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鴻斌
(浙江蕭山農村商業銀行,浙江杭州311201)
關于農村金融機構投后管理的思考
倪鴻斌
(浙江蕭山農村商業銀行,浙江杭州311201)
近年來,在農村金融機構資金業務快速發展的同時,其在投資管理中重投前、輕投后的問題較為普遍。重點就農村金融機構在資金同業業務投后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就提升投后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制度體系、實現精細化管理、加強信息系統建設、優化考核評價機制等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建議。
農村金融機構;投后管理;信息化
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2年聚焦“三農”,充分顯示出“三農”問題的重要地位,也是改革開放進程中城鄉發展出現失衡的背景下,亟待解決的問題。2006年,銀監會發文鼓勵設立四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以促進縣域經濟及“三農”發展。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對豐富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層次、金融服務“三農”作出了進一步部署。根據《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4》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末,涉農貸款余額23.6萬億元,占各項貸款比重28.1%,按可比口徑較全年各項貸款增速高0.7個百分點;2007年以來,涉農貸款年均增速21.7%。在支農信貸業務之外,農村金融機構在資金、同業及理財業務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債券投資為例,農村金融機構債券托管量保持較高增速,年均增長率近110%,在全市場托管量中的占比也保持穩步增長。
隨著近幾年農村金融機構的快速發展、資產規模不斷擴張、業務向縱深發展,其面臨的風險不斷加大,風險的類別和復雜性也在不斷提升。對于作為主業的貸款業務,農村金融機構基本具有較完備的全流程信貸管理體系;而對于同業及資金業務,銀監215號文曾專門就農村金融機構開展資金業務進行了規范,不過實踐中,重投前、輕投后的問題依然較為普遍。因此本文將重點就農村金融機構同業及資金業務投后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并嘗試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投后管理建議。
目前對農村金融機構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風險管理框架、貸后管理、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及風險管理等視角,投后管理的研究較少。齊震軍(2013)指出銀行理財產品的操作制度和責任管理機制不完善、投后管理的組織架構不甚清晰、電子化水平不高等問題,銀行應堅決貫徹銀監會關于“比照自營貸款進行投后管理”的原則,細化投后管理制度建設、明晰管理責任主體、建立獨立團隊、提升電子化管理手段等。黃琮翔(2014)指出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投后管理存在制度體系不健全、信息管理系統功能不完善、管理效能不佳等問題,并相應提出應完善管理制度體系建設、建立專業團隊、完善信息系統建設等建議。對于貸后管理的研究也能對投后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江鵬(2011)提出貸后管理中應建立起信息共享平臺、加大精細化管理力度、健全考核激勵機制。王瑞虎(2010)、陳連華(2011)等提出應開展分層次管理、加強責任落實和交接認證管理、客戶經理行為管理、預警報告、業務培訓與業績考核等建議。

圖1 2012.01—2016.08農村類金融機構債券托管量走勢及同比增速(數據來源:中債、清算所月度托管數據,農村金融機構統計范圍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和信用社。)

圖2 2012.01—2016.08農村類金融機構分市場債券托管量占比走勢
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環境和服務對象與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有顯著區別,即農業和農村經濟具有弱質性,具體表現在成本高、回報低和風險大等方面,因此農村金融機構(尤其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面臨著更大的經營風險,加強投后管理也就更為重要。目前農村金融機構投后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投后管理意識不強,制度體系不健全
