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紅 力, 謝 旭 智, 翁 斌
(中國水利水電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第一分局,四川 彭山 620806)
淺談反拉預壓技術在橋梁施工中的應用
王 紅 力, 謝 旭 智, 翁 斌
(中國水利水電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第一分局,四川 彭山 620806)
反拉預壓是為解決較大重量作用在梁體支架上(難以采用堆載預壓)的預壓方式,其主要通過千斤頂反向張拉,使支架承受如同堆載預壓的作用荷載,達到相應的預壓效果。相比堆載預壓,反拉預壓操作簡單,施工周期短,吊裝風險小,對于較大荷載、較小作用面積的梁體結構、施工場地受限的地段尤為適用。
荷載;反拉;預壓;應用;橋梁施工
某特大橋連續梁采用梁拱組合結構跨越高速公路3條匝道,其中梁體跨度為(64+136+64)m。該段梁體中0#塊長度為15 m,高度在7 m至6.34 m之間變化,寬度16.1 m,底寬12.6 m,梁體體積為750 m3,僅考慮梁體混凝土自重時其0#塊支架承受的荷載為750×2.65=1 987.5(t),采用堆載預壓,每噸位袋按1.5 t計算,共需要1 325袋。實際施工中,每層堆載12×15=180(袋),堆高層數為1 325/180=7.4(m),故采用堆載預壓需噸位袋較多,堆載高度較大,安全風險較高,施工周期較長,風險概率進一步加大。根據實際情況,項目部經研究決定,在承臺施工時預埋鋼絞線,并在支架頂設置橫梁,采用千斤頂反向張拉對支架施加荷載、達到堆載預壓的效果。
(1)預壓荷載。
該工程單側支架需施加的總荷載為9 355.08 kN。
(2)預壓方法。
0#塊的預壓采用在承臺上預埋鋼絞線反拉法。具體實施方法:0#塊兩側單邊承臺上各布設6個點,每點拉力約為9 332.08/6=1 559.2(kN),每處反拉點采用9根鋼絞線進行張拉(單根鋼絞線按75%計算其屈服張拉力,即1 860×140×0.75=195.3(kN),9根鋼絞線即為195.3×9=1 757.7(kN)。
施工前,在承臺內放置鋼絞線,其位置應準確并保證鋼絞線垂直,然后在支架頂部原設計位置放置6臺YCW450千斤頂,千斤頂調平后,將鋼絞線穿過千斤頂進行張拉,對支架體系施加一個反向的作用力,即豎向向下的作用力,以此達到對支架體系預壓的目的。
承臺施工時,將鋼絞線與錨具用夾片等錨固牢靠并設置錨下鋼筋網片4層,以此作為鋼絞線反拉的固定端,對埋入承臺內的鋼絞線之間預留5 cm左右的空隙,以利于混凝土與鋼絞線進行有效的粘結,避免鋼絞線之間纏繞在一起。同時,預埋鋼絞線距離承臺邊緣的距離不應小于50 cm,固定端埋置深度不小于2 m,鋼絞線露出承臺頂面的長度應不小于所需反拉的長度。另外,為防止露出承臺頂面的鋼絞線在澆筑混凝土時與混凝土粘結,對鋼絞線外露部分盤圈懸掛并采用塑料薄膜包裹防護,避免其生銹和污染(圖1)。
(3)觀測點的布置。
測點布設及測量記錄:
在單側支架上設14個測點,測點位置橫橋向分別設置在翼緣板→腹板→底板→中隔板→底板→腹板→翼緣板下方,每排7個點。拱設置2排,每次觀測都要對上述測點的標高進行測量記錄,保存好原始數據以備復核,觀測點位見圖2。
(4)預壓數據采集。
加載時,設專人計量,專人記錄,派專人觀察支架變化情況,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停止壓載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加以補救。加載分級進行,即0%→10%→20%→40%→60%→80%→100%→120%,荷載分布與箱梁施工荷載分布相同,并 及時進行測量、觀測,加載的順序應盡量接近于澆筑混凝土的順序,卸載亦應分級進行并一一測量,即0%→10%→20%→40%→60%→80%→100%→120%。對以上測量過程作詳細記錄,最終的預壓重量應為梁體重量的120%。

