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大學 商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蘇魯豫皖省際邊界地區“強富美高”新農村建設探索
倪文倩,楊 宇,劉 丹
(江蘇師范大學 商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蘇魯豫皖省際邊界地區基層政府經濟發展政策的差異,使得省際邊界地區農村發展呈現出整體落后和不均衡發展特征。在對蘇魯豫皖交界地區6縣(區)10鎮25村統計調查基礎上,從農村資源、金融、產業、生態、公共服務、科技創新、人力資源、制度創新等方面分析了省際邊界地區建設“強富美高”新農村的模式與路徑。
省際邊界地區;農村經濟;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
1、研究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江蘇視察時提出要圍繞“兩個率先”的光榮使命,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強富美高”在用于指導蘇魯豫皖省際邊界農村地區的發展過程中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強就是強在農業的特色優勢產業上,經濟結構合理,質量效益強,強化物質基礎和創新技術以推進農業現代化;富就是富在生活水平上,促進農民增收,提供可靠的社會保障,挖掘農業的潛能,培育新型產業以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美就是美在自然環境和特色風景上,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觀相輔相成,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資源利用率以加強農村資源保護和環境建設;高就是高在生產效率上,改善農村公共服務管理,提高產業化程度和社會文明程度,追求高效發展和更高質量的教育水平。
蘇魯豫皖省際邊界農村地區是各省發展的短板,因而是一塊十分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區域,關乎蘇魯豫皖整體的協調與發展。十八大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對建設“強富美高”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羅列分析省際邊界農村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創新變革實現“整體強”,以統籌協調推動“百姓富”,以綠色環保實現“環境美”,以政策開放、資源共享推動高效生產,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2、文獻綜述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也是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我國當前把農村規劃的重點放在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法治文明上,國內學者也就這四方面關于如何建設新農村進行了相關研究。
在農村現代化方面,劉艷軍著重研究不同產業模式在供給側結構改革下如何實現升級,為農業現代化創造有利條件,[1]寇光濤、盧鳳君則分析了農業經營主體在不同合作模式下的規模。[2]楊倍貝側重于研究農業科技創新對新農村建設的推動作用,分析農業科技創新的現狀和當前存在的問題,引進其他地區先進的科技成果以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3]蘇茂全指出農產品銷售需要標準化,走外向型產業化的道路,保證農產品質量,農村企業合作生產銷售,實現農業產業化。[4]王超,孫迪亮強調社會組織在農村公共服務建設中的作用,分析農村地區的現狀,結合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的優缺點以提高效率。[5]在城鄉一體化方面,孫亞男、劉華軍、崔蓉從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兩方面分析地區經濟差距的影響因素,提出區域劃分對縮小經濟差距有重要意義。[6]梅海燕在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基礎上提出要建立扶貧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同步推進的體制機制。[7]劉衛紅從社會管理方面對城鄉一體化的矛盾和問題進行分析,強調要將農村社區化。[8]在農村保障方面,賈小玫通過實證分析表明科學合理的社保制度能夠有效替代農民的土地保障,同時還對刺激農民的消費產生積極作用。[9]何值民、熊小剛通過對農村地區的實地調查,發現農村低保政策沒有能貫徹落實到戶,提出中央要對地方政府的扶持進行合理分配和監管的建議。[10]
綜上,國內學者一是通過研究城鄉關系來發展農村經濟,二是強調政府和社會組織在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鮮有學者提及政府在農村發展中的參與度和政策執行能力與執行力度以及法治與法制在農村中的規范作用。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結合蘇魯豫皖省際邊界農村的實際情況從經濟、政府、生態等發面對新農村建設道路加以探索。
1、蘇魯豫皖省際邊界農村的發展現狀
省際邊界區域位于各省、自治區的邊境地區,在自然條件、風俗習慣等方面具有相似特性或緊密聯系的,沿交界線縱向延伸的窄帶型區域[11]。一方面,該區域在資源、產業結構、發展階段、區域條件、人文積淀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自然資源豐富,緊密相連的地域關系使得這一區域地區成為省際間合作的前沿地帶;另一方面,省與省之間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容易引發資源爭奪、產業結構重合等一系列問題。
2、抑制蘇魯豫皖省際邊界農村發展的因素