在業務實踐中普遍對投資前的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制度流程等較為重視,而相對忽視投后的跟蹤管理。表現為:缺乏主動投后管理意識,認為能夠按合同約定定期收取投資收益即可放松投后管理,由此可能導致發現問題的滯后以及處置時的被動局面;缺乏相關的操作流程和規范、風險預警機制、風險處置方案等系統性配套制度措施;對不同投資標的缺乏針對性的投后評估體系,標準債券和非標準的銀行理財、信托計劃、資產管理計劃等標的風險特征、信息對稱性不同,管理方式也應有所區別;文件歸檔不及時、不齊備等問題。
2、投后管理能力與所投資標的不甚匹配
農村金融機構大都地處較為偏遠的地區,營運成本較高,為了實現收益目標,很可能會在投資中選擇風險下沉,投資于與其風險管理能力、處置能力不匹配的資產。實踐中,大型機構內控較嚴,所以一般只投資于高等級、高流動性的品種;中小型農村金融機構則表現相對激進,也面臨更大的風險敞口,而其投后管理能力可能不甚匹配。
以信用風險為例。國有大行、全國性銀行資產規模較大,分支機構分布廣泛,可獲得資源的渠道更為豐富,開展投資業務時,可通過分支授信了解信用主體的資信情況,同樣的在投后管理中,也便于獲取跟蹤評估所需的資訊。而農村金融機構具有經營區域上的局限性,其對所在地區的信用主體有較強的信息優勢,但對屬地之外的信用主體則處于弱勢,由此使得信用風險的跟蹤管理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投后管理難度增加。另一方面,當市場出現波動或發生風險事件時,中小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參與度、影響力相對較小,定價能力相對較弱,處置資產的能力也相對較弱,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也會隨之而來。
3、缺乏專人履行投后管理職能
由于投后管理意識、人手不足等原因,不少農村金融機構無獨立的投后管理崗,甚至由前臺業務人員兼任。在前臺投資端業務發展仍相對粗放的大環境下,缺乏專職投后管理人員,不利于投后管理的獨立性、系統性、連續性,也不利于組織內的權責劃分和考核評價。
4、缺乏系統支持,信息化水平不高
由于業務體量不大,不少農村金融機構的投資業務仍采用手工記賬形式,缺乏投后管理系統支持。隨著近年來農村金融機構業務類型和業務量的增加,若仍采用手工記賬,容易出現遺漏、差錯等,帶來操作風險,降低工作效率。同時,缺乏信息化手段,也不利于對投資標的進行多方位的投后評估分析。
1、加強投后管理的主動性,建立健全投后管理制度體系
首先,要強化投后管理意識,可通過學習相關政策法規等方式,強化員工主動管理的投后管理理念,傳遞監管機構對于業務發展、投后管理的要求;其次,建立起投后管理組織架構,明晰職責分工;第三,制定投后管理制度體系,并根據業務實踐及時調整,以適應業務發展需要,使投后管理落到實處。
2、提升投后管理能力,實現精細化管理
農村金融機構在地域上的局限性是客觀存在的,但可通過自身和外部資源,不斷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一是必須加強對業務知識的學習;二是加強與同業客戶的合作交流,有利于互相學習借鑒投后管理中的經驗。
建立并完善投后管理評價指標體系;根據不同投資標的構建不同的投后評價指標體系;拓寬投后管理信息獲取渠道,提升管理時效性;提升風險處置能力。
3、建立與業務相適應的信息管理系統
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也有助于基礎數據的多維度分析,輔助管理。目前較多的機構采取外包的方式,委托專業機構進行管理系統的搭建,較為成熟的管理系統能夠涵蓋業務的前、中、后臺,將投前、投中、投后管理的全流程納入系統,在基本模塊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客戶需要,拼接個性化定制的模塊。因此,使用者可結合自身業務的需要,來確定需要使用的模塊,避免出現信息管理系統對業務低配或高配的情況。
另外,將全流程納入信息管理系統也有助于業務流程上各環節的信息共享,降低信息傳遞成本。例如前臺將投資標的的基本要素錄入系統后,投后管理人員即可通過系統查詢了解基本要素,并在投后管理中進行數據跟蹤維護,完成的評估反饋也能夠通過系統共享,供流程上的其他使用者查詢。前述的內部信用評級系統即可通過接口與信息管理系統相連,為投資管理提供決策參考。
4、建立有效的投后管理考核評價體系
考核評價體系是制度有效實施的保障。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能夠進一步明確投后管理中的崗位職責定位,促進投后管理工作的獨立性、積極性和有效性,促進投后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
[1]齊震軍:關于加強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投后管理的幾點思考[J].時代金融,2013(10).
[2]黃琮翔:關于加強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基礎資產投后管理的思考[J].時代金融,2014(11).
[3]楊淵博: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研究[D].西北大學,2014.
[4]江鵬:貸后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金融,2011(1).
[5]王瑞虎:提高貸后管理時效性的對策建議[J].金融縱橫,2010(3).
[6]陳連華:貸后管理是關鍵[J].中國農村金融,2011(11).
(責任編輯:周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