王同軍+孫海鵬+邢雯

【摘要】通過對8所舉辦老年教育的電大分校調研,發現遠程教育在服務老年教育的過程中在體制機制、組織架構、學習平臺及學習資源建設等方面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著嚴重的供需矛盾、運行不順、經費及質量保障不健全等突出問題。天津電大作為天津市老年遠程教育中心,應從推進管理體制創新、完善學習平臺建設、豐富學習資源、健全師資配置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著手,加大遠程教育對老年教育的支持服務。
【關鍵詞】遠程教育;老年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77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794(2016)11004104
天津市教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老年遠程教育要成為社會事業發展的新亮點,并委托天津電大作為老年遠程教育中心,開展相關規劃和研究工作。基于此,本文對8家開辦老年教育的電大分校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采用問卷調查法、座談會、訪談法和查閱歷史資料等方式展開,并通過實地調研,基本掌握了8所分校開展老年教育的基本情況,客觀分析了老年教育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并就進一步發展老年教育提出若干對策與建議。
一、基本情況
1988年天津電大河北分校創辦河北區老年大學,開創了天津電大分校開辦老年教育的先河,2000年以來天津電大分校充分利用其遠程教育手段和終身教育資源優勢,積極開拓老年教育,先后又陸續創辦了紅橋、南開、東麗、西青、靜海、河東等6所區(縣)老年大學和河西1所老年培訓部,在天津市老年教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各老年大學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二、天津遠程教育院校開展老年教育現狀
1體制機制
調查顯示,8所老年大學均為獨立設置的辦學機構,但都掛靠在電大分校或社區學院開展相關工作。辦學經費主要有學校投入、學費和政府支持三個來源。調研中發現,政府資金和政策投入力度大的老年大學辦學成果顯著高于其他老年大學,如南開、河東、河北3所老年大學的場地建設、課程建設、資源和師資配置都明顯好于其他老年大學,辦學成果更為顯著,南開老年大學曾榮獲全國老年教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稱號,并榮獲過天津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而對于政府沒有資金和政策支持或支持力度不夠的單位,老年教育卻年年虧損,舉辦老年教育完全是出自于義務服務,甚至有的老年大學更是暫停了招生,若沒有政府的行政要求,個別單位都有取消老年大學設置的意愿。
2組織體系
調查發現,各老年大學積極爭取社會資源,并使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老年教育工作,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特色發展的組織體系。在辦學管理過程中,都建立完善了一整套適合老年教育特點的學員守則、考評、衛生、安全等規章制度,個別老年大學還建立了“崗位職責”、“學員守則”等制度措施,以保證各項工作的健康運行。在辦學運行過程中,各老年大學還積極與區域電視臺、街道、居委會及老干部局等單位合作,開展各類老年教育和培訓服務,積極滿足各類老年人學習需求。如與電視臺合作創辦老年電視大學,實現對傳統老年教育模式的有益補充;又如創辦數字化老年大學,實現了老年教育學習模式多維發展。
3遠程教育學習平臺
