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東,汪翔
(重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重慶401331)
基于公平博弈的勞資沖突的成因與化解
吳國東,汪翔
(重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重慶401331)
本文通過建立勞資沖突的博弈模型,研究了勞資沖突的成因與化解。勞資沖突既可由于物質利益沖突引發,也可由于公平心理動機引發。化解物質利益引發的勞資沖突,除了增加合作剩余,構建長期關系等傳統方法之外,還可以通過引發對方的公平心理動機來化解勞資沖突。對于心理動機引發的勞資沖突,則主要從心理入手,引發對方的積極互惠心理動機來化解勞資沖突。
勞資沖突;心理契約;心理動機;公平博弈
心理契約是勞資雙方的無形契約,是建立在勞資雙方正式的、不完備的勞動合同之外的一整套期望。當勞資雙方違背心理契約,則往往會導致勞資沖突。為什么勞資雙方會違背心理契約,形成勞資沖突?如何化解勞資沖突?本文將建立勞資博弈模型來探討勞資沖突的成因與化解方法。
1、物質利益沖突引發的第I類勞資沖突:囚徒困境模型
假設勞資雙方都有兩種策略,遵守心理契約(C)和違背心理契約(B)。當雙方都遵守心理契約時,雙方的收益皆為2;當一方遵守心理契約,另一方違背心理契約,背叛對方,此時違背方的收益為4,遵守方的收益為-1;當雙方都違背心理契約,互相背叛,形成了勞資沖突,合作破裂,雙方的收益都為0。如表1。

表1 勞資博弈的囚徒困境模型
該博弈是典型的囚徒困境模型。在此模型里,盡管雙方都遵守心理契約的集體收益最大,但給定一方遵守契約,另一方違背契約會獲得更高的個人利益。同樣,給定一方違背契約,另一方違背契約也會獲得更高的個人利益。換言之,違背心理契約是雙方的占優戰略。最后雙方都選擇違背心理契約,背叛對方,形成勞資沖突,合作破裂,雙方都沒有獲得收益。在勞資沖突的囚徒困境模型里,勞資沖突是由雙方物質利益的沖突帶來的,勞資雙方只要從個體利益出發,就可能都選擇違背心理契約,背叛對方,形成勞資沖突。但是現實中,勞資雙方的物質利益往往是一致的,勞資合作是常態,沖突僅僅是偶發的。那么這種偶發性勞資沖突又是怎么產生的呢?
2.公平心理動機引發的第II類勞資沖突:公平博弈模型
我們下面考慮勞資雙方物質利益一致情形下的勞資沖突博弈模型。當雙方都遵守心理契約時,合作最大化,雙方的收益皆為3;當一方違背心理契約,背叛對方,而另一方退讓,繼續遵守心理契約,沖突沒有形成,合作的局面繼續維持,但合作沒有實現收益最大化,此時違背方的收益為2,退讓方的收益為1;當雙方都違背心理契約,互相背叛,形成了勞資沖突,合作破裂,雙方的收益都為0。如表2。

表2 公平博弈模型:物質利益矩陣
我們來分析上述勞資博弈的均衡戰略。給定資方遵守心理契約,勞方的最佳選擇也是遵守;給定資方違背心理契約,勞方的最佳選擇也是遵守,也就是說不論資方遵不遵守,遵守都是勞方的最佳戰略。換言之,遵守心理契約是勞方的占優戰略。同理,遵守也是資方的占優戰略。因此(遵守,遵守)構成上述勞資博弈的占優戰略均衡。也就是說,不論從個體利益出發,還是從集體利益出發,雙方都遵守心理契約,實現最大化合作都是雙方的理性選擇。
既然雙方都遵守心理契約,是雙方的理性選擇,為什么還有偶發性的勞資沖突呢?勞資沖突的根源何在?如果從基于純粹自利假設的經典博弈論出發,的確是無法解釋這種現象。但是新近興起的行為博弈論卻可以解釋這種現象。行為博弈論指出人們不是純粹自利的,而是同時具有其他社會偏好,其中就包括公平偏好。Rabin(1993)指出,人不是純粹利己的,也不是純粹利他的。一個人在一個場合幫助人,但在另外一個場合也會傷害人,原因在于人們遵從行為動機公平原則,看重他人行為背后的動機,強調“投桃報李,以牙還牙”,即便付出額外的成本也在所不惜。Rabin模型化了人們的公平偏好,提出了公平博弈模型。
下面利用Rabin的理論,建立勞資沖突的公平博弈模型,以解釋勞資沖突形成的原因。
首先計算善意函數。假定勞資雙方具有相同的公平動機系數γ,γ≥0。
當勞方選擇C,資方也選擇C,勞方認為資方對自己有多友善呢?
因為當勞方選擇C,勞方的最高收益為3,最低收益為1,公平收益為二者的平均數,即2。根據Rabin的定義,勞方認為資方對自己的善意函數為:

同理,勞方選擇C,資方也選擇C,勞方對資方的善意函數為:這里我們用下標1代表勞方,下標2代表資方。

因此,勞方融合物質利益和公平效用后的總效用函數為:

同樣的方法,可以計算出勞方和資方在其他戰略選擇下,融合物質利益和動機公平效用后的總效用函數。
我們把計算結果寫入新的收益矩陣里。

表3 公平博弈模型:總收益矩陣
我們看勞資沖突(B,B)什么時候構成納什均衡。
(B,B)構成納什均衡的條件如下:

因此,當γ>2時,(B,B)構成新的納什均衡。此時盡管雙方物質利益一致,但只要大家有較強的公平動機,滿足γ>2,也會出現違背心理契約,背叛對方,形成勞資沖突的局面。出現勞資沖突的原因在于人們不僅僅關注物質利益,而且具有公平動機,當一方預期對方對自己不善,會惡意采用違背心理契約的行動時,自己往往也會“以惡制惡”,采取針鋒相對的行動,即便會付出額外的物質利益也在所不惜。如果對方也如此預期,那么雙方都會違背心理契約,勞資沖突就會真正成為現實。此時還有一個納什均衡(C,C)。顯然(C,C)帕累托優于(B,B),因此更有可能成為勞資雙方的聚點均衡,所以合作成為勞資雙方的常態。雙方合作是雙贏,從公平博弈角度看,是勞資雙方“投桃報李”,積極互惠。但是如果勞資一方的行為引發了對方誤解,給對方釋放了敵意,那么也會造成“以牙還牙”,消極互惠的“雙輸”局面。這就是勞資沖突的心理動因。
1、第I類勞資沖突的化解
首先,增加可供分享的合作收益,減少背叛的利益所得,使雙方的物質利益達成一致,使雙方合作變成納什均衡。
其次,當不能改變合作或背叛的利益所得時,勞資雙方可以通過建立一種長期穩定的關系,使囚徒困境變成重復博弈,只要勞資雙方關注長期的合作收益,而非短期利益,也可以減少勞資沖突。
當前兩種方法都無效時,可以利用勞資雙方的公平動機,形成勞資雙方的互惠互利模式,化解勞資沖突。具體而言,就是一方主動向對方示意合作,充分的釋放善意,以激發對方的公平心理動機,換取對方的善意,形成社會學上所說的“禮物交換”模式。以表一的囚徒困境模型為例,考慮公平動機,引入公平博弈模型后,博弈矩陣變為表4。

表4 公平博弈模型:禮物交換
可以證明,當γ>4時,原來的囚徒困境模型變成了協調博弈模型。在原來的囚徒困境模型中只有一個納什均衡(B,B),現在有兩個納什均衡(C,C),(B,B),而且(C,C)帕累托優于(B,B),這樣只要勞資雙方中的一方首先向對方示意合作,釋放善意,具有公平動機的對方也會“投桃報李”,選擇遵守契約,那么(C,C)就可能會成為最終結果,從而化解了勞資沖突。
2、第II類勞資沖突的化解
當勞資雙方的物質利益一致情形下,合作是雙方的理性選擇。勞資沖突往往是溝通不暢,相互誤解,激發了對方“以惡對惡”的消極互惠動機引起的。化解勞資沖突應暢通勞資雙方的溝通渠道,消除對方的誤會,主動選擇合作行為,向對方充分釋放善意,激發對方“以善對善”的積極互惠動機,從而化解勞資沖突。
勞資沖突既可由于物質利益沖突引發,也可由于公平心理動機引發。當違背心理契約會獲得更高的個人物質利益時,就可能導致第I類勞資沖突。如果違背心理契約并不會獲得更高的個人物質利益,但能滿足自己的公平心理動機偏好,那么會導致第II類勞資沖突。對于第I類勞資沖突,可以通過增加可供分享的剩余,構建長期關系,以及通過引發對方的公平心理動機等措施來化解勞資沖突。對于第II類勞資沖突,則主要從心理入手,引發對方的積極互惠心理動機來化解勞資沖突。
[1]FoxA:Beyondcontract:work,powerandtrustrelation[M]. London:FaberandFaber,1974(6).
[2]GuestD.,Gonway,N:Communicatingthepsychologicalcontract:Anemployerperspective[J].HumanResourceManagement Journal,2000(12).
[3]RousseauD:Theidiosyncraticdeal:Flexibilityversusfairness [J].OrganizationalDynamics,2001(29).
[4]Rabin,Matthew:IncorporatingFairnessintoGameTheory andEconomics[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3,83(5).
[5]白艷莉:工人群體心理契約違背下的勞資沖突形成機制多案例研究[J].軟科學,2015(1).
[6]趙衛東、吳繼紅:心理契約形成機理的博弈分析[J].軟科學2011(9).
[7]游浚:新員工心理契約違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8.
(責任編輯:周曉梅)
重慶市社會科規劃培育項目(2013PYGL27);重慶市教育規劃課題(2012—GX—049;2014—GX—025)重慶市教委科技項目(KJ136620);重慶師范大學基金項目(2011XWQ08,11WXB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