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島
可口可樂公司相信,自己能用最便捷的渠道和網絡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多元化的飲料,也應該能在危急時刻用同樣的效率提供生命救援之水。
2016年夏天,連續十多天暴雨后,長江中下游發生洪澇,安徽、湖南、湖北等幾省受災嚴重。
6月21日早上5點,劉毅將7900箱瓶裝水裝車,送往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張塝鎮。作為可口可樂的貨車司機,他常年奔走于周邊縣市,這一段是輕車熟路。
這次送水不同于以往給經銷商送貨,“這是給災區送的救命的水。”劉毅回憶。他必須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安全抵達災民安置點。
劉毅是可口可樂(湖北)飲料有限公司(簡稱湖北廠)派出的十多支送水隊伍中的一員。從2016年6月下旬開始,在災情最重的20天時間內,湖北廠一共向16個受災縣市配送了近100萬瓶水。
“我們沒有把一瓶水壓在庫房或堵在路上,”劉毅說,和以往大多數企業直接捐贈一筆物資不同,這次救災,是“按照各地公益組織提交上來的實際需求把水分批次送到安置點。”在這個時間段,湖北廠先后18次啟動“凈水24小時”救災響應機制。
有條不紊的送水行動離不開周密的制度設計。2013年,可口可樂中國聯合壹基金救災聯盟、地方政府機構等全國救援伙伴創建了這個應急救援機制。可口可樂公司深入到縣鄉的商業運營和供銷網絡及其管理能力,在救災中派上了用場。
這個機制的最早探索可以追溯到2008年汶川地震,當時政府允許社會組織、企業等民間力量參與救災。見諸報端的,既有企業一輪又一輪的“捐款數字大戰”,也有超市被搶空的貨架,以及當地居民等待領取救援物資時焦灼的眼神。
當時可口可樂中國捐款捐物總價過億,但“在應急階段過后我們進行了反思,企業在災害面前除了捐,還能做什么?”可口可樂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監楊佳說。
在可口可樂大中華及韓國區可持續發展副總裁張華瑩看來,把創造共享價值作為核心戰略的可口可樂,最有可能發揮優勢的機會,是利用企業的核心能力,為災區“雪中送炭”。作為一家飲料企業,平時可口可樂用最便捷的渠道和網絡為消費者提供飲料,“能不能在災害來襲時以同樣的效率提供救援之水?”
隨后的兩年中,可口可樂中國可持續發展團隊與救災領域的學者、政府機構和公益組織頻繁接觸,探討能否建立一套機制,將企業的運營優勢與救災應急結合起來,實現高效的物資救援。
如何在災害發生時,及時高效地把可口可樂中國遍布全國的商業運營和供銷網絡“變身”物資救援網絡,是一大挑戰。
2013年,可口可樂中國和裝瓶合作伙伴簽訂了協作備忘錄,明確了災害發生時系統內各方的分工。按照備忘錄約定,當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可口可樂裝瓶廠需緊急調整生產運輸計劃,將分支機構和分銷物流體系轉換成應急飲用水的儲備庫和中轉系統,遍布各地的可口可樂裝瓶廠變成天然的飲用水流動倉庫,就近的物流、倉儲資源能夠快速調度起來,以實現迅捷的物資配送。
機制啟動前的一年時間里,可持續發展團隊反復修改方案,在公司內部進行可行性論證,整合全國各地裝瓶廠和分銷商的力量。“救災是專業性極強的系統運作,一次救災容易,我們要建立的是在一百次、一千次救援中都能良好高效運轉的一套機制。”張華瑩說。
2013年4月20日的雅安地震直接將這項機制啟動。災難發生時恰好是周末,8點10分地震發生。10點整,可口可樂(四川)飲料有限公司(下稱四川廠)已安排雅安當地經銷商,把2000件瓶裝水送到了災區,這是第一批由企業送達災區的物資。下午2點,四川廠發出的大批瓶裝水被送往雅安受災嚴重的鄉鎮。