各老年大學均設有相應的在線教育頻道和學習平臺,其名稱多為區老年大學、老年教育或老年培訓等,平臺開辟有老年教育、市民教育、健康教育等欄目,與社區教育、電大分校共享網絡教學資源。同時,積極與天津市遠程教育公共服務中心和國家數字化學習中心天津分中心合作,與天津電大聯合構建天津電大分校老年教育服務平臺,充分利用“天津市終身教育網”、“國家數字化學習中心天津分中心”、“天津社區教育網”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計算機應用知識、數碼攝影、健康養生等課程。
4教學組織形式
8所老年大學主要以線上學習和線下體驗、輔導形式開展教學服務,其主要教學形式有如下幾種:
(1)在線學習。通過登陸學校開設的老年教育頻道查看相關教學資源,或者學校統一組織登錄天津市遠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或國家數字化學習中心天津分中心相關社區教育頻道或課程進行學習。此種教學形式目前參與老年人比例不高,但8所教學單位都將此形式列入了今后發展的重點。
(2)活動式教學。通過舉辦諸如書畫比賽、文藝表演、小型運動會、家庭烹飪大賽等活動吸引老年人參與,在活動中一方面讓老年人自我展示,一方面傳授相關學習內容,滿足老年人的活動和學習需求。此種活動形式老年人參與最多,興趣最大,最受老年人歡迎。
(3)培訓班。根據區域老年朋友學習興趣和學校實際情況,開設相關培訓課程,設定培訓目標和培訓計劃,配置相關培訓資源,組班教學。此種教學形式開始課程最多,是老年人最愿意接受的教學方式,但受場地和相關資源配置限制,受眾面普遍較小。
除上述3種主要教學形式外,個別分校還采取了諸如團隊學習、遠程教育收視、討論交流等教學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各學校還充分利用了當下比較常用的溝通工具,如微信、QQ等,且老年學員100%加入各相應組群。
5學習資源建設
各老年大學開設的課程資源比較豐富,除了開設有常規的聲樂、攝影、書法、繪畫外,還開設了諸如養生保健、嬰幼兒護理、烹飪課程,并將逐步開設老年護理、家政服務等課程。在已開設的課程中,各學校均配置了文字教材、視頻資源和網絡課程等學習資源,其總量已分別達60種、560余小時和1 100G,資源種類和數量能夠基本滿足區域老年人日常的學習需求。調查顯示,老年人對學習資源喜歡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文字教材、視頻資源和網絡課程??梢?,傳統的文字資料類學習資源仍被老年學習者所寵愛,其次為視頻資源,許多老年人甚至拿攝像機將課堂上教師的講解錄下來,回家后繼續學習。
在資源建設的方式上,各學校主要采用自建資源,其次為合作共建。調研中發現,因政府支持、學校重視程度以及開設課程情況的不同,各單位對老年學習資源的建設投入力度不同。南開老年大學在政府支持下,自建了《泥塑》、《面塑》等特色老年教育課程,還被評為全國老年遠程教育優秀教材。河東區老年大學則與河東區社區學院共建共享課程資源,同時與天津市老年大學和天津市遠程教育公共服務中心合作,引入其優秀課程資源來服務于區域老年學習者。
6學習終端
各老年大學的學習形式主要以面授和實踐教學為主,除南開老年大學全面開展了以電腦為學習終端的數字化課程外,其余7家甚少涉及網上學習,只是將一些適合老年學習的課程資源放置網上而已。目前8所學校還沒有開展基于手機、Pad為學習終端的老年教育課程和學習資源,但8所學校均表示要積極開展基于網絡和移動終端的老年教育學習平臺和學習資源建設,以滿足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不同老年人群的學習需求。
三、調研發現的突出問題
1供需矛盾突出
截至2013年底,津城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已達到200.85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的20.01%,預計到2030年,天津市老年人口將達330余萬人。盡管全市各級老年大學的辦學規模和辦學場地不斷擴充,但與龐大的老年人學習需求群體相比,還遠遠無法滿足其學習的需要。天津電大分校8所老年大學中南開、紅橋、西青3所在有限的教育資源全負荷運轉下不得不限制招生數,以保證老年教育順利開展。
2老年教育管理體制不順
