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大武漢”之崛起

2017-04-26 19:24:51周德鈞冉小蒙
決策與信息 2017年4期

周德鈞+冉小蒙

[摘 要] 1927年, 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一設立武漢市,此舉堪稱是武漢城市建設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武漢建市促進了三鎮一體的功能整合,開創了武漢城市發展的全新格局,使得武漢市的城市結構更加宏大、城市功能更趨綜合,進而催生出華中重鎮——“大武漢”。“大武漢”在中國現代社會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力,它的出現既是三鎮合一建市的直接成果,又是這一事件的現代價值之所在。

[關鍵詞] 武漢三鎮;三鎮合一;城市發展;大武漢;城市史

[中圖分類號] F291.K92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4-0046-09

“大武漢”不僅在我國城市建設史上是一個較為重大的歷史事件,而且在中國現代史上也扮演過非常重要的歷史角色(辛亥革命第一槍就發生在這里)。因此,探討“三鎮合一建市”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三鎮合一建市:武漢城市發展的大勢所趨

1927年4月16日,武漢市政府正式成立,市政府管轄漢口、武昌兩市區和漢陽縣城區,三鎮合一的武漢市直屬于國民政府[1]。這是武漢數千年城市發展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從某種意義上說,三鎮合一是將三個相互倚持而又長期分割的城市在行政建制上趨于一體化、在功能上走向全面整合的開始。它們在“武漢市”統一體制下向著現代綜合性大都市的目標快速推進,奏響了武漢現代城市發展的華麗篇章。

武漢城市發展的歷史溯源于商代,但真正開始具有影響則在唐代以后。史料記載,早在唐代鄂州就已成為長江中游的重鎮,它既是港城,也是商埠,并與益州、揚州有著緊密的經貿聯系。李白的詩句“萬舸此中來,連帆下揚州”,就道出了當年鄂州的繁盛景象。兩宋時期,鄂州、漢陽雙城并峙,不僅延續著商埠大港的固有地位,且成為趙宋王朝防御北族的國防要沖與戰略樞紐,成為節度使、制置使駐節地,時稱之為“東南巨鎮”[2]。元代,鄂州改稱為武昌,成為湖廣省會城。所轄30路、13州,轄區廣闊,覆蓋了現今中南地區之大部分。明朝中后期,漢口鎮崛起,位列“四大名鎮”之首,至清朝康熙雍正年間,漢口鎮不愧為楚省“咽喉”,是“云、貴、四川、湖南、廣西、南京、江西之貨”轉輸集散的中心,號稱“天下四聚”之一[3]。1861年開埠以后,漢口市場進一步擴大,成為內地“華洋互市”的中心,19世紀末,這里形成了一個以土貨出口、洋貨分銷為特征的“國際市場”[4],這個“國際市場”規模巨大,市場影響輻射到整個湖北省乃至中西部地區。

據有關資料統計,19世紀80年代末至20世紀20年代初,經漢口出口的棉花占全國輸出總值的40%,茶葉出口量占全國總值的50%,桐油輸出量占全國輸出總值的40%,牛羊皮、蛋品、腸衣、五倍子、生漆、豬鬃等土貨的年出口值均在300萬兩以上。1906年,江漢關統計的漢口港貨物進出口總值約占當年全國貿易總值的12.4%,這一份額僅次于上海[5]。此時的漢口已發展成為中國內地最大的農副產品出口貿易中心,其進出口貿易(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合計)長期位居全國通商口岸的前三甲,成為“四大口岸”或“五大商埠”之一[6]。時人譽之為“東方芝加哥”。

武昌的政治地位與漢口的商業影響兩相映襯,使武漢三鎮成為晚清以來我國中西部地區最具實力、最具影響力的城市。地理學家顧祖禹說到武昌的戰略地位時這樣評價,“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何言乎重在武昌也?夫武昌者,東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又說,“隋唐以前,湖廣形勝重在荊州,隋唐以后,重在武昌”[7]。其實,就整個清代而言,豈止湖廣形勝在武昌,江南、中南形勝也重在武昌。這里居中以制四方、控引東西、以上制下,既是連通長江的樞紐,又是控馭江東的重地。武昌的形勝加以漢口的商業,使三鎮成為全國的政治與經濟重心,并由此成為清代歷史中的顯要角色。揆諸史實,誠為不虛之言。1889年張之洞總督湖廣,更以“整頓乾坤、締造先從江漢始”的抱負,拉開了“湖北新政”的大幕。經過18年全力打造,一個集“東方芝加哥”與“東方曼徹斯特”于一身的“大武漢”巋然屹立于大江之上。張之洞督鄂把武漢的城市地位帶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武昌、漢口、漢陽不僅在政治、文教、商業貿易、現代工業等方面各具影響,而且在功能上相互關聯,結為一體。

