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剛播出那會兒,是以“清流綜藝”的標簽走紅的,那會還很少有人把它和《藝術人生》關聯在一起。
《朗讀者》被人們視為文化節目,甚至是讀書節目,總是和《見字如面》一起被提及。于是,帶著這樣已有的文化標簽,我去看了《朗讀者》。第一期節目中,商業大佬柳傳志讀了他在兒子婚禮上講的那段話,“只要你是一個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這是當年他的父親跟他講過的話,如今他把這句話講給他的兒子。
比起所謂的文化味,隔著熒幕,我感受到了更多的情感觸及。
“《朗讀者》,不就是《藝術人生》的升級版嘛。”后來,就聽到有人這樣說。《藝術人生》當年可謂是贏在煽情,也敗在煽情。
在當下的時代,比起熱淚盈眶,人們仿佛更喜歡聽脫口秀主持人講段子,在疲憊的生活中求個哈哈一笑。《朗讀者》其實有點反其道而行,它讓觀眾安靜下來了,甚至淚流滿面了。徐靜蕾聊起了她過世的奶奶,麥家聊起了他和父親多年的不和。很多人把采訪對象的“敞開心扉”歸功于董卿。而在采訪中,董卿自己一直在強調“電視制作”這個概念。
董卿采訪嘉賓,不在舞臺上,是在一間小屋子,她和嘉賓一對一,觀眾只能在熒幕上看。這是節目組精心打造的采訪空間,或許在這樣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里,人們更容易打開自己。演員趙文瑄參加錄制的前一天,只睡了兩個小時,到了現場,他先是昏昏欲睡,走上舞臺后,音樂響起,燈光亮起,再加上臺下觀眾注視的眼神,趙文瑄說他一下子就蘇醒了。《朗讀者》的音樂總監姚謙告訴我,節目的主旋律由六個音樂片段組成,而根據每一期不同的主題,會邀請不同的鋼琴家演奏相同的旋律。還有一個近二百首的配樂庫,為不同的朗讀文本提供最適合的配樂。
這不是一檔音樂節目,但是他們對音樂的重視程度不亞于一檔優質的音樂綜藝。或許正是這種精心制造的儀式感,讓置身其中的人更容易動情吧。有網友說,看《朗讀者》是為了“排毒”。這也正是董卿做這檔節目的出發點。
長久的平靜,甚至是冷漠,人們憋得有點難受,需要一種抒發感情的方式,而《朗讀者》的出現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方式。
@Teddy:《朗讀者》的成功不是偶然,在《詩詞大會》《成語大會》這樣的節目成功成為文化現象級的時候,我們其實就應該反應過來,文化正統的時代要悄然到來了。看夠了千篇一律的咋呼綜藝,文化根脈卻日漸式微,董卿喚醒了我們對心靈釋放的源泉。中國自古就是文化之邦,文化綜藝的復興從今日開始,正當其時。
@為何不浪漫是罪名:《朗讀者》的火,也許正印證著現代人精神文化的匱乏。
掃除藏污納垢之處。還人民一塊生活的凈地。(水木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