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德宏 678400)
云南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分析
于楣,白琳
(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德宏 678400)
云南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歷來是全省乃至是全國最貧困、最落后的地區,而在資源稟賦的影響下,又無法復制或借鑒中東部地區的經驗實現大規模的工業化,唯有充分挖掘自身優勢資源走特色發展之路,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方能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實現全面小康。
人口較少民族;特色產業;發展
基金課題:項目名稱:云南省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研究——以德宏州為例;項目標題: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4y531。
云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邊疆省區之一,共有25種世居少數民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等15個民族為云南省特有,2014年全省少數民族人口數達1534.92萬,占全省人口總數的33.4%。按照全國人口總數在20萬以下的民族為人口較少民族的統計標準,云南省共有普米族、怒族、布朗族、基諾族、獨龍族、德昂族、阿昌族和景頗族8個人口較少民族,其中景頗族、獨龍族、怒族、德昂族、基諾族更是“直過民族”(即從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到2013年末這8種民族全省總計只有42.27萬人,僅占全省總人口數的0.9%。雖然人口總量少,但其覆蓋面比較大,涉及8個州市,大多居住在邊境一線農村地區,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交錯居住的特點。受歷史、自然、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這些民族、地區發展基礎差,自我發展能力弱,社會發育程度低,“等、靠、要”思想極其嚴重,歷來都屬于云南社會經濟發展中最弱勢的群體、最貧困的地區,收入水平遠低于全國、全省乃至當地平均水平。如德宏州的3種人口較少民族,就一直沒有能夠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雖然從反映地區民眾生活水平的恩格爾系數來看,德宏農村地區已經基本達到了小康(2010-2013年分別為0.49、0.48、0.44、0.40),但實際上不少村寨才剛解決了溫飽問題,是被平均到了小康。

表一 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較表
所謂特色是指源自品質與規模的“優勢”,是要根植于區域自身條件的、由區域或民族所秉承的一種“獨有”和“區別于其他”的優勢,也就是獨一無二之“魅力”,它是一種歷史的積淀、文化的傳承,是由其賴以產生發展的特定環境所決定。特色產業就是以“特”制勝的產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利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積淀、成形的一種或幾種特有的資源、文化、技術、管理、環境、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形成的具有國際、本國或本地區特色的核心市場競爭力的產業或產業集群,“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其本質特征。由于是“我”最擅長的產業,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因此是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云南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氣候、資源、民族、文化等資源,為其發展特色產業及產業鏈提供了條件。
1、自然、文化資源豐富且不可或難以復制,但開發利用難度大
云南省位于祖國西南邊陲,總面積38萬多平方公里,與四川、貴州、廣西、西藏相鄰,與緬甸、老撾和越南接壤。全省地勢由北向南呈階梯狀分布,地貌種類繁多,山地多,平壩少,且山高谷深,高差懸殊,兼具低緯氣候、季風氣候、山原氣候、立體氣候等特點,全省最熱月份平均氣溫在20~25℃,最冷月份8~10℃,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1100mm左右,干濕分明,無霜期長。云南還是中國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省份,高低等植物種類繁多,幾乎全國其他各地發現的種類都可以在云南找到。獸類、鳥類動物特別是珍稀瀕危種類繁多,中國有記錄的1257種鳥類中,有114種只在云南能見到。全省礦產資源豐富,種類較為齊全,目前已發現各類礦產142種,占全國已發現(171種)的83.04%,已探明儲量的有86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金屬礦產39種,非金屬礦產45種。
云南省的自然資源優勢明顯。但客觀地講,云南人口較少民族聚區卻沒有多少資源優勢。如德宏州,人口較少民族多聚居在山區,耕地多為中低產田;林地多在高山峽谷中,一旦利用很難再生,國家對其開發利用控制也極其嚴格;雖然礦產資源豐富,但受區位限制,勘探開采的難度很大,對新技術要求也高,如果在現有條件下盲目開發,不但不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還很有可能造成對現有資源的破壞,導致惡性循環。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產業發展是難上加難。由此可見,云南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的地區并不具備發展傳統優勢產業的條件,只有另辟蹊徑,走特色發展之路,方能促進其快速發展、跨越發展。
2、長期以來的封閉落后形成了特色產業發展的“后發優勢”
所謂“后發優勢”,也常常被稱作“落后得益”“落后的優勢”“落后的有利性”等,是美國經濟史學家亞歷山大·格申克龍(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在總結德國、意大利等國經濟追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于1962年創立的,是后起國家在推動工業化方面的特殊有利條件,這一條件在先發國家是不存在的,是與其經濟的相對落后性共生的,是來自于落后本身的優勢。
