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趙曦
(1、西藏大學農牧學院,西藏林芝860000西藏農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2、西南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00)
新時期下中國西部民族省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
何燕1,趙曦2
(1、西藏大學農牧學院,西藏林芝860000西藏農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2、西南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00)
西部民族八省區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主要聚集區,城鎮化發展要以民族地區特色資源開發為基礎,以城鎮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以國家各項政策、戰略規劃為保障,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產業支撐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增長,創新建立合理有序的城鎮體系,提升城鎮公共服務水平,逐步提高城鎮質量,完善政府宏觀引導與市場經濟體制相結合的動力機制,緊緊抓住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機遇,積極利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穩步推進關鍵期的契機,探索西部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實現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西部民族省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用創新方式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戰略不僅給“一帶一路”所涉及國家及地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而且給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將使我國西部民族地區從邊緣地帶發展成為我國基礎設施和能源基地建設的重點區域,成為向中亞、西亞和東南亞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口岸,成為國家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的新生前沿地帶。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中要求轉變西部發展方式,實施產業向西部轉移,這就要求西部民族地區要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實現西部整體經濟快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西部地區聚集著我國八個民族省區,55個少數民族中52個少數民族居住在西部,西部民族地區地域廣闊、人口密度稀疏,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2001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統籌發展西部經濟,民族八省區以此為契機,區域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再次提出要加快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并強調西部民族地區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地區。
圖1可以看出,民族地區城鎮化水平自2001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后,城鎮化水平以年均1的速率在增長,城鎮化水平從2001年的30.1增長到2014年的45.7,2007年到2014年城鎮化水平年均增長率達到3.4個百分點,城鎮人口數量也呈顯著增加,2007年民族地區的城鎮人口數為5565.61萬人,到2014年總人口數增加到8835萬人年均增長率達到了2.9個百分點。

圖1 民族地區城鎮化水平指數圖(%)

表1 2007—2014年全國與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水平(%)
由表1可以觀察出,全國城鎮化水平從2007年的44.94增加到2014年的54.77,年均增長率達到2.7,西部民族地區2014年的城鎮化率與全國2008年的城鎮化水平相當。

表2 2007—2014年全國與西部民族地區地級及以上城市城市數(個)
從表2可以看出,2007年,地級以上的城市全國共有287個,而西部民族地區總共僅僅只有44個,僅占全國15的比重,到2014年增加至49個,年均增長率僅為0.1個百分點,城市增長率遠遠滯后于全國水平。
對西部民族省區城鎮化的發展研究既要體現出我國城鎮化的時代特色,又要結合本區域的實際情況,又不能喪失民族文化的傳承,這就要求我們在評價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可行性、科學性、多層次性等原則,選取復合指標綜合評價的模型,科學客觀地分析研究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的問題。
1、城鎮化發展指標體系構建框架
根據學者們對于熵模型用于經濟發展的研究經驗的基礎上,筆者提出西部民族省區城鎮化化發展指標體系框架,如圖2所示。

圖2 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
2、城鎮化發展指標選取
