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情,每周必有爆款。不過,像辱母殺人案這樣,從周末開始發酵,持續72小時仍未降溫的,實屬罕見。
要知道,上周的托養中心丑聞,微信指數最高峰時不過51萬,本周雖有新進展,但微信指數已經驟降到3萬多。而辱母案的微信指數竟然突破了2000萬點,卷入討論的,不只是吃瓜群眾和蹭熱點的新媒體,還有像趙秉志這樣的法學泰斗,以及平時很少對具體案件發言的一眾權威單位的權威官微。
輿論裂變之初,互撕成習的輿論場是罕見的 、一邊倒的憤怒。人們依據《南方周末》在報道中講述,用同理心把自己置換成了手握水果刀的于歡。
辱母打擊到人們心中最柔弱的地方,情緒一上來,豈能不煽情?寫手中,有援引外國電影當案例的,有搬出古代“血親復仇”的,還有拉出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宣稱“犯罪,這不可恥”的。越是放狠話越是“十萬+”,情緒倒是出來了,見識卻還停留在“以暴制暴”“社會原罪”層面。
警察、法院、高利貸、黑社會,甚至山東民風……看似所有的角度,都被新媒體罵了個遍。不過,網絡的“無影燈效應”再一次證明,現實情節超過了人們的想象發揮。
微信公號“法官那些事”查閱了中國裁判文書網,發現于歡母親有多起訴訟纏身,她和女兒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被羈押,父親也因此潛逃。此疑點在義憤峰值被拋出,印證了《南方周末》在報道中使用單方信源的猜測。財新的追蹤采訪證實,蘇銀霞確實是拆東墻補西墻,并非道義上的強者。
澎湃展示的多方證言、監控視頻文本,又引出另一個疑點:判決書中于歡自述,“警察勸說后,就到去外面了解情況了”,而報道中的表述是 “民警說完話,隨即離開”。媒體記者、網友韓東言評論說:如此表述就是玄機和春秋筆法,完成警察不負責任的暗示和瀆職的誤導。
一個案件,可以讓我們對法治失去信心;同樣,一個細節瑕疵,也能推翻以此為據的所有論述。當事人到底是不是正當防衛?辦案民警有無瀆職失職?這些事關人倫和法理的重大問題,如果沒有專業素養,沒有對事實的辨析,僅僅依靠情緒和常識,又怎么說得清?關于“防衛緊迫性”的法理之辯,還是交給法律界吧。
既然如此,上億評論難道只是“站隊”的工具?可喜的是,這次情緒在最大限度被釋放,也算邁出了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公安部“長安劍”的說法是,要珍惜這一輪司法和輿論的良性互動。
情緒如風刮過,于歡案最終向何處去?南京大學教授杜駿飛提出了“輿情事件周期律”:治理不當產生社會亂象,進而蔓延為網絡輿情;一些官員成事不足而敗事有余(比如,這次濟南公安官微激起民憤的“毛驢懟公交”一說);公眾由疑案而疑人,進而疑國,民意倒逼宏觀治理;政治維護大局,大案化小……如是循環不已。
按此規律,3月26日公檢法司密集發聲,輿情也就到了尾聲。如果于歡能像唐慧和聶樹斌那樣,獲得更公正的結果,便可說是意外之喜。至于跳出“輿情事件周期律”,恐怕不僅要倒逼公正在個案上的歸位,還要促成很多社會癥結的消弭。說到這兒,不妨自問,你知道上周的托養丑聞有什么新進展嗎?你還關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