基于武漢三鎮綜合實力的持續發展,其政治、經濟影響力也迅速提升,在中國近現代波瀾壯闊的政治風云中,武漢始終扮演著顯要而特殊的角色。庚子之變,武漢與上海、廣州聯手上演“東南互保”,維持了南方半壁江山免遭戰禍,影響之巨,足以撼動大清王朝。此后武漢成為革命黨人宣傳發動、醞釀策劃的中心之一,革命黨人困苦卓絕的努力,加之武漢深厚的群眾基礎、優越的地理位置與成熟的革命條件,終于從這里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完成“能爭漢上為先著,此復神州第一功”的首義壯舉,武漢又站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蒞臨武漢,參觀首義勝跡,憑吊革命英烈,隨到之處,發表演說,稱頌武漢的革命功績,勉勵武漢人民要將首義之城建設成“模范之區”。后來他又在《建國方略》中對武漢今后的城市發展寄予厚望,規劃把武漢建成如紐約、倫敦這樣的國際交通中心、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孫中山先生以宏遠的眼光指畫武漢未來發展,這既是深居洞察力的史家之言,更是放眼世界的戰略宏論。

從武漢一路走來的歷史足跡不難看出,1927年三鎮合一建市是武漢這座城市千年發展進程中又一個新的里程碑,它是武漢歷經“東南巨鎮”、湖廣省會、“天下四聚”“東方芝加哥”等一系列發展,城市政治地位不斷上升、商業影響與日俱增、綜合實力持續增長的必然結果,是武漢三鎮在中國政治、經濟兩大版圖中日益顯要的地位的真實反映。質言之,武漢三鎮合一建市是中國歷史發展大勢使然,是城市綜合發展的大勢使然。

二、三鎮合一建市:奠定“大武漢”城市發展的恢弘格局

從長時段的角度來看,武漢的城市發展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東漢末年,以龜蛇兩山為依托,依江而立的卻月城與夏口城相繼出現,這是武漢三鎮的歷史起點。約一千年后,南宋以鄂州為荊襄潭制置使的駐節地,在鄂州江對岸設漢陽軍,武漢地區雙城并峙、夾江而立的格局由此成型,這一格局影響深遠。至元代,改鄂州為武昌,設為湖廣行省省會,從此確立了武昌作為中南地區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開辟了城市發展全新的局面。明中后期漢口鎮的興起又揭開武漢城市發展新的一頁。19世紀中后期漢口的“開埠”與張之洞的督鄂,是武漢近代城市史上的劃時代事件,它開啟了武漢城市現代化的進程。

1927年的建市開創了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全新格局,“三鎮合一”開始成為武漢城市發展的一大定勢。由于這一定勢,武漢三鎮遂在空間形態、結構功能上開始全面整合,并逐步呈現出綜合性、多元化、復合型的現代大都市的恢弘氣勢。從三鎮鼎立到三鎮合一,這是武漢城市發展的一個新境界,它使三鎮從分割狀態走向積極主動的整合,使“武漢”在功能上聯為一體,盡管在行政建制上并非完全統一,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人們對它的整體觀感,武漢成為人們對三鎮的習慣稱謂。

而且,三鎮合一建市開辟了武漢城市發展全新格局,這突出表現為城市規劃上的“整體觀”。從城市定位、市域界定到道路規劃、交通設計都打破了原來三鎮分割的狀態,代之以三鎮一體的整合。

1929年的《武漢特別市之設計方案》和《武漢市之工程計劃案》、1936年的《漢口市都市計劃書》、1947年的《武漢三鎮土地使用交通系統計劃綱要》和《新漢口市建設計劃》等等,都貫徹了三鎮一體的整體觀。上述規劃方案在城市功能定位上明確提出:武漢市的性質是近代工商業大城市,長江海運交通的終點城市。并將三鎮視為統一整體內的三個功能區,即武昌為政治文化區,漢口為工商業金融區,漢陽為園林住宅區。