由于西部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落后,城鎮化起步較晚,很多數據不存在,指標在選取的過程上,兼顧了既要遵循科學性原則,又要充分考慮實際情況,在確保數據的獲得的可靠性的基礎上設置的指標體系,包含了總體層、目標層、指標層。
3、城鎮化指標體系的信度分析
根據本文研究的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的基礎上,在信度的測量方法選取克朗巴哈系數法。該方法主要用于測定指標體系內部的一致性,若系數在0.9—0.94,則認為能得到最好結果;系數在0.8—0.9,則認為內在信度是可接受的;系數在0.7—0.79,則認為設計存在一定問題,但仍有參考價值;系數小于0.7,則認為誤差太大,應考慮重新設計。本文選取2012年西部民族八省區相關數據樣本,首先采用極值法進行標準化處理,保證數據在1~2之間變動后,再利用SPSS統計軟件,對樣本進行二次處理,信度系數為0.725,在0.7—0.79,由于西部民族地區的有關指標數據的缺失,在進行指標反復測試后,目前的指標體系是較為理想的。
通過對西部民族八省區測評結果綜合分析可以看出: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從總體上來說顯著提升的,民族八個省區的城鎮化發展水平由2009年的0.4654增加到了2013年的0.5635,年均增長率為4%,城鎮化發展的速度已經趕上全國水平。其中,有4個地區的增長率已經超過了西部民族地區的平均值。根據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的現實表明民族地區間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其中,城鎮化發展最快的青海年增長率為9.7%,比發展最慢的西藏高出9.65%。

表3 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測評結果
通過表3測評結果分析,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出西部民族八省區的城鎮化發展水平的分類(如表4)。城鎮化發展水平最高的是內蒙古自治區,通過對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指標體系測評結果分析可以看出近5年,內蒙古自治區是經濟增長率較高,城鎮化發展速度較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民族地區。其次較高水平的是新疆和青海省,新疆自治區和青海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積極的投身于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產業結構得到了一定的優化,經濟總量持續增長。中等水平是廣西和貴州。近些年,城鎮化發展速度很快但是質量很低,城鎮化發展水平最低的是西藏和云南,西藏自然條件惡劣、全國人口密度最稀疏,最分散的省份,云南和西藏是全國貧困空間分布較為集中的區域,城鎮化發展的進程較為緩慢。

表4 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分類情況
第一,高水平發展地區。主要區域有內蒙古自治區。2012年內蒙古自治區城鎮化率分別為57.74%高于全國城鎮化水平52.57%,2010年之前內蒙古自治區的城鎮化率的增速比較慢,近五年來內蒙古充分發利用自身的的發展優勢,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大力推進城鎮化發展,并加大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
第二,較高水平發展地區。這主要區域有新疆和青海。西部民族地區中,新疆和青海地處西北,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人文地理資源,經濟快速發展,2012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生產總值發展速度高于全國4.2個百分點,二、三產業發展良好,同期對外貿易增速高于全國4.1個百分點,投資增速位居全國第一,城鎮化發展速度較快,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較快,因此,新疆在城鄉收入比指標的份上是高于其他西部民族地區的,在社保覆蓋率上也是位居前列。其他測評指標上也具有比較相對優勢,人均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都列西部民族地區前列。青海利用自身的資源發展特色產業,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
第三,中等水平地區。主要區域有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位于我國華南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貴州省位于我國西南地區,兩省都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人文地理資源。兩省人口稀少且分布不均勻。在城市人口密度指標評分上,得分都比較低,人口集中程度較低成為制約這些地區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較低水平地區。主要區域有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西北,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人文地理資源,資源可利用率較低,二、三產業發展速度比較慢,人口稀少且分布分散、不均勻。
第五,低水平地區。這主要區域有云南、西藏自治區。云南省、西藏自治區坐落于我國西南,其人口城鎮化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在全國來說都是最低的,這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人口構成、民風風俗有著正向關系。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云南和西藏兩個地區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在單位產值電耗指標得分上位列第一位。
