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震
(中共揚州市委黨校,江蘇揚州225000)
新常態視角下的寧鎮揚同城化發展探究
英 震
(中共揚州市委黨校,江蘇揚州225000)
新常態不僅意味著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也意味著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和區域發展戰略必將進行重大調整。面對機遇與挑戰,推動新常態下的寧鎮揚同城化發展,關鍵在于實現從產業間分工到產品價值鏈分工、從資源要素互補到創新發展互助、從GDP增長為主到可持續發展為主、從松散型到機制化四種合作方式的轉換。
經濟新常態;寧鎮揚同城化;轉型升級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范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7月29日,在中南海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總書記再一次提到“新常態”,指出“要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共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蹦甑渍匍_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從消費、投資、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市場競爭、資源環境、經濟風險等八個方面,以公報的形式分析了中國經濟的新特征,對新常態做了全面權威的分析與定義。
針對總書記提出的“新常態”,2014年8月5日至7日,人民日報連續三天發文闡釋什么是中國經濟“新常態”,指出經濟新常態具有“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和多挑戰”四大特征。其中《經濟運行呈現新特征》強調:“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表明我國未來經濟預計進入發展換擋期,將出現常態化的中高速發展階段。階段的轉換不僅意味著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也意味著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和區域發展戰略必將進行重大調整。適應經濟新常態,謀劃好未來的國家發展,謀劃好未來的區域發展,謀劃好未來的區域合作,是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2014年11月9日,習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所作的《謀求持久發展共筑亞太夢想》的主旨演講中,具體指出,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四個方面的發展機遇。
一是經濟增速放緩,但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都名列前茅;二是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三是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四是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在面臨諸多發展機遇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面臨的國際國內的新挑戰和風險也大大增加。國際上,意識形態斗爭依舊存在,中國威脅論依然此起彼伏;國內,經濟發展進入“劉易斯拐點期”,人口結構和經濟發展同樣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挑戰;與此同時,新的增長模式也對我國的產業競爭力和就業需求帶了巨大的挑戰。
新常態在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挑戰的同時,同樣也為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不可多的機遇。
一是服務業加快發展,產業結構優化的機遇。隨著經濟的發展,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和服務業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均逐年增加,已經代替制造業成為現代經濟中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

表1 近年來寧鎮揚三市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單位:%)
二是城鎮化加快發展,市場空間擴大的機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1年到2011年的10年間,城鎮化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拉動投資增長3.7個百分點,拉動消費增長1.8個百分點。而到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6.1%,與美國超過82%、日本超過91%的城鎮化率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因此,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潛力不僅十分巨大,同時也蘊含著巨大的市場空間。
三是產品加快創新,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機遇。按聯合國標準,1999年我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使得過去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由于用工成本的提升,部分制造業開始從中國市場轉移。這就督促企業不得不利用科學技術和“人才紅利”,不斷改革創新,提高自身效率和自主創新能力,以增強企業在經濟新常態下的市場競爭力。

表2 近年來寧鎮揚三市城鎮化比例(單位:%)

表3 2013—2015年度寧鎮揚三市60周歲以上人口數及占比(單位:萬人)
四是出口貿易加快發展,產品競爭力提升的機遇。2014以來,出現了人民幣匯率貶值的情況。人民幣貶值使我國出口產品價格優勢凸顯,競爭力增強,利潤率上升,這有助于提高外貿企業出口量,緩解多年來由于人民幣持續升值帶來的負面沖擊,由拉動外需進而拉動國民經濟增長。

表4 2013—2015年度寧鎮揚三市出口額及增速(單位:億美元)
一是產業間分工到產品價值鏈分工合作方式的轉換。這既是區際合作深化的重要體現,也是提高生產專業化水平和資源要素配置效率的必然要求。寧鎮揚三市發展水平不同,各自優勢產業不同。經過長期交流合作、協同發展,已基本形成了產業間分工合作的區際關系。新常態下,不僅要繼續強化這一合作關系;還要積極推動產品價值鏈的分工合作,并使之逐步成為三市分工合作的主形態。按照價值鏈進行合作分工,可以實現生產不同環節的空間分離,將研發、管理、營銷和生產、組裝等功能分別向不同區域集中,進而促進分工細化和各地優勢發揮,提高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因此,新常態下的寧鎮揚同城化要主動順應從產業間分工到產品價值鏈分工這一區際分工合作關系發展演進規律,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破市場分割,充分發揮企業在產業分工的主導作用,不斷強化產品價值鏈區際分工合作。
二是資源要素互補到創新發展互助合作方式的轉換。這不僅可以為寧鎮揚協同發展提供新動力,也可以為經濟轉型升級夯實基礎。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后是大規模的資源要素投入;區際合作主要表現為:中西部地區提供勞動力、資源和能源;東部地區依托區位和交通優勢,利用國內外資金和中西部資源,發展附加值較低的產業。然而隨著勞動力供求關系轉變、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稀缺、生態環境壓力等剛性約束增強,這種傳統的以資源要素互補為主的區際合作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因此,新常態下的寧鎮揚同城會化發展,應著眼于提高創新能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不僅要通過最大程度地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形成集聚效應;還要通過最大限度地應用創新成果,形成輻射效應。
三是GDP增長為主到可持續發展為主合作方式的轉換。這不僅是緩解日趨加大的資源環境壓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嘗試性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區際合作。但這些合作方往往關注經濟增長,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突出表現為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產業轉出地轉出的往往是“三高型”產業,而承接地又常常由于對招商引資過于重視,從而放松了產業準入門檻。新常態下,要盡快實現由以GDP增長為主向以可持續發展為主的區際合作模式轉變。一方面由于我國現有資源環境條件的制約,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質量和水平的提升,人們對自然系統所提供的生態產品和服務更加看重和關注。因此,新常態下的寧鎮揚同城化應該從滿足人們群眾根本需求的角度出發,堅持可持續發展,在生態修復、污染防治等方面開展務實有效的合作模式探索。
四是松散型到機制化合作方式的轉換。這是深化區際合作的基本途徑和重要經驗。傳統的區際合作往往表現為發表宣言、搭建平臺,不僅形式松散,推動力也較弱。新常態下,寧鎮揚同城化應通過建立常態化的合作機制來加強。通過建立跨區域機構來承擔環境監管、食品藥品監管等事項的方式,進一步完善政府管理體制;通過建立按照市場原則、共同投資、共同獲益的基礎設施建設機制,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投資體制;通過建立經營企業稅收分享機制、財政橫向轉移制度等區際利益共享機制,進一步推動三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總之,新常態作為一個新事物,還需要從國家和地方兩個層面,在實踐中不斷加以認識和適應。對于寧鎮揚同城化發展,更需要在適應新常態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合作新常態。
[1]秋梅:中小城市同城化發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2]焦張義、孫久文:我國城市同城化發展的模式研究與制度設計[J].現代城市研究,2011.
(責任編輯:周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