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微
保險業迫切需要打破激進投資、激進產品的惡性循環,滿足民眾多樣化的風險保障需求……
保費收入從2011年的1.4萬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1萬億元,年均增長16.8%,市場規模先后趕超德國、法國、英國,2016年有望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2位;總資產從2011年的6萬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15.1萬億元,年均增長20%;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從2011年的478萬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2372.78萬億元;賠付從2011年的3929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1.05萬億元……隨著保險業體量越發龐大,逐漸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成為密不可分的一份子,各方對保險業的期待也與日俱增。
然而,個別險企由于思想認識不到位、急功近利貪快求全、公司治理有所缺失,而陷入“激進產品、激進投資、虛增資本”的高杠桿高風險的惡性循環。非理性舉牌、集中發展中短存續期理財型業務……個別險企的激進行為甚至使得整個行業被“妖魔化”。
嚴罰非理性險資舉牌 險資應遵循三項原則
截至今年1月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13.88萬億元,規模接近14萬億元。隨著保險資金規模不斷壯大,保險機構已成了資本市場重要的投資者,保險公司舉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而“寶萬之爭”、前海人壽增持格力逼近舉牌線、安邦系一周內兩度舉牌中國建筑、陽光保險舉牌伊利股份……一系列轟動資本市場的舉牌收購把保險資金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隨著保險業的快速發展,有極少數公司出現了公司治理、業務與投資激進、盲目并購等問題。”中國保監會項俊波出席2月22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時指出,保監會對此果斷采取了措施,比如暫停了違規企業的委托股票投資業務,暫停了部分公司的萬能險新產品的申報,而且派出專項檢查組進駐公司進行檢查。
2月24日,保監會開出自2010年將行業禁入納入行政處罰種類以來的首張保險機構高管10年禁入令。鑒于前海人壽關于增資的虛假陳述,保監會對時任該公司董事長姚振華給予撤銷任職資格并禁入保險業10年的頂格處罰。2月25日,保監會根據恒大人壽股票投資等方面存在的違規行為,依法給予該公司限制股票投資1年、兩名責任人分別行業禁入5年和3年的行政處罰決定,還采取了下調權益類投資比例上限至20%等監管措施。
雖然個別保險機構在投資資本市場中確實出現了一些“不友好”的做法,但也不應將險資舉牌妖魔化,因為保險資金作為期限長、體量大、持續穩定的資金,進行“友好”舉牌對改善資本市場結構、促進市場穩定運行是有益的。
不過,保險資金運用應遵循三項基本原則:一是堅持穩健審慎的投資理念,在投資中應當以固定收益類的產品為主、股權等非固定收益類的產品為輔,股權投資應當以財務投資為主、戰略投資為輔,而戰略投資應當是以參股為主、控股為輔;二是堅持服務保險主業的方向,保險保障是保險業的根本功能,而保險投資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保險保障業務的功能;三是堅持長期、價值、多元化投資。
規范中短期萬能險 資產負債匹配管理
近年來,由于受少數保險公司舉牌影響,萬能險也廣受社會熱議。事實上,萬能險是一個成熟的產品,萬能險本身并沒有問題,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一套較完善的萬能險的監管制度,監管標準高于歐美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小保險公司激進經營,大力發展中短期萬能險業務,不惜推高負債成本以快速擴展保費規模,導致資產負債錯配、現金流不足等風險產生。
正如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所言,個別機構激進經營的原因首先在于,思想認識不到位是根源,個別機構缺乏對金融規律、保險規律和保險資金運用規律的正確認識;其次,公司治理缺陷是先天基因,個別機構公司治理形同虛設,缺乏對大股東的有效制衡,職業經理人履職不到位;再次,行業競爭壓力和低利率環境是外部因素,個別中小保險公司急功近利,貪快求全,片面追求規模和利潤;此外,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監管制度、交易規則等還不健全,也為其提供了可乘之機。
為強化萬能險監管、遏制違規行為,保監會去年以來密集出臺了《關于規范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和《關于強化人身保險產品監管工作的通知》等多項規定,對萬能險的規模、經營管理等進行了限制和規范。
同時,對中短存續期業務超標的兩家公司采取了停止銀保渠道躉交業務的監管措施;累計對27家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大、占比高的公司下發了風險提示函;先后叫停了前海人壽、恒大人壽等6家公司的互聯網渠道保險業務;針對前海人壽萬能險賬戶管理整改不到位,對其采取了停止開展萬能險新業務的監管措施。
對萬能險業務的規范取得了比較明顯成效。2012年到2016年,我國壽險保費平均增速為30.4%,而風險保額平均增速則高達69%,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今年初萬能險的結算利率比2016年上半年下降約1個百分點,負債成本明顯降低;三年期以上產品保費占比81%,負債期限不斷拉長;現金流充足,風險總體可控。
堅持“保險業姓保” 風險保障功能凸顯
“保險業姓保”,不僅要在負債端突出保障主業,為經濟社會、廣大民眾提供多層次多元化的風險保障,而且要在資產端服務保險保障業務,發揮長期投資優勢,為國家重大戰略和發展全局提供有力支持。
近年來,在我國“三去一降一補”、實體經濟發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戰略、政府職能轉變、生態環境保護、健康中國建設、養老保障等領域,亟需保險業發揮好風險保障的獨特功能。
2016年,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農業保險、責任保險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分別實現原保險保費417.71億元和362.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42%和20.04%,占產險業務的比例分別為4.79%和4.15%,分別同比上升0.10和0.37個百分點。人身險公司普通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0451.65億元,同比增長55.34%,占人身險公司全部業務的48.18%,同比上升5.76個百分點;健康險業務占人身險業務的18.18%,同比上升3.38個百分點。由此可見,保障型保險業務受到了民眾歡迎。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直接提出要“拓寬保險資金支持實體經濟渠道”。事實上,保險資金近年來對實體經濟的投資規模、范圍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從“十二五”的情況看,保險資金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保險機構累計發起設立各類債權、股權和項目支持計劃475項,合計備案注冊資金規模1.29萬億元,為南水北調工程、西部石油管道項目、北京地鐵、新型城鎮化建設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有力支持。2016年,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發行基金總規模1750億元。
面對經濟下行和“資產荒”,保險資金應充分利用長期性和“逆周期”投資優勢,把握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財富管理中的重要戰略機遇,開展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保險資金在服務實體經濟中要努力成為價值的發現者、引領者和創造者,著眼于發揮價值發現和消除信息不對稱的積極作用,在創造真實價值增量的同時實現財富增長。
自保險業“新國十條”發布以來,保險業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社會地位日益升高、影響力不斷增大。保險業迫切需要打破激進投資、激進產品的惡性循環,滿足民眾多樣化的風險保障需求、不負國家大局發展的重望,規范發展黨和人民需要的保險事業,成為國家發展穩定器、人民生活保障器、實體經濟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