1、充分認識民族地區異質性
西部民族地區的城鎮化建設應根據地區實際情況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的推進。根據西部民族地區的內部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以及各個地區的城鎮化發展的現狀來看,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一是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自治區。這類地區主要的問題的是,土壤沙化面積逐漸擴大,水土流失現象嚴重,氣候干旱的趨勢日益擴張。2013年,內蒙古的城鎮化率是西部民族地區最高58.71,寧夏的城鎮化率:52.01。城鎮化發展的方向為:響應國家的退耕還林(草)的政策,治理水土流失,促使本地區人口向鄰近的關中平原、河西走廊等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較為發展的地區轉移,同時要增加和擴大這些區域的小城鎮數量和規模,同時完善呼和浩特等中心省會大城市的基礎的建設,適度擴大這些城市人口數量。
二是新疆自治區。這類地區的主要問題:氣候極為干旱、土地沙漠化、水質鹽化嚴重、水土流失等。2013年,新疆的城市化率為44.47,城鎮化發展的方向為:由于新疆特殊的氣候條件形成了一塊“綠洲經濟”,增加城鎮數量和人口數量,完善烏魯木齊、喀什石河子等區域中心城市智能的建設,有效的利用南疆和北疆兩個城市群。
三是云南省、貴州省、廣西自治區,這類地區的主要問題:水資源的缺乏,地形起伏較大,交通不便利等問題。2013年,城鎮化率分別為:40.48、37.83、44.81。城鎮化發展的方向為:依然是依托小城鎮的發展,增加小城鎮數量,由于地形原因,人口必須在小范圍內聚集,這樣有利于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節約了大量社會成本,沿交通線重點發展貴陽、昆明、南寧、桂林、柳州、六盤水等區域大中城市。
四是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這類地區的主要問題是生態系統的脆弱,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人口密度極為稀疏等問題。2013年,城鎮化率分別為48.51、%23.7%。今后城鎮發展的方向為:圍繞“一江三河”,依托格爾木地區,適宜增加小城鎮的數量,聚集人口,完善和擴充拉薩、西寧、格爾木等城市的基礎設施和規模。
2、完善城鎮體系規劃設計
西部民族省區發展新型城鎮化應堅持走大中小城市共同協調發展的模式,以市場機制為原則,立足于西部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現實,按照城鎮體系規劃的“點—線—面”原則,建立和完善“點(中心大城市)—線(中等城市)—面(小城鎮)”的城鎮發展體系開發模式。
3、因地制宜制定發展模式
第一,功能輻射型發展模式。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安排,認清區域發展的現實情況,然后對于區域內的城鎮進行客觀的評估,統籌安排,做出合理的排序,確定優先發展的重點城鎮,培育出來的重點城鎮成為該區域的增長極點,帶動周圍乃至整個區域的發展。
第二,產業開發型發展模式。在西部民族省區城鎮化建設中,一類是依靠本區域的自然資源開發成為了資源型城鎮,另一類是以依托鄉鎮企業為龍頭而發展形成的不同規模的城鎮。在推進產業開發型城鎮模型時,首先要發展鄉鎮企業,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要求鄉鎮企業發展模式進行轉型,首先要引入市場機制,淘汰過剩產能,調整產業結構實施有效的企業兼并和重組等手段來實現鄉鎮企業的轉型;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大力提高農業效率,增加農民收入,完善農村社保體系,使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成為發展二、三產業的后備軍。引導鄉鎮企業在空間上的聚集,這樣有利于發展對鄉鎮企業合理的規劃,完善鄉鎮企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服務體系的建成,使鄉鎮企業的集中和規模生產,形成新的區域增長中心城鎮。
第三,市場主導型發展模式。西部民族省區城鎮化的初始發展多是因為商品貿易。小城鎮處于我國城鄉結合的緩沖地帶,具有一定的市場開發作用。
第四,生態建設型發展模式。由于市場經濟的引導,城鄉差距日益明顯,很多城鎮趨于利益的迫使盲目的聚集,包括城鎮人口的聚集和工業產業的聚集,從此“城市病”在城鎮生根發芽,城鎮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第五,文化保護型發展模式。西部民族地區文化底蘊豐富,歷史悠久,如云南的麗江古城,西藏的布達拉宮等等都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還有30多座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對于這類城市的發展,可以不斷挖掘文化產業價值,通過打造文化產業鏈條來推進城鎮化建設。
4、構建特色產業支撐體系
西部民族省區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不同地區間稟賦異質性較為明顯,因此,各地區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發展的特色產業也存在一定差異。擁有13個主體民族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特有的地理環境使其擁有多種多樣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可以通過深挖其文化資源價值,積極發展文化產業;特殊的光熱資源與氣候條件為新疆創造了名特優林果資源,在林果產業發展上,可以重點發展庫爾勒的香梨、莎車的巴旦杏、阿克蘇的黑桃、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大棗、皮山的石榴等果品,打造果品深加工產業鏈條,最大限度挖掘其價值。