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歐洋,羅帆,程琦
(武漢理工大學,湖北武漢430070)
民航飛行員心理健康風險影響因素研究
尚歐洋,羅帆,程琦
(武漢理工大學,湖北武漢430070)
運用扎根理論對與民航飛行員心理健康相關的資料進行分析,確定了影響民航飛行員心理健康風險的影響因素,共分為5類,包括13個一類因素、40個二類因素。本研究對夯實民航飛行員心理健康風險的研究有較強的理論意義,且能為民航對飛行員的心理健康管理提供指導依據。
扎根理論;民航飛行員;心理健康風險
2015年3月“德翼空難事件”震驚航空業,經調查事故肇事人-副駕駛盧比茨患有嚴重的抑郁癥,他的自殺行為是本次事故的主因,至此關于飛行員的心理健康問題再次被人們高度關注。飛行員是飛機飛行過程中的主要控制人,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對飛行安全有很大的影響,關于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一直被廣大學者重視研究,也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但關于飛行員心理健康風險影響因素的研究還不夠完善,而飛行員的心理健康風險因素的研究是飛行員心理健康風險研究的基礎,對飛行員心理健康風險的研究和防范都有較大的奠基意義,為能夯實這塊基礎,為民航提供科學的防范依據。
扎根理論是一種有效的基于二手定性資料構建理論模型的質性研究方法,通過直接從資料中進行經驗概況,在不斷比較過程中提煉出反映社會現象的概念,進而發展范疇,尋找范疇之間的關聯,最終升華為理論。它適用于研究個人過程、人際關系及個人與社會過程之間的互動聯系,尤其是微觀的、以行動為導向的互動過程的研究。民航飛行員心理健康風險,本質是由個人與組織、社會、家庭等互動過程形成的沖突發展而成,具有明顯的個人與社會過程之間的互動特征,本文的研究旨在分析影響民航飛行員心理健康風險的因素,與扎根理論有很強的匹適性,故本文采用扎根理論作為研究的主要方法。
扎根理論的研究過程包括資料收集、編碼(開放性編碼、主軸譯碼、選擇性編碼)、飽和度檢驗、研究結論幾部分。
1、資料收集與整理
網絡現在已經成為我們的另一個主要活動空間,成為重要的信息來源之一。網絡資料具有豐富性、覆蓋廣、參與者可自愿和匿名發言、群體性思考、可保存性等優勢,已被學者運用于多種研究領域。飛行員也經常通過網絡發表自己言論、感想,現在網絡中積累了豐富的關于飛行員的資料。本文將國內比較權威的網站-新浪、網易,和與飛行員關系比較密切的民航資源網、飛行員論壇等作為資料獲取的渠道,通過在渠道內搜索“飛行員”、“心理”、“心理健康”“壓力”等關鍵詞,檢索相關文章,經過初步處理,共獲得37篇文章。隨機選取其中的25篇文章用于建模,剩下的12篇用于飽和度檢驗。為更好的分析資料,將25篇文章進行編號,格式為:“X-X-X”,“文章序號、第幾自然段、第幾句”,如“1-3-2”即為編號為“1”這篇文章的第三段的第二句話。

表1 主軸編碼形成的范疇及關系內涵
2、編碼分析
開放編碼指將所獲得的資料記錄逐步進行概念化和范疇化,用概念和范疇來正確反映資料內容,并把資料記錄以及抽象出來的概念打破、揉碎并重新綜合的過程。經過反復對比分析、整理,本文最終從資料中抽象出138個概念和40個范疇。
主軸編碼是將開放編碼中被分割的資料通過聚類分析,在不同范疇之間建立關聯。經過反復比較、揣摩素材原義,根據相似性、因果關系、情境關系、語義關系等將整理出的范疇進行歸類,形成了工作壓力、生活事件、組織管理、行業事件、個人基本情況、認知傾向、適應性、人格特征、認知評價、組織支持、家庭支持、社會支持、應對行為13個主范疇,每個主范疇對應的相關范疇,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內涵,如表1所示。
利用主軸性編碼形成的主范疇,開發出案例資料的故事線,憑借故事線識別能夠統領所有范疇的核心范疇,建立統領性核心范疇與其它主范疇之間的關系,并驗證這種關系,最后凝練一個扎根理論模型。通過反復對比、分析,發現飛行員的心理健康風險的形成過程比較符合“應激-互動模型”,基于此對整理出來的13個主范疇進行核心歸類,形成5個核心范疇—誘導源、心理素質、認知評價、支持系統、應對行為。其中,誘導源對應的主范疇有:工作壓力、生活事件、組織管理、行業事件;心理素質對應,個人基本情況、認知傾向適應性、人格特征;認知評價對應認知評價;支持系統對應組織支持、家庭支持、社會支持;應對行為對應應對行為,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核心范疇與對應的主范疇
誘導事件出現后,飛行員根據自身心理素質對事件做出判斷,并產生相應的應對行為。其中支持系統對飛行員的心理素質、認知評價和應對行為都有調節作用。飛行員的心理素質除了受遺傳影響外,更多的還受家庭環境、工作環境、社會環境等影響,這與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不謀而合;飛行員在應對刺激做出判斷的時候,支持系統的適時干預也能對結果產生影響;當飛行員做出應對行為時候,尤其是消極行為,組織、家庭、社會力量如果能及時發現并采取合適的干預措施,能有效的避免風險擴大、甚至消除風險。
3、飽和度檢驗