幾天后,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災區飲用水進行檢測,水質合格的只有大約三分之一,救災公益組織向可口可樂中國提交的瓶裝水需求不斷增加。四川廠領導班子開會決定調整生產計劃,四川廠以及距離災區最近的重慶廠都減少其他品種飲料生產,集中生產瓶裝水,陸續發往雅安。
地震后三個月的時間里,可口可樂四川廠共計送出約240萬瓶水。至此,“凈水24小時”機制正式嵌入可口可樂中國的商業系統。
據統計,機制建立后的三年里,共啟動122次,在突發災害救援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累計向災區送出了1300萬瓶飲用水,超過150萬災區居民受益,平均響應時間10.5小時。
企業的優勢是生產、倉儲和運輸物資。但在災害救援中,由于無法充分掌握災區情況,缺乏系統的救災參與機制,企業往往不能充分發揮商業優勢,甚至因為信息不對稱造成救援物資運輸滯后或浪費的情況。
“無序的物資救援,有時候造成的不止是人力、物力的浪費,更要命的是耽誤救援。”有多年一線救災經驗的壹基金甘肅公益救災聯盟協調人虎孝君說,在雅安地震救援中,他對一件事印象深刻:一家熱心企業捐贈了9萬多頂帳篷,因為包裹過大,帳篷桿和布被分開寄送。結果帳篷桿到了布沒有到,布到了桿子不見了,最后全部搜齊,差不多已經是地震發生近一個月后。
“凈水24小時”通過機制保障克服了這樣的弊端。它在政府部門、救災公益組織和企業三方之間建立起了合作的橋梁,連接了企業內部的物資救援網絡和外部的社會救災網絡,保證每次災害發生時,各方發揮所長,展開科學、高效的物資救援。

“凈水24小時”機制建立后,可口可樂中國利用商業網絡把飲用水送達災區,最快只要2小時。
一直以來,瓶裝水是災害救援中很讓公益組織頭疼的一類物資,體積大、重量大、運輸成本高、還有保質期限制,公益組織購買、運輸再分發到受災居民手中,大概需要3~4天時間。
“凈水24小時”機制建立后,壹基金負責備災和救災的沙磊算了一筆賬,壹基金及各地的救災公益組織負責提出準確的飲用水需求;接到飲用水需求通知后,可口可樂中國利用商業網絡把飲用水送達災區;緊接著,當地的政府機構和志愿者負責瓶裝水分發。現在,物資到位最快只需要2小時,“每次救災,可口可樂公司的瓶裝水幾乎都是第一批到達的救援物資”。
“可口可樂中國與壹基金的合作突破了企業參與公益的一般模式,企業不再僅僅是捐贈方、錢袋子,而是將其獨有的運營模式和產品優勢融入救災工作中,成為救災機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壹基金秘書長李勁表示。
雅安地震一周年后,壹基金建立起了企業救災聯盟,并緊隨可口可樂中國,也與倉儲、食品、建筑、航空等更多領域的企業建立了類似的災害救援機制。“凈水24小時”更大的意義在于,探索了一條企業有序救災,參與社會治理的新路子,“這是在探索一種新的機制,而不僅僅是是在執行一次善款。”李勁說。
送水與送水是不同的,救災與救災也是不同的,這種不同就在于“凈水24小時”充分發揮了企業商業基因的價值,連接了各方資源,從而能夠科學高效地救災。
從武漢新洲區送水回來后,劉毅又投入工廠的日常工作中。一切如常,只是后來,每當看到電視新聞中播報某個地方暴雨預警時,他會條件反射一樣,暫停手中的事,仔細看完。參加過“凈水24小時”物資救援的同事已經形成了默契,立即在夏天洪災救援時建的聯絡群里互相問詢,“下邊積水嚴重嗎?瓶裝水還夠不夠?村子是否需要送水……”
災難總是帶著最讓人害怕的幾個字“不確定性”。而科學、嚴謹、高效的救援機制,讓可口可樂在中國各地的工廠,如劉毅一樣身處一線的員工在緊張的應對中,更添了一分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