圖1 反拉預壓鋼絞線預埋布置示意圖
第一次,加載未開始前測量各測點的初始高程H1,第二次加載荷載約為梁重的10%時測量各測點的高程H2,第三次加載約為梁重的20%時測量各測點的高程H3,第四次加載約為梁重的40%時測出各測點的高程H4,第五次加載約為梁重的60%時測出各測點的高程H5,第六次加載約為梁重的80%時測出各測點的高程H6,第七次加載約為梁重的100%時測出各測點的高程H7,第八次加載約為梁重的120%時測出各測點的高程H8,待沉降穩定后再分級卸載;分級卸載前,測出各測點高程H9,卸載完成6 h后,測出各測點高程H10。
每級加載1 h后,進行支架的變形觀測,以后間隔6 h監測記錄各測點的位移量;當相鄰兩次監測位移平均值之差不大于2 mm時,方可進行后續加載;全部預壓荷載(120%)施加完成后,應間隔6 h監測記錄各測點的位移量,當連續12 h監測位移平均值之差不大于2 mm時,方可卸除預壓荷載;支架卸載6 h后,應監測記錄各測點的位移量。
觀測注意事項:
觀測采用水準儀和雙面塔尺進行,通過對最后一次觀測的數據H9和預壓前觀測的數據H1進行對比得出支架的總沉降量,與全部卸載完成時的測量值H10進行對比,得出彈性變形值。
(1)通過預壓 ,觀測計算得出支架各點的彈性變形數值,調整梁底模板標高至設計標高。
(2)每次觀測所用的儀器和水準尺應固定,觀測人員與觀測路線固定,觀測環境和條件基本相同。
(3)測量時,水準氣泡要穩定居中,前后視距相等,扶尺人員應快速穩定數值標尺,提高觀測效率。
依據預壓數據及現場檢查結果評定支架的沉降位移、彎曲變形、地基的沉降裂紋,全面分析支架的穩定性。
為保證線路在運營狀態下的平順性,梁體需設置預拱度。按照理論計算設置跨中預拱度,其他位置按二次拋物線過渡。
(1)支架預壓前各觀測點的初始標高值為H1。
(2)各級荷載加載穩定后測出的高程值為H2,H3,H4,H5,H6,H7,H8。
(3)加載120%后24 h各觀測點標高值為H9。
(4)卸載后各觀測點標高值為H10。
此時計算出各觀測點的變形為:
非彈性變形△1=H1-H9。通過試壓,認為方木、支架、地基等的非彈性變形已經消除。
彈性變形△2=H10-H9。根據該彈性變形值,在跨中底模上設置預拱度 △2,以使支架變形后梁體線型滿足設計要求。
根據所確定的預壓方法,現場采用千斤頂多次分級進行了反拉預壓并采集了相應的數據,根據觀測后計算的彈性變形數值設置了底模板的預拱度,保證了梁體線型符合設計要求。
反拉預壓與堆載預壓相比,反拉預壓需要的材料數量極少,僅鋼絞線、千斤頂即可。反拉預壓需要設備配合的數量較少,僅需一臺吊車配合即可完成反拉預壓。反拉預壓實施效果較好且需要的工期較短,僅需3 d即能完成預壓施工,從而極大程度地降低了堆載預壓過程中吊裝的安全風險及工期。
(責任編輯:李燕輝)
2017-02-06
[U24];U215.1;U215.7
B
1001-2184(2017)02-0022-03
王紅力(1986-),男,陜西洋縣人,項目工程部副部長,助理工程師,學士,從事鐵路工程施工技術與管理工作;
謝旭智(1988-),男,四川射洪人,項目工程部部長,助理工程師,從事鐵路工程施工技術與管理工作;
翁 斌(1990-),男,湖北宜昌人,項目工程部副部長,助理工程師,學士,從事鐵路工程施工技術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