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暉
摘要:本文在分析“智慧北京行動綱要”及“京津冀一體化規劃”的基礎上,結合目前嵌入式技術與應用專業的調整規劃,對移動互聯開發在嵌入式技術與應用專業的影響做了闡述。論述了嵌入式技術在創新技術領域的應用;嵌入式技術在“智慧北京”的發展中的定位;移動互聯開發技術在未來應用軟件市場的發展趨勢及移動互聯技術的內涵體現。
關鍵詞:嵌入式技術與應用;移動互聯開發;移動終端
中圖分類號:TP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7)01-0252-01
1 嵌入式技術在創新技術領域的應用
信息化在京津冀一體化的教育、醫療衛生、就業、社保、安防等公共服務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隨著網絡能力大幅提升,信息化終端應用全面普及,以計算機、互聯網、個人通信設備的推廣和普及為代表信息化發展已進入高平臺期,在技術融合、應用創新的推動下,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為代表的創新技術、產業、應用的新一輪突破正在孕育和發展之中。嵌入式技術包含硬件、操作系統和軟件開發領域的相關知識,尤其是近幾年隨著移動終端的不斷發展,移動互聯開發越來越受到重視,從行業管理者到普通的手機使用者,大家都越來越接受移動終端的信息化模式,因此很多軟件開發從業人員也更多的關注移動互聯開發。目前,許多用戶已經實現了從互聯網端向移動互聯網端的遷移,縱觀中國移動應用市場的發展,從基礎應用到娛樂應用,再到電子商務應用,階梯型和融合性越來越顯現。
(1)移動互聯開發在云服務化(軟件即服務)是未來應用軟件市場的令人振奮的發展趨勢,運營管理系統未來將結合云計算技術實現云服務,實現運營平臺管理的集中化、服務化、標準化。
(2)移動互聯開發基于大數據的運營管理數字化、智能化。面對海量數據,傳統軟件系統架構難以為繼,需要全新的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的架構,建立以虛擬化、并行計算、分布式存儲和自動化為核心特征的云計算架構,全面實現數字化和智能化。
(3)移動客戶端開發趨于便捷化,提供整體開發平臺為未來趨勢。未來移動客戶端的開發將趨于模板化和流程化,進一步降低移動客戶端的開發的難度,提高移動客戶端開發的效率,和互聯網網站建設的發展一致,使其成為一個便捷的、低門檻的開發領域。因此未來移動中間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開發工具,而是定位于面向開發者,提供一種成熟的、基于開放標準的跨平臺技術,并且具備整體解決方案能力,為應用開發者提供一個公眾的服務平臺,提供全面的移動客戶端開發服務。為滿足開發者的需求,開發平臺應具備應用開發的一條龍服務功能,包括應用在線開發、打包、終端管理、資源管理、運營管理等功能,實現客戶端應用的開發及運營一體化。
2 嵌入式技術在“智慧北京”的發展中的定位
“智慧北京”的發展目標是集成化、個性化、人性化的數字生活環境,基本普及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信息技術引領企業創新變革的新型企業運營模式,全面構建以市民需求為中心、高效運行的政府整合服務體系,形成信息化與城市經濟社會各方面深度融合的發展態勢,信息化整體發展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從“數字北京”向“智慧北京”全面躍升。
嵌入式技術包含的技術點非常多,涉及電子、硬件、軟件、網絡、多媒體等多個領域,還研究智能傳感器、移動終端、機器人等熱門的研究課題,可以說它引領著“智慧北京”的信息化融合度,在城市產業管理、智能交通及文化傳承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目前,運用嵌入式移動終端來進行交通智能化管理已成為一種新趨勢(如車輛智能終端、以多種方式為出行者提供全面及時的出行服務信息等交通信息服務、利用移動終端實現的智能監控等)。移動互聯的應用開發,不僅可以方便出行者及時得到出行服務信息,方便車輛駕駛者及時得到路況及交通信息,還可以幫助交通管理者及時有效的管理車輛和交通。
移動互聯開發與傳感終端的結合可以進行城市天氣、排水、農業及環境的監控和管理。
移動互聯開發引導數字化生活,推廣移動辦公,發展在線教育和學習,促進數字消費,推動“三網融合”業務全面進入家庭。促進旅游電子商務,加快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檔案館等文化資源的數字化進程。
利用移動終端實現信息資源、共性平臺服務,推動各種創新要素通過網絡連接和集聚,促進企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升級改造。
3 移動互聯技術的課程體系的內涵體現
移動互聯開發是一個新興的技術,搭建一套完整的可實施的課程體系還需要結合行業的不斷的發展進行摸索和深入探討,我們現在的課程注重移動互聯的上層應用開發,如游戲開發、多媒體應用、互聯應用如功能登陸,注冊,微博分享,微信分享,位置獲取,多種方式與服務器交互(http,websocket),數據交換格式(json,xml),地圖交互(多用戶在地圖上顯示),復雜界面(多層容器),自定義控件,廣告控件,隊列的式的任務提交的業務邏輯設計,圖像處理(濾鏡),文件上傳和下載,跨進程,IM實時通訊(websocket)來進行用戶聊天等。隨著企業移動互聯應用的不斷發展,移動辦公、企業信息管理等都會不斷的納入到移動互聯技術的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