將剩下的12篇文章按扎根理論研究流程再次編碼分析,最終得出結果與表2所示一致,與表1相比少了個人經歷、虛榮心、家庭功能等范疇,這可能與用于飽和度檢驗的文章信息量不足有關,但不影響本文的結論。故,經檢驗,本文的結論達到飽和。
1.誘導源
誘導源是對飛行員出現心理健康風險有誘導作用的相關因素,根據分析結果,包括工作壓力、組織管理、生活事件和行業事件。1)工作壓力。飛行員的工作安全風險高、工作量大、環境特殊等對飛行員產生較大的壓力。2)組織管理公司關于飛行任務的分配、薪酬制度中體現的公平性、規章制度的合理性、上下級關系和公司對飛行員的關懷都會影響飛行員的心理狀態,影響他們的歸屬感、信任感。3)生活事件。一方面是飛行員的個人生活,飛行員工作的特殊性,經常使他們的生活不規律,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進而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另一方面來自家庭,飛行員工作性質導致經常不著家,很難照顧家里。孩子上學、與妻子關系的維系、對家庭的愧疚、與家人間缺少溝通交流導致的矛盾等都會對飛行員的心理狀況造成影響。4)行業事件。空難事件和其他的一些航空方面的負面報道對飛行員會產生直接影響,德翼空難事件后,德翼航空有2名飛行員因為心理壓力選擇放棄執行飛行任務。前幾年多次出現的飛行員集體辭職事件,對在職飛行員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勾起了辭職傾向,但一般辭職的提出都要經過較長的糾結期,在這段時間內,飛行員會飽受困擾。
2、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分為個人基本情況、認知傾向、適應性、人格特征。1)個人基本情況。面對同樣的刺激,不同年齡段、職務的飛行員會做出不同的反應。一般而言,機長要比副機長更能積極應對刺激,30-40歲之間的飛行員比較容易產生消極應對方式。2)認知傾向。認知傾向分為樂觀認知傾向和悲觀認知傾向,擁有悲觀認知傾向的飛行員易把生活中的負性事件夸大、嚴重化、復雜化,產生焦慮、強迫、抑郁等負性情緒體驗,容易造成心理健康風險;擁有樂觀認知傾向的飛行員能正確、客觀的看待負性事件,并積極尋找解決方法,妥善處理,能較好的適應周邊環境,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3)適應性。適應性包括對工作模式、工作環境的適應和周圍人際關系的有效處理。飛行員因其工作的特殊性,接觸到的群體比較單一、工作環境比較狹窄、工作約束較多,適應性強的飛行員能及時根據工作需要做好心理調整。4)人格特征。如高血壓病人大多有易焦慮、沖動、求全責備、刻板等性格特點,潰瘍病具有內向及神經質的特點,飛行員神經衰弱患者與對照組相比具有明顯的內向人格特征。那些情緒易激動、膽小、多疑、憂慮、保守、依賴、缺乏原則的飛行員病理心理癥狀高。
3、認知評價
飛行員在受到誘導源的刺激后會對其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對他們會產生的行為有較強的指示作用。認知評價結果受誘導源、心理素質和支持系統三重影響,當它們產生正向影響時,能使飛行員形成良性認知,做出積極應對行為,化解風險;當它們產生負向影響時,能使飛行員形成消極認知,做出消極行為,容易造成心理健康風險。
4、支持系統
支持系統包括家庭支持、組織支持、社會支持。1)家庭支持,家庭是飛行員的情感歸宿,他們的支持、體諒和包容,能幫助飛行員采取積極的措施應對工作、生活中的壓力、恐懼,降低心理健康風險。2)組織支持,組織是與飛行員接觸最緊密的群體,他們的行為、態度對飛行員的心理健康狀況有直接的影響,組織通過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體貼的關懷、人性化的管理等支持行為能幫助飛行員積極的面對工作中的壓力、負面事件,以降低風險。3)社會支持,飛行員和社會中的大部分人都處于極高的信息不對稱環境中,社會不能客觀的理解到飛行員所處的環境、所面臨的危險和壓力,社會群體對飛行員的體諒、幫助能降低飛行員的心理健康風險。
5、應對行為
飛行員的應對行為受認知評價結果和支持系統的影響,當飛行員產生積極的認知結果時,一般能做出積極的應對行為;當飛行員產生消極的認知結果時,一般會造成消極的應對結果,但如果能及時干預,也有可能形成積極的應對結果。
[1]李敬強、趙寧:基于G1-DEMATEL的飛行員心理健康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2014(06).
[2]李敬強、趙寧、徐開勇:基于素質—應激模型的飛行員心理健康[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01).
[3]段世英、彭新濤、孫素云、楊娟、陳鵬、李曉蓓:高空環境對航空飛行員的影響與健康狀況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6(07).
[4]李文強、陳宏玉、李瑛:飛行員風險知覺的影響因素及加工機制[J].心理科學,2016(06)
(責任編輯:占雨秀)
機場飛行區安全風險演化機理及預警仿真系統研究,編號:7127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