市域范圍的界定更是本著三鎮一體的原則,例如1929年的《武漢特別市之設計方針》對武漢市域范圍這樣界定:“根據《建國方略》的規定,及本市三鎮原來的天然界線,預計今后60年人口增長所需的面積,以及四周與中心點之距離務求相等不宜偏頗等原則,規劃之四界為:東至武昌的武豐閘、青山港、北洋橋、東湖門、南湖門為界;南至湯遜湖、李家橋、中磯及漢陽的老關為界;西至漢口的姚家嘴、舵落口及漢陽的琴斷口、保豐閘、三眼橋、太子湖為界;北至漢口的青山峽、諶家磯、三道橋、岱家山、張公堤為界。南北最長約24公里,東西最寬約22公里。全市面積為401.76平方公里”[8]。同年(1929)由武漢市政府秘書處編輯出版的《武漢市之工程計劃議》對武漢的城市地位是,“武漢屬首義之區,民國紀元上占有特殊地位,昔號九省通衢,今推全國中心,預計商業灌輸,工廠林立,指日可待。……自應通盤計劃,分期實施。工務行政計劃,需遠眼光”[9]。對武漢市域及四至作出新的界定,“東以武豐閘、青山港、北洋橋、東湖門、南湖門為界;南以湯遜湖、李家橋為界;西以三眼橋、保豐閘、琴斷口、舵落口、東姚家嘴、張公堤一部分為界;北以張公堤、岱家山、三道橋、諶家磯、青山峽為界”[10] 34。可見,在當時城市規劃者眼里,武漢在空間上已是貫穿三鎮的一個連續整體。武漢市域范圍涵蓋三鎮全境,東西南北四至邊界貫穿三鎮,將原來各自分割的邊界整合連綴起來,從而使武漢的空間更為廣袤,形成了跨兩江而襟百湖、遼遠開闊、云水相間的浩蕩景象。

在民國中期制訂的武漢城市規劃方案中,三鎮合一的整體觀是主旨,依據三鎮固有特色而實施功能分區則是一項基本原則。循此原則,以沿江沿河兩岸地帶為城市商業核心區,以東部邊緣地區(跨江的青山地區和諶家磯地區)為武漢未來的工業區 [10] 34。例如1929年的《武漢特別市之設計方針》對武漢未來的功能分區作出如下劃分:“工業區應以長江下游的漢口武昌兩地,以及漢口臨襄河西南部為主;商業區以漢口的特區、舊市區以及武昌漢陽的河邊為宜;住宅區分為工人和商人的,工人的在漢口罐子湖以北和武昌的侯駕廟、下馬廟一帶為宜,因其地比較幽靜,且接近工業區。商人的在武昌城內及洪山獅子山,以及漢陽的龜山以南漢陽城和鄧家嶺仙女山一帶;行政區集中各種專署、郵政局、電報局、電話局以及市黨部、工商學界總機關建筑,漢口選自循禮門車站及萬松園一帶的適中地為宜,武昌以博文書院附近為適中”①。本著三鎮一體的整體觀,未來的城市道路交通應以打通三鎮、貫通一體為目標。“三鎮因大江阻隔,人車來往和貨物運輸都不便利,首先應請鐵路部門設法修建武昌漢陽大鐵橋;其次在財政上大有增加時,擬就原漢口日租界及武昌徐家棚之間增修一地下隧道。至于漢口漢陽之間交通,應在襄河下游分筑鋼筋混凝土橋數座。漢口平漢鐵路終點站通過市區中心,殊為危險,將來遷移到離市中心稍遠又不礙水陸聯運的地方。”火車站的規劃,也考慮在三鎮均衡分布,基于“將來人口的增長和產業的發達等方面考慮”,火車站不能只有漢口一個總站,“應在漢口分設東站(平漢)西站(川漢),武昌設南站(粵漢)北站(蘇漢),共計四站為妥便”[8]。