(1)人力資源。抑制蘇魯豫皖省際邊界農村發展的人力資源包括兩方面:一是勞動力;二是干部儲備。一方面,蘇魯豫皖省際邊界農村地區,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謀生,土地荒廢,青壯勞動力大量外流;另一方面,蘇魯豫皖省際邊界農村干部儲備資源稀缺,邊界農村簡樸的生活條件和落后的經濟發展使得這些地區難以吸引人才,年輕人不愿意到邊界農村來就職,其中以大學生村官最為顯著,缺少實干的領導力量。
(2)經濟水平。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會阻隔地區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從調查結果來看,蘇魯豫皖四省的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這也是邊界無交流的根本原因。

圖1 2015年蘇魯豫皖四省主要指標對比
在現有體制下,國家實行的發展戰略難以涉及到省際邊緣地區,邊界農村地區缺少資金、資源的支持,發展逐漸落后,更加會被省級發展戰略忽視,從而陷入惡性的“馬太效應”中。
(3)物質基礎。蘇魯豫皖省際邊界農村雖然自然資源豐富,但開發難度大,物質基礎薄弱,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交通、能源等相關設施不完備,村部建設、廣播電視建設缺少設備、物質支持。物質基礎是各省發展的有力保障。蘇魯豫皖四省在不同的語言、習慣和歸屬感的驅使下,邊界區域逐漸成為“隔離帶”。

圖2 蘇魯豫皖省際邊界農村特色產業分布
3、蘇魯豫皖省際邊界農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產業結構重合,缺乏特色。國家農業部在2005年推出“一村一品”的概念,在歷經十余年的打磨和發展后逐漸在各個村普及開來。在我們走訪過的地區中,江蘇省徐州市八王村種植的胡蘿卜,徐州大彭鎮侯樓村的苗圃等,這些都進行過品牌注冊。江蘇省徐州市長埝村的三水梨作為一品,肉質細嫩、爽口,甜而不膩,汁水多,有一定的知名度,給村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而像義安村這樣的村子,以石榴作為“一品”,卻與鄰村特色產業重合,不具備市場競爭力。蘇魯豫皖省際邊界農村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一村一品”的選擇沒有立足于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過度局限于一村一品的概念之中,產業同構嚴重。蘇魯豫皖邊界農村處于同一個大市場中,特色產品平分有限的產品需求,當產品的供給大于需求時,會對產品的價格帶來巨大的打擊。下圖為走訪的蘇魯豫皖四省共計25個村子的特色產業分布狀況。
(2)省際缺乏交流,發展滯緩。經濟欠發達的村子與鄰村基本無經濟、政策方面的交流,一是因為蘇魯豫皖省際邊界農村發展水平相當,沒有差異就沒有交流;二是村與村之間因為爭奪土地資源而產生過糾紛,難以合作。在同村民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同時期內安徽省的發展比江蘇省落后至少三十年,這一點在農村表現得尤為明顯,村與村缺乏合作交流的意愿。而一村一品發展得很好的村子則與鄰村保持著長期友好的往來,將“一村一品”市場化,擴大銷路。村與村之間關系良好,在產品銷售等方面也有合作,但是缺乏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協調,共同發展難以得到進一步的推動。蘇魯豫皖四省發展緩慢,下圖為2011-2015年蘇魯豫皖四省國內生產總值。

圖3 蘇魯豫皖省際四省GDP走勢(單位:億萬)
(3)生態破壞嚴重,污染環境。蘇魯豫皖省際邊界農村發展、信息接收滯后,仍是以發展傳統農業為主,化肥、農藥的濫用對水體造成污染。生活垃圾的填埋占用了大量耕地,為了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人們往往不顧土地的承載能力,導致耕地的質量衰退。農業生產殘留物如秸稈的不合理處理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視。在徐州市房村鎮的林場村,村民從賣蚯蚓中獲利不少,就開始不斷地挖蚯蚓,該村尚未建成水泥地,下過雨后的道路到處是坑坑洼洼。人們挖蚯蚓的這一行為,不僅使道路、交通條件惡化,還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
(4)干部儲備稀缺,人才流失。在省際邊界農村中農民外出務工是普遍現象,年輕勞動力大量流失,村里滯留大量老人和小孩;大學生村官是基層領導隊伍中的一股年輕力量,推動農村發展,但是大學生村官往往是以農村任職經歷為跳板考研或者考公務員,任職時間短,工作簡單,浪費才能。發達地區村干部多是村里的種植或養殖大戶,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吸引村民,留住勞動力。
(5)保險意識淡薄,忽視法律。在走訪過蘇魯豫皖四省24村后,我們發現在和村民的交談中提及法制、法律時他們表現得很茫然。村民們的平均年齡偏大,文化素質不高,法律素質低。其次,村干部法制意識淡薄,影響法律的權威。農村法制教育相對落后,村民在合法權益遭到侵犯時處理問題過于極端化,我們曾親眼見過村民因拿不到工資聚眾在鎮政府門口鬧事。邊界農村地區缺少普法活動且法制教育形式單一。此外,村民的投保情況不容樂觀,村民未能真正理解社會保險、醫療保險的意義,見表1。

表1 2015年蘇魯豫皖四省社會保險基本情況(單位:萬元)
1、以創新凸顯特色新,帶動整體強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一村一品應該是當地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習俗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村一品”不應該僅僅局限于一個村,也不應局限于某一種產品,而是應該找準自身的定位,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土壤條件,氣候以及技術經驗選擇適宜種植且有特色、有優勢的產品。其次,從小產業做起,夯實基礎,穩固市場,找準中心區域,向四周輻射,從而帶動整體發展。最后,創新產業結構,延伸農村主導產業的鏈條,在城市開辟市場,推動城鄉一體化,與鄰近區域形成產業分工,協調合作,通過大戶或者龍頭企業的引領,整合分散的資源開發特色產業,合理規劃發展規模經濟以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高收益。提升“一村一品”的經濟價值,不僅讓農產品更有特色,還能給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了解市場的需求,整合各方面的信息資源,及時向企業、農民發布。