內蒙古自治區擁有豐富的農畜產品資源,可以重點發展乳制品、牛羊肉加工業;在稀土資源上,可以通過優化稀土產業布局,建設新型生產線,重點發展稀土產品,發展新型稀土功能材料;在鋼鐵產業上,以包鋼為龍頭,重點發展無縫管、鍋爐管、裂化管、軌梁等高新技術產品;鑒于內蒙古特有的草原文化,可以藉此深挖草原生態旅游產業。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使得西藏自治區的松茸、藏紅花、黑青稞、藏香豬、牦牛等物種豐富,天然飲用水市場潛在價值巨大。因此,在培育特色產業上,西藏針對上述資源,可以重點發展特色農牧業、藏醫藥產業與水制品加工業。廣西壯族自治區瀕臨北部灣的地理優勢,相比西部其他民族地區,其具有發展漁業產業的獨特優勢;此外,廣西作為我國最大的甘蔗主產區,產糖量居全國第一,作為我國最大的木薯種植地區,木薯產業也成為廣西可以發展的特色產業;廣西的香蕉、荔枝、龍眼、芒果等亞熱帶水果也具有廣闊的產業發展前景。寧夏回族自治區獨特的氣候資源與土壤環境為枸杞的生長創造了極為合適的條件,枸杞作為寧夏最具開發價值和市場前景的特色產品,枸杞膠囊、枸杞酒、枸杞豆奶、枸杞籽油等特色產品在全國已經具有知名度,將來可以向醫藥保健品方向進一步發展;寧夏作為我國穆斯林主要集聚區,其清真食品產業也已具有一定規模,未來市場潛力巨大。貴州作為西部地區少數民族集聚區與革命老區,一方面可以發展旅游文化產業,一方面還可以繼續將以酒為主的傳統支柱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此外,貴州的苗藥產業也是可以進一步發展的特色產業。作為傳統煙草產業強省,云南省在特色產業培育上,一是繼續鞏固提升煙草產業,加強新產品開發,進一步提升云煙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與競爭力;作為旅游資源極為豐富的省域,加大對優質旅游資源的開發,提升旅游資源質量,增強旅游資源的可持續性,有效整合生態旅游、綠色旅游與高端休假旅游是未來云南省發展特色旅游業的重點;大力培育生物制藥、花卉種植、香精香料等新興生物產業體系也可以作為云南省特色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青海省鹽湖類礦產資源儲量十分豐富,湖鹽、硼、鋰等10種礦產資源儲量位居我國第一位,是我國重要的無機鹽資源基地,現已發現各類礦產127種,礦產總類87個,礦產保有儲量潛在價值17萬億元。因此,青海省完全可以打造以礦產資源開采、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特色礦產資源產業體系。
5、加快推進生態城鎮建設
推進生態城鎮建設,一要加強對居民環保意識的培育。在進行城鎮規劃的過程中,要本著促進生產,生活便捷的原則進行功能劃分,城鎮內部的各種經濟活動,城鎮經濟和城鎮建設與城鎮環境保持良好、協調發展。重視城鎮生活環境的營造,及時進行垃圾分類處理、污水處理,有效實施和發展循環經濟;二要大力實施城鎮環境工程。根據城鎮化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遵循城鎮的地理特點,科學的規劃和設置住宅區,工業區,從而實現城鎮人口,經濟結構、用地結構,科技結構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擴大城鎮的綠化覆蓋面積目的為增強城鎮神態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作用,珍惜和充分利用每一寸城鎮土地,建理、完善和保護城鎮供水體系,規劃好城鎮林地和農地,不斷的擴大綠化面積,以提高城鎮環境質量提,保證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的質量和可持續發展;三要優化城鎮布局結構。在城鎮體系規劃的制定中,科學合理的布局城鎮產業布局和公路交通布局,確保城鎮技術經濟系統暢通運作,高效率。西部民族地區的生態城鎮的建設,要以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和可持續的生態環境相結合協調發展環境為基礎,改變傳統的粗放的“三高”的經濟增長和消費模式,以科學合理的經營方式管理好目前區域現有的自然資源,降低成本,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和應用清潔能源,為西部城鎮化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1]趙曦: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前沿研究報告[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
[2]趙曦、劉慧玲:西部開發的文化制約與文化建設[J].經濟問題探索,2008(3).
[3]石顯濤:關于小城鎮建設的作用的分析和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12).
[4]章婷、黃薇:市場經濟下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研究現狀[J].致富時代(下半月),2012(2).
[5]付聘聘:新疆特色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0.
[6]易大東:科學發展觀視野下黨對區域經濟戰略思想的新發展[D].湘潭大學,2012.
[7]黎明:城鎮化:西部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研究[J].農村經濟,2004(9).
[8]高德勝、金哈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城鎮化的現實分析及其出路[J].學理論,2011(33).
[9]向堃:民族地區可持續城鎮化模式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
[10]馬艷: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淺析[J].人民論壇,2015(11).
[11]王守智:熱問題的冷思考——關于我國城鎮化道路的反思與探索[J].東方論壇,2014(8).
(責任編輯: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