各老年大學在行政管理上存在比較嚴重的條塊分割現象,行政上不僅僅受教育部門的業務管理、所掛靠學校的行政管理,而且還要受到民政部門、文化部門、老齡委等相關部門的指導、管理和行政約束,形成諸多部門的共同管理,這樣的管理體制導致的是老年教育對上有多頭管理、卻又無人管理的混亂現象,特別是所掛靠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甚至直接決定了該老年大學的生存和發展。如個別老年大學,因所掛靠的單位為區職教中心,除電大分校、老年大學外,其主體往往為職業學校,老年大學經常處在一種尷尬的境地。
3經費保障機制不完善
目前,各老年大學的辦學經費還沒有相關政策保障,往往是視區域政府重視程度才能獲得相應的辦學經費,或完全自籌辦學經費。8所電大分校作為老年教育的掛靠單位和老年教育活動管理的基層管理單位,并沒有穩定的老年教育活動資金來源和相關制度保障,也不可能將學校正常的辦學經費劃撥至老年教育,大大影響了老年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
4質量保障機制不健全
當下,教育主管部門及8所老年大學仍然認為老年教育屬于興趣性學習和閑暇性教育,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一個公共的興趣活動場地,老年人高興即可,不涉及教育質量問題。由于這種片面性認識的主導,再加上沒有穩定的經費保障,8所老年大學幾乎沒有專屬的活動場地、沒有專職的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場地保障不足、師資配置不足、教學環境差等問題,且學習結果評價主要為提交作品或平時作業、考勤的形式,沒有定性的考核,教育質量不能得到一個很好的呈現形式。特別是有的老年大學在組織一些養生講座時所聘請的授課教師甚至帶著推銷保健品的任務而來,講課目的甚至就是為了宣傳、推銷某種產品,致使部分老年人漸漸失去參加老年教育活動的興趣。
5學習平臺建設不完善
8所老年大學的在線學習平臺均為掛靠單位主頁上的一個頻道或欄目,沒有獨立的運行平臺,功能簡單,只有簡單的查閱和瀏覽資源功能,沒有或很少開發互動和交互功能。界面呈現方式單一,界面語言沒有考慮老年人的語言習慣,且操作復雜,需經常使用鼠標點擊各類標簽或按鈕,致使諸多老年人上網體驗一兩次后就放棄或很少再次登錄平臺學習。
6學習資源不豐富
各老年大學開設的攝影、書畫、樂器、養生保健等課程,其教育對象主要是具有一定教育背景的老年人,參加這類學習需要具有相應的文化基礎和經濟實力,否則將無法順利完成學習。調查中,一家老年大學的在學對象中80%以上為退休教師和機關干部,無形中將絕大多數的老年人拒之門外。而對于大多數老年人來說,他們更希望參加一些諸如嬰幼兒護理、常見老年病養護、花草養殖等一些貼近百姓生活、適宜于普通老百姓的教育學習內容。學習資源的不豐富,致使諸多老年人學無可學。
四、天津市遠程教育服務老年教育的對策建議1完善老年教育政策,推進管理體制創新
天津電大作為天津市遠程教育牽頭單位、天津市遠程教育公共服務中心掛靠單位和天津市教委委托的天津市社區教育中心和天津市老年遠程教育中心,要積極推動確立由政府主導、市教委統一部署指導、天津電大系統教學單位積極參與和支持、群眾關懷、自主辦學的天津老年遠程教育體系,確立老年遠程教育的主體辦學地位和行政隸屬關系,給予獨立的機構設置和事業編制。積極爭取將老年遠程教育的運行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和學校辦學成本,并根據課程開設情況適度增加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積極吸納社會力量加入到老年遠程教育的事業中來,形成多元化辦學。同時,天津電大應將老年教育納入日常教育體系中,單獨成立老年教育管理中心,統籌系統老年教育發展規劃和教學、資源、師資指導、建設和協調服務工作,為系統老年教育順利開展提供支持服務。
2推進老年學習平臺建設,創建老年人的網上學園
采取政府主導、運營商開發和天津電大日常管理的運行模式,以天津市終身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為基礎,建設老年遠程教育專網,實現天津電大校本部與系統老年教育辦學單位、社區學習中心以及國家數字化學習中心天津分中心之間的高速網絡連接,實現多網融合和多終端接入,形成基于云平臺的信息化基礎環境。在學習資源上,要針對老年人生活需要和共同興趣點,梳理優質學習資源,促進資源共享,并結合老年人學習特點,盡量提供生動、短小精煉的微資源,提高老年人學習效率。在呈現方式上,界面要醒目直觀,操作流程簡潔精煉,多采用形象的圖片和通俗易懂的操作說明,適度減少鼠標的復雜操作,提供各類學習提醒服務,方便老年人網上學習。