云南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長期封閉、落后,留下了一片未受現代工業污染的青山綠水和保存相對完整的古樸民風,這對發達地區來說是十分珍稀的資源,成為當地發展綠色農業、現代旅游業、現代服務業等的重要資源依托。同時,在綠色發展、綠色GDP等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后發展也能讓政府有關部門,充分吸取一些發達地區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訓,制定科學可持續的發展戰略。
發展特色產業是增強云南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發展動力和增加群眾收入的關鍵所在。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最主要的是特色產業還只是處于培育發展階段,只是初步形成了種養規模,尚未形成精深加工與銷售的延伸產業鏈,而且產業發展中的經濟附加值少、科技含量低、管理粗放等問題也比較突出。特色產業發展中也面臨著農戶科技水平低,自身投入能力不足,支持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薄弱等困難。
1、特色產業結構單一,科技含量低,經濟附加值少
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政府、社會各界的大力幫扶之下,在各族群眾的不懈努力之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產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群眾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綜觀這些產業,仍然是集中在第一產業,以“靠天吃飯”的傳統種養業為主,農戶承擔著價格波動、產品滯銷、政策變動等市場風險,產品“三多三少”,即初級農產品多,高檔次、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農產品少;質次農產品多,高質量農產品少;傳統農產品多,創新農產品少,產品附加值小,品牌影響力弱,已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和市場的需要,市場競爭力和整體帶動能力不強,難以形成大農業、大商品、大產業的發展格局。
2、農戶自身的投入能力不足,社會問題較為突出
由于經濟基礎差,農戶自身投入產業發展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投入能力不足。除基諾族因得益于西雙版納強大的旅游資源而人均收入水平高過全省水平外,云南其他人口較少民族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收入只能滿足生活必需,加之傳統觀念中的小農思想、原始平均主義等的影響,他們對收入往往缺乏計劃與預算,無法在產業發展中投入更多;二是技術、人力資源投入的不足。在都市現代生活方式的吸引下,在各級政府為促進農民增收而大力鼓勵農民外出務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云南人口較少民族中具有較高文化素質和開拓精神的群體紛紛外出務工,在逐漸適應了外面的生活方式之后,都不愿意再回家鄉。同樣,落后的家鄉也無法吸引大中專學生畢業后回鄉發展,較之中部地區,云南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的“空心村”問題更加復雜和嚴峻:除了因留守的村民多為老弱病殘幼,無法承擔太多的勞作,無法掌握現代的科技知識、技術手段之外,邊境農村地區沉渣泛起的“黃、賭、毒”和“艾滋遺孤(老),等社會問題十分嚴重,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地區的安定和諧。
3、基層組織渙散,缺少團結干事的氛圍,更缺少產業發展的帶頭人
在對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走訪、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基層組織得力的村寨,村容村貌好,凝聚力強,反之,十分渙散。在村寨中的能干人紛紛外出務工,或只顧專注于自家產業發展的情況下,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產業發展可以說是舉步維艱,普通群眾雖說有發展產業的熱情,但缺少市場眼光,也沒有太多的可利用社會資源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往往只能采取跟隨策略,模仿他人,往往形成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式的發展,幾經失敗后,也不再有發展產業的熱情與想法。精干有力,有奉獻精神的村寨帶頭人對于人口較少民族地區而言,顯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4、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經濟基礎薄弱
云南交通極為落后,雖然在近幾年交通條件大為改善,但路網密度低,等外路比例大,遠遠落后于中東部地區。如德宏州至今不通鐵路,高速公路里程短、覆蓋少、長期以來,不僅群眾出行極為不便,企業的物流成本也極高,在工業領域除個別項目以外與中東部地區基本無競爭優勢可言。無工不富,工業的極不發達帶來的是社會經濟基礎的薄弱,吃飯財政,地方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能力嚴重不足,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也十分有限。
人口較少民族特色產業的形成與發展,既有內在機制的自發推動,又有外在條件的驅動和吸引。由于區位、資源稟賦、資本積累、人力資源狀況和民俗傳統不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要想發展根植于區域自身條件的、由區域或民族繼承的具有先天繼承性的特色產業,除了要考慮特色的凝練之外,還應清醒地認識到,特色只是一種產業發展的手段和途徑,并不是產業發展的目的,特色產業發展的最終目的還是在于占領市場,按經濟規律辦事依然是特色產業發展的基本要求。云南人口較少民族地區要發展特色產業,實現跨越發展,應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加大基礎建設力度,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條件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依賴于便利的交通、及時有效的信息溝通、便捷的社會公共服務等,而云南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復雜的地形地貌決定了其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的落后性,長期以來的貧窮落后也決定了其教育、衛生等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的落后性,形成發展中的短板。在國家城鄉統籌、和諧發展的理念下,云南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應抓住這一機遇,加大投入,發動當地群眾投入到各項建設事業中,投工投勞,用自己的雙手改變自己的生活,努力改變家鄉的面貌,既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也為當地群眾更多更好地分享改革成果。而參與家鄉建設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改變群眾“等、靠、要”思想的過程。