尤其是在未來道路橋梁的規劃上,設計的重點是如何使三鎮聯為一體。如1929年的《武漢市之工程計劃議》中,對城市交通作如下說明,“聯三鎮為一體的根本計劃,以建橋為上策,但費用浩大,非市政府財力所能勝任的,自以輪渡設施比較輕而易舉。至于建橋,主張不一,有主張建設浮橋的,建鐵路橋必須高架,否則不易行舟,高架則交通上諸多不便;建浮橋可與江岸平行,且浮橋可以隨時開橋,不妨礙大輪通行。兩相比較,以建浮橋較佳。建浮橋地點,應自武昌鳳凰山炮臺下,接自漢陽對岸的龜山根,再由漢陽的龍燈堤起,設一浮橋,接至漢口的豆皮子街平漢鐵路貨站。浮橋的寬度應以10丈為標準,其中公共汽車道10尺,它兩旁的普通車道共50尺(必要時可讓出10尺作火車道),兩旁行人道共40尺。”另外對于原來分處三鎮的堤岸也作出了整體的規劃。漢陽漢口主要以整治襄河河道,裁迂為直,長江則涉及漢口、武昌、漢陽三地,規劃中統籌考量,以改善、增建、新建長江兩岸的碼頭港埠設施 [10] 36。

要而言之,1927年三鎮合一建市為武漢的未來發展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格局,它以三鎮一體的結構功能整合為發展趨向,以綜合性、多元化、復合型為城市發展導向,以現代化、國際化為城市發展遠景,從而奠定了未來“大武漢”的恢弘格局。

思路決定道路,格局決定未來。正是1927年三鎮合一建市所鋪就的這一宏大格局導致了中國現代史上“大武漢”的崛起。“大武漢”以自己優異的城市稟賦和雄厚的綜合實力擔起歷史的重任,書寫出城市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詩篇。

三、三鎮合一建市:書寫“大武漢”時代角色的新篇章

在中國現代史上,就城市的政治影響力而言,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可謂風頭最勁。北京為五朝古都,前清帝京,又為中華民國首都,其政治與文化影響自不待言。上海挾江海交匯之勢而成為中外貿易之門戶,近代以來崛起為中國最大的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兼以歐風東漸之窗口的文化角色,以致享有“遠東巴黎”之譽,其商業與文化影響力實令他埠難以企及。廣州久為通商口岸,華洋混雜,中外交通,經貿影響自成一格。而武漢屹立華中、居中制權,獨擅九省通衢之利,綰轂南北、貿遷五方,其風范儀度也足以影響一方。1927年三鎮合一建市更將武漢的發展帶到了一個新天地,開創了城市發展新的紀元。此后,武漢以更加開闊的空間幅員、更趨全面的城市功能、更為活躍的政治表現進入中國現代史的舞臺,承載起國家民族所賦予的神圣使命,以“大武漢”的磅礴氣勢,書寫了現代史上的宏大敘事和舍我其誰的時代擔當,成為蜚聲中外的華中重鎮。

三鎮合一建市后的武漢,在中國現代史上書寫的第一段精彩篇章就是以辛亥革命的發源地令世界矚目。那時的武漢是國民政府的所在地,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北伐戰爭在此取得第一階段的勝利,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在此推向高潮,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成為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標志性成果,“武漢時期”作為一個高揚革命精神的名詞而載入中國現代史冊。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武漢以華中重鎮、南北要沖的戰略地位而為各方所矚目,成為南京當局與地方實力派角逐博弈的重要場所。武漢三鎮一度政局動蕩,1929年蔣桂戰爭之后,南京政府控制了武漢及兩湖地區,將武漢收入轂中,使偏處江東的南京政權獲得了堅實的腹地支撐,戰略態勢大為改善。在隨后的中原大戰中接連擊敗馮玉祥、閻錫山、張發奎等多支地方軍閥勢力,完成了民元以來首度“南北統一”。武漢在其間的戰略支撐作用,厥功至大。此后,南京國民政府在此先后設立漢口特別市、院轄市、省轄市,雖然三鎮在建制上呈現分治,然而,視三鎮為一體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建制上的分與合并未影響三鎮一體的功能整合之勢,“武漢”“武漢地區”作為一個涵蓋三鎮的地理名詞已為世人所習知,并為當時的法律規章、公文案牘、書刊雜志屢屢使用。這也顯示,武漢朝著綜合化、復合型的城市發展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