2、以協調統籌村與村的合作,引領百姓富
每個村子都有自己處于優勢地位并賴以生存的產業,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中通過勞動分工與產品交換實現福利的增加。以徐州市的卞莊村和八王村為例,卞莊村養魚而八王村盛產蘿卜,都進行過品牌注冊,“一村一品”找準了定位,有生產的優勢和可預期的銷售收入,魚和蘿卜都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商品,兩個村子可以合作,專注于各自的生產,再進行交換,這種合作方式既能促進雙方的合作關系,又能提高各村的收入,推動經濟發展。同樣的,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論適用于一村在兩種商品生產上較之另一村均處于絕對劣勢的情況。
除此之外,推廣“互聯網+”也能推動村與村之間的合作,通過構建物流網絡,既能帶動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又能拓寬銷路,加強區域之間的合作。建立農戶+鄰村+第三方平臺的合作模式,村與村之間合作建立信息展示平臺,展示農產品銷售信息,并自主聯絡買家,不斷更新平臺上的買方信息,增加交易和獲利的概率;同時,與各個自營平臺和第三方平臺合作(如京東、淘寶等),互聯互通也為拓展產品銷售途徑提供可能,從而促使農戶自主選擇買家,自愿交易,為自己謀利益。
3、以綠色生態體現環境美,保護生態環境
鼓勵高校人才到農村就業,利用專業知識分析土地的類型和承載力,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種植,適時休耕,發展生態農業。獎勵技術創新,具備鉆研精神,把高科技,機械設備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在旅游資源豐富的邊界農村地區,合理開發旅游景點,抓住城市居民的消費力,開發體驗項目,向游客提供綠色食品和住宿,宣傳環境保護,發展生態旅游業。
4、以資源共享推動高效生產,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打破邊界阻隔,建設公共休閑區,將地域、習慣相近的兩個區域作為整體來規劃,共享基礎設施、文化等資源。政府開辟公共休閑區域,由盈利機構負責經營打理,給老人和兒童提供休息娛樂學習的場所,定期舉辦下鄉表演、圍棋比賽等活動,解決部分就業問題。向農民提供再教育和培訓的機會,普及電腦知識,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可通過適當的物質獎勵來引導農民接受培訓;保護民俗文化,保留或重建民俗文化場所,舉辦關于民俗文化的宣傳活動;借助傳媒力量普及民俗文化知識;尋找和培育民間文化傳承者。
綜上,蘇魯豫皖省際邊界農村發展落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邊緣化的地理位置,解決發展問題應由點到面,從個人到村再到省,逐步完善。因此建議政府強化村鎮干部職能,在各村挑選有想法,懂技術的村民提供資金幫助,重點扶持,培養大戶,吸引更多村民參與其中。其次,挑選省際邊界貧困村作為試點,選派扶貧小組,結合具體情況加以分析并改革,推動該村先富起來,再以該村為中心,構建物流網絡,向外輻射,帶動周圍其他村的發展。蘇魯豫皖四省政府給省際邊界農村自主選擇權,尤其是在醫保、社保等方面,給各村在本省或臨界其他省中自由選擇的權利,激發各省份合理積極的競爭意識,從而鞭策各省優化自身的政策。農村的發展少不了政府的支持,尤其是省際邊界地區,更要與周邊區域統籌協調,打破邊界阻隔,共享資源,共同發展,共建“強富美高”新農村。
[1]劉艷軍:供給側結構改革下我國農業產業升級實施模式研究[J].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16(2):29-31.
[2]寇光濤、盧鳳君:適度規模、合理契約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的目標協同機制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6(2):35-37
[3]楊倍貝: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提升現代農業建設水平[J].基層農技推廣,2016(6):52-53.
[4]蘇茂全:以外向型農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以濰坊市農業發展為例[J].濰坊學院學報,2013(10):11-13.
[5]王超、孫迪亮:社會組織參與提供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的實證研究—以山東省日照市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105-107.
[6]孫亞男、劉華軍、崔蓉:中國地區經濟差距的來源及其空間相關性影響:區域協調發展視角[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6(2):4-15.
[7]梅海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探索與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6 (22):118-193.
[8]劉衛紅:城鄉一體化社會管理創新初探[J].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6(8):212-213.
[9]賈小玫: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與拉動農村消費需求增長[J].財經科學,2004(5):84-87.
[10]何植民、熊小剛: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實施績效的綜合評價—基于我國東中西部地區20個縣的調查數據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5(12):97-102.
[11]鄭四渭、劉航、邵玉珍:國內省際邊界區域協調發展研究述評[J].區域經濟,2015(1):56-59.
(責任編輯:史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