2、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力度,提高群眾的產業參與能力
要想富口袋,須先富腦袋,“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改變地區面貌須從改變人的精神面貌入手。對于云南人口較少民族而言,他們既缺乏勞動脫貧的“智”,更缺少一種通過自身努力脫貧的“志”或“智”。所以,治愚不僅是要掃除文盲,提高識字能力和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改變人們落后的精神面貌,轉變人們落后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各級政府應加大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教育投入,有效提高勞動力素質,把豐富的人口資源轉化為豐富的人力資源,提高他們發展產業、參與產業的能力,除了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外,更應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大大發揮職業教育體系的作用,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量的有用之才,徹底改變傳統教育體制下畢業的學生“種地不如老子,養雞不如嫂子”的狀況,讓學生進城能務工,回鄉能勞作,并逐漸成長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領頭羊和中堅力量。還應靈活多樣地到農村舉辦各種實用技術的短訓、培訓,將教育延伸到田間地頭,讓更多的群眾能夠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
3、認真分析自身的資源特色,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產業
特色產業與獨特的自然、地理、氣候、資源、民族、文化密切相關。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多樣的資源特色,決定了其產業發展必須是因地制宜,客觀上講也是不可復制的。具體說,可以選擇發展以下特色產業:
(1)林下經濟。就是借助林地良好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旅游等多種產業,形成立體復合的生產經營模式,實現農林牧各業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經濟共贏。云南人口較少民族多聚居于山區,本來就擁有豐富的森林、山地、動植物等資源,在國家大力推行退耕還林政策后,森林覆蓋率更是大大提高,具有發展林下經濟的良好的資源條件。比如德宏景頗族、德昂族聚居區可以大力發展野生菌和森林蔬菜種植,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地穩妥發展辣木、石斛、草果、砂仁、胡椒、絞股藍、滇皂莢、重樓等中草藥的種植,在林間套種咖啡、茶葉等經濟作物,積極引入社會資源開展種植、科研、生產和營銷,有效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和經濟效益。可以發展采集業,采集當季的野菜、野生菌等并在初加工后,通過合作組織或由專人負責將其外銷,實現較好的經濟效益。還可以發展林下養殖,在林下半人工環境中散養雞、鴨、鵝等家禽,發展野生動物如竹鼠、蛇類、孔雀、野豬等的馴養繁殖。
(2)民俗文化旅游。旅游業對于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具有先導和帶動的雙重作用,是實現資源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利用自身優勢產生內生發展動力的最佳結合點,也是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生態經濟、綠色經濟的交叉點。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相對封閉,民風民俗較為獨特,自然風貌較為完整。在中國人均收入達到一定的水平、社會總體進入“互聯網+”時代以后,旅游需求更是日益旺盛,自駕游、短途游、驢友自助游等出游方式正在日益大眾化。人口較少民族可趁勢而上,深入挖掘民族傳統文化、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工藝品和民族特色餐飲文化,積極發展鄉村旅游業,加速發展特色農業觀光旅游、民俗體驗旅游等,加快發展民族民間工藝品、民族餐飲、節慶會展、文藝演出、動漫創意等產業,實現旅游業“吃、住、行、游、購、娛”對當地經濟社會的帶動作用。
在旅游業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大外宣力度,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和投資者,解決景區建設資金投入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旅游資源開發的監管,避免對旅游資源的破壞性開發、掠奪性開發,協調好各方利益,強化原住民對旅游的認同感,讓其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受益者、堅定的支持者。此外,應對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旅游資源進行總體規劃,在避免景區雷同和同質性競爭的同時,完成對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發揮區域性旅游的整體優勢。
(3)“特色+綠色”的種養業。云南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由于多地處邊遠,交通不便,不具備大規模種養業發展的條件和比較優勢,只能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殖,不單要擴大種植養殖的數量以形成規模,實現規模經濟效益,更要提高農產品的質量,以高質的產品贏得市場,“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是其發展的核心。