綜合化、復合型的城市功能使武漢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政治版圖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南京政府把武漢視為拱衛京畿、拓展側翼的戰略支點,先后派能臣大員,諸如何成濬、張群、楊永泰等人主政湖北,坐鎮武漢。嗣后又在武漢設立鄂豫皖三省剿匪總部,多次召開鄂豫皖贛等七省公路建設與剿匪工作會議,武漢儼然成為了南京政府穩固中南、進圖西南的戰略支點。

三鎮合一建市,整合優化了武漢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了武漢的城市綜合實力,使其能夠承載更加重大的歷史使命,擔當更為顯要的時代角色。這一重大使命與顯要角色的最生動表達就是“大武漢”。“大武漢”之“大”,不單單是指三鎮空間幅員的遼闊廣大,更主要的意涵是其角色地位之顯要、戰略價值之重大。同時也表明它不可撼動的交通樞紐地位、市場中心地位,以及作為東西部經濟互動之重要紐帶和南北方軍事爭衡之要沖的戰略地位。“大武漢”之“大”還表明,它所承載并將進一步承載的歷史使命之重大。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它以自己的擔當和氣概詮釋了這一切,使“大武漢”具有更為厚重的歷史寓意和精神內涵。

“七七事變”后,全面抗戰的號角在神州大地吹響,全國上下精誠團結,共赴國難,中國軍民在敵強我弱的險惡形勢下,萬眾一心、前赴后繼、浴血奮戰,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凱歌。經過南口會戰、太原會戰、淞滬會戰、徐州會戰,中國軍民雖頑強奮戰,卻難以阻擋日寇進攻的勢頭。1938年初,日軍繼攻占南京、徐州后,又集結重兵從東、北兩個方向進犯武漢。那時的武漢已擔當起中國抗戰臨時首都的重要角色,國民政府的大部分政治軍事機構都遷至三鎮。這里是國共合作的中心,全國抗戰文化宣傳的中心。作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重要標志的國民參政會第一次大會在這里召開,全球主要新聞媒體、世界反戰組織、民主和平人士也云集于此。一時間,大武漢不僅成為民族抗戰的中心,也以其高昂的斗志、不屈的精神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大武漢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保衛大武漢”也成為中華民族在抗戰最艱難時刻發出的豪邁宣言。

大武漢的昂然挺立代表了不屈的中華民族抗戰精神,自然也為侵略者所忌。日軍統帥部制訂了攻占武漢的戰略計劃,企圖以此摧毀國人的抗戰意志,“徹底打擊國民政府,使它在名義上和實質上都淪為一個地方政府”。在日軍統帥部的計劃中,攻占武漢成為一個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略目標。日寇的驕狂激起了中國人民抗戰到底的斗志。國共兩黨對于武漢在抗戰中的重要地位有著高度一致的認識,由此攜手一致,公抗強敵。1937年12月13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第三期作戰計劃》中提出了“保衛大武漢”的作戰計劃,“保衛大武漢”成為當時全國抗戰的頭等要務。中共中央當即擁護國民政府的這一決策,時在武漢的中共領導人董必武隨即在《新華日報》發表《武漢的民眾動員和組織》一文,指出“保衛大武漢”已成為“目前政治上一個最迫切的任務”,并提出“保衛大武漢不能只以武漢為限,要積極起來配合武漢以外抗擊敵人的工作”。國共雙方同聲高喊“保衛大武漢”,顯示了中華民族共御外侮的堅強意志和抗戰到底的豪邁氣概。同時也彰顯出武漢悠關中國抗戰成敗的至關重要的戰略價值。

“大武漢”由于突出的戰略地位,使它成為中國當時實施縱深防御、持久消耗、逐次抵抗的戰略中樞。同時也成為“國力西遷”的戰略樞紐,成為國家由立國東南轉變為據守西南的戰略支點。基于武漢這一顯要的戰略地位,國民政府在作出遷都重慶的決策時,先期將軍事政治文化的中心轉移到武漢,以充分發揮武漢聯結東西、貫通南北的戰略樞紐作用。并以最大的決心、投入最大的兵力實施武漢會戰,希望通過武漢會戰最大限度地消耗日軍、完成人員物資由北部、東部向西南大后方的轉移。