3推動教學形式靈活化、教學內容多樣化
天津電大牽頭各遠程教育辦學單位,根據老年人生理、心理,以及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需求,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多領域的教學活動,鼓勵老年人自助參與課程內容設計、教學形式確定及教學過程管理,發揮老年人熱心參與、主動奉獻的積極性,促使老年教育教學管理過程既規范,又具有充分的自由性和開放性;同時,主動同天津市老年大學、職業院校、文化團體等機構進行合作,匯集各類可供老年人學習的課程資源,通過遠程教育網絡平臺和系統老年教育機構向全市老年人開放。根據老年人學習需求變化情況,積極開展小、微型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建設,準許隨時入學、插班,適當減免高齡老人的學費,為所有愿意學習的老人提供貼合其生活實際的學習資源和學習形式,并形成若干特色課程和特色資源。在線上提供充足學習資源的同時,線下學習組織形式應注重趣味性、生活化、情感交流與互動,努力使線上輸送的學習資源與線下組織的活動進行互動。
4抓好隊伍建設,培育一支高素質的教職員工隊伍
一是要從電大系統分?;蛳嚓P遠程教育機構中選拔出一批既了解遠程教育教學教務管理的一般規律,又熟悉老年教育及相關業務培訓活動的管理人員充實到老年遠程教育管理隊伍中來,積極爭取教育主管部門出臺相應激勵措施,引導這支隊伍做好老年教育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的研究和實踐,增強其使命感和責任感。二是要盡快建設一支有專業特長、相對穩定和老年人滿意的教師隊伍。教師隊伍的建設可采取專兼結合的方式進行,在一般的常設課程和技術保障上要積極打造專職的教師隊伍和技術服務隊伍,在一些行業特色課程和不適合設專職教師的課程上,要積極選聘一些高等院校、行業院校、文化團體、醫療保健單位、非物質文化傳承單位、行業領先單位的專業人才和行家里手,提升教師層次;同時,也可以從社會上招聘一批有專業特長和教學能力、相關經驗豐富、樂于為老年教育奉獻的志愿教師隊伍充實到老年教育活動中來,逐步形成一支相對穩定、專業水平高、年富力強的教職員工隊伍。
5研制老年遠程教育建設規范,提高系統老年大學的核心競爭力
加強老年遠程教育規范化建設,當前要著重辦好兩件事,一是盡快研究制定遠程教育機構開辦老年遠程(開放)大學的指導意見。對不同區域、行業和層次的遠程教育機構出臺分類指導意見,使各老年遠程(開放)大學與區域、行業和不同層次的遠程教育機構辦學形式和辦學水平相一致,并形成特色和錯位發展。形成的“指導性意見”可采用各局委辦聯合發文的形式下發,以體現“意見”的權威性和分類指導意義。二是天津電大要聯合系統辦學單位和有關遠程教育機構,適時成立老年遠程教育協會或學會,研究制定老年遠程教育發展管理辦法和運行指導意見,并以文件的形式對老年遠程教育的性質、職責、辦學形式、資源建設標準、運行規范等進一步明確,使各遠程教育機構在開辦老年遠程教育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參考文獻】
[1]馬良生.探索遠程教育服務老年人群新模式:開放大學發展老年教育的實踐[J].中國遠程教育,2015,(9):71.
[2]趙文君,白鷹.寧波電大參與老年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115.
[3]鐘彬斌.老年遠程教育的探索與創新[J].老年教育(老年大學),2014,(10):56.
[4]傅汝仁.老年教育現狀:對山東省老年教育工作現狀的調查與思考與科學發展對策研究[J].老年教育(老年大學),2013,(4):9.
[5]喬維德.無錫市社區老年教育現狀調查[J].天津電大學報,2012,(4):47.
(編輯/趙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