首先,應加大水利設施、交通設施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研究工作、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和農民技術培訓工作,提高農牧業發展中的科技含量,將農業的靠天吃飯狀態轉化為依靠技術進步上;其次,推動農產品加工工業的發展,推進農村工業化進程。應加強對傳統農業的改造,注重農業加工工業龍頭企業的培育,建立農產品質量標準,如“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等,強調“綠色、無污染”生產。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族農場和社會資本發展不同產業、不同類型、不同功能、不同模式的現代農業莊園,將基礎好、條件優、有規模、上層次的莊園打造成高端精品莊園,圍繞農業承載的生產功能、生活功能、生態功能,加快觀光休閑農業建設,以此帶動整個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4)養老、避暑(寒)等現代服務業。云南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氣候特征,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候鳥式的養老、避暑(寒)等需求日益旺盛。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優良的空氣、環境和相對較低的消費水平等,對這些有候鳥式遷移需求和想法的群體無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應抓住這一有利的發展機遇,開發中醫養生、康復療養等醫療服務類旅游產品,打造康體休閑和健身服務品牌,開發天然保健養生產品和民族醫藥,推廣民族民間醫藥技術,發展生態養生產業,開發特色生物保健養生旅游、森林養生食品、森林運動項目,推動建立藥膳養生產業研發基地,支持相關健康產品的研發制造和應用。為此,必須加快醫療、家政等服務業的發展,加大相關設施建設的力度,促進村容村貌的整治與建設,增強對銀發消費者的吸引力。
4、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以精神文明帶動物質文明建設
目前,在在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精神生活的缺失已成為影響農村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和諧發展的一大重要非經濟因素。由于沒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部分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有了更多的空余時間,無所事事,賭博成風已不再是個案。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農村經濟社會建設的領導核心,農村黨員作為骨干力量,應該充分發揮其戰斗堡壘和先鋒帶頭作用,通過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將村民凝聚起來、組織起來,積極探索產業發展的路子,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增收渠道,讓村民有事做,以先進的文化助推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徹底改變鄉村的落后面貌。
5、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城鄉和諧發展
城鎮化,即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業地域轉化為非農業地域、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的過程。按照國家統計局的“城鎮化率=城鎮常住人口數/總常住人口數”的計算口徑,2014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54.77%,而云南省只有42%,德宏州只是39.98%。推動城鎮化的進程,不能只是著眼于減少農民,而應以增加市民為根本,讓轉化為非農業人口的群體能夠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能夠獲得發展。為此,地方政府應深化改革,簡政放權,提高服務意識,加大對非公經濟的扶持力度,嚴格執行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簡化市場準入手續,促進非公經濟在數量、規模上有質的飛躍,增強其實力,促進進城農民的市民化。
6、加大禁毒防艾工作力度,為產業發展營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環境
云南人口較少民族多生活在邊境一線,毗鄰臭名昭著的“金三角”,不少人本來就有吸食鴉片的傳統陋習。改革開放以來,吸毒販毒又死灰復燃,甚至泛濫,產生了諸如吸毒致貧、社會不穩定、艾滋遺孤(老)等諸多的社會問題,沉重地打擊了群眾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已嚴重影響到了地區的和諧穩定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必須打好禁毒防艾的人民戰爭。反思已執行很多年的新農村建設駐村指導員工作制,不能說沒有成效,但如果能通過指導員將村民發動起來,形成禁毒防艾的內生機制和動力,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
總之,只有根據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找出自己的優勢資源所在,科學定位本地方、本民族最有特色的經濟領域和產品,在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在社會各方的大力幫扶下,在人口較少民族群眾自己不懈的努力下,就一定能實現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飛速發展,促進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
[1]朱玉福:人口較少民族特色經濟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8(2): (139-145).
[2]韓斌:人口較少民族自我發展能力現狀與提升路徑[J].學術探索,2014(3):(45-48).
[3]德宏州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責任編輯:周瑞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