正是基于這一背景,當時的最高統帥蔣介石認為,武漢勢在必守,而且必須在最為廣闊的空間上實施大縱深、多層次防守。“保衛大武漢”一時響徹云霄,在鄂豫皖贛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110多萬中國將士為保衛這座偉大的城市而浴血奮戰,譜寫了氣壯山河的抗戰詩篇。武漢會戰地域之廣、戰線之長、雙方投入兵力之多、戰役規模之大、中國軍民犧牲之重,都是整個抗日戰爭中任何局部戰役所不能比擬的。武漢會戰所具有的戰略意義之大,也是任何其他戰役所不能比擬的,誠如蔣介石所言,它是中國由一期抗戰轉入二期抗戰,或者說是由戰略防御進入戰略相持的關鍵轉折點。

武漢會戰的意義不在于它能否堅守到底,而在于它對中國持久抗戰的貫徹實施能否提供最有效的支撐。武漢會戰完成了這一使命,“大武漢”完成了這一使命。會戰臨近終了,1938年10月23日中國軍隊從武漢周邊撤退,分別向西北西南轉進。作為最高統帥的蔣介石于10月31日發表《為國軍退出武漢告全國軍民書》,再次闡述保衛大武漢的重大戰略意義。他說:“保衛武漢之軍事,其主要意義原在于阻滯敵軍西進,消耗敵軍實力,準備后方交通,運輸必要武器,遷移我東南與中部之工業,以進行西南之建設。蓋唯西北西南交通經濟建設之發展,始為長期抗戰與建國工作堅實之基礎,我唯西北西南交通路線開辟完竣,而后我抗戰實力及經濟建設所需之物質,始得充實而不虞其缺乏。今者我中部及東西之人力物力多已移植于西部諸省,西部之開發與交通建設,已達初步基礎。此后抗戰,乃可實施全面之戰爭,而不爭區區之點線。同時我武漢外圍五月之苦戰惡斗,已予敵人莫大之打擊,而樹立我民族復興之自信心,與發揚我軍攻守戰斗再接再厲之新精神。故我守衛武漢之任務已畢,目的已達。”對于武漢會戰之意義,蔣再次申明,“吾同胞應知此次兵力之轉移,不僅為我國積極進取,轉守為攻之轉機,且為徹底抗戰,轉敗為勝之樞紐”[11]。

在抗戰中,“大武漢”以自己的苦難換得了民族抗戰的轉機,這就是它神圣的歷史擔當,也是它彪炳史冊的輝煌業績。

歷史歲月風流云散,今天的“大武漢”正迎來民族復興的偉大時刻,我們有理由相信,憑藉自身的優異稟賦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憑藉著“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譬如說在賦予“九省通衢”現代意義的“水陸空”疊加發展、作為中國中部特大城市的武漢,應敢于以輻射全國,挑戰全球的氣勢以勇于擔當的精神主動作為,以致在中華民族奔向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承載起更加神圣的歷史使命,擔負起更加光榮的時代角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杰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皮明庥.武漢通史·民國卷:下[M].武漢: 武漢出版社, 2006.

[2]陸 游.入蜀記[M].

[3]劉獻廷.廣陽雜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周德鈞.“近代武漢‘國際市場的形成與發展述論”[J].湖北大學學報,2006,(02).

[5]武漢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武漢市志·對外經濟貿易志[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

[6]武堉干.中國國際貿易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

[7]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

[8]武漢特別市政府秘書處編纂室.武漢市政月刊[J].1929,(6).

[9]武漢市市政府秘書處.武漢市政公報[J].1928.

[10]武漢市城市規劃管理局.武漢市規劃志[M]. 武漢:武漢出版社,1989.

[11]何虎生.蔣介石傳:中[M].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05.

[責任編輯:李利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午夜网站|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在线精品自拍|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成人日韩欧美| 欧美第九页|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日韩天堂网| 欧美劲爆第一页|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久青草免费视频|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黄色成年视频|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av综合网|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 91美女视频在线|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毛片| 1级黄色毛片|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一级爆乳无码av| 激情乱人伦| 久久女人网|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毛片基地|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婷婷|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欧美性精品|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91福利免费|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国产青青草视频|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日日摸夜夜爽无码|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狠狠干综合|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91九色视频网| 国产免费观看av大片的网站| 日本不卡在线|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