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登新
近期,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房地產稅有兩大功能:第一個就是降低房價、壓低房價,抑制住房投資性需求,特別是投機性需求。第二個就是健全地方主體稅種,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
你認同這樣的觀點嗎?
很顯然,如果我們不了解中國人炒房囤房的原因,或者不了解中國房價只漲不跌的原因,那么,房產稅能降房價的說法,就是缺乏依據的,甚至是錯誤的。
正如筆者前段時間寫的一篇文章中所講的:中國房價漲跌,只看M2增速的高低,而不會在意加息、限購或限貸,也不會在意開征房產稅。實際上,中國房價漲跌只是一種貨幣現象,在GDP從10%以上降至6.5%左左時,如果M2增速仍保持在13%左右,那么,中國房價仍將是“只漲不跌”的大趨勢,而且老百姓“囤房保值”、“囤房養老”的投資理念就不會輕易改變。
道理很簡單,中國的房價經過貨幣大水的浸泡,必定隨M2存量“水漲船高”。相反,如果M2增長速度隨GDP回落,并能將M2增速降至10%以下,并維持下去,則房價必然低頭,而且囤房保值、囤房養老的功能就會弱化,房價就會因供求關系而回歸。M2是房價低頭的唯一動能。從這一意義講,其他因素對中國房價的大方向、大趨勢不會產生明顯的影響,包括單純開征房產稅。
美國人為什么不炒房、不囤房?稅制只是其中一個因素。然而,美國稅制對炒房、囤房行為卻具有十分有效的約束作用。因為美國不僅設立了房地產稅(不動產稅),更設置了房產類資本利得稅,尤其是還開征了遺產稅、財產贈與稅。這是一套完整的“富人稅”制度,在美國囤房,實際上就是為國家稅收作貢獻。
經常有人講,美國人吃的便宜、穿的廉價、行的便利,但在“吃穿住行醫”中,它的“住”和“醫”的成本極高,因為美國人的“直接稅”負擔很重。何為直接稅?不可轉嫁的稅負,比方,個人所得稅、資本利得稅、財產贈與稅、遺產稅等。這也是美國稅制的主要特點之一:重個人稅,輕企業稅。
此外,在美國,只有65歲以上的老人,才有資格享受社會醫療保險給付;而65歲以下的人群醫療支付,則只能依靠雇主提供的團體健康保險,或是個人購買的商業健康保險。因此,房、醫、稅成為美國人生活與工作的三座大山(最高成本)。
其實,中國富人移民美國,主要是通過給美國政府“補稅”的方式,換取美國政府“贈予”的社會福利。這或許也是一種等價交換。當然,如果是65歲以上的窮人移民美國,則可以享受美國窮人的低保(SSI)和醫療救助(Medicaid),還有食品券、老年公寓。
話說回來,美國人“住”的成本高,不僅指房價高、房租貴,而且房子的持有成本更高,因為美國勞工成本貴,對于“積木結構”的房子而言,最大的持有成本可能是三、五年一小修,八年、十年一大修,還有房前屋后的環境維護、物業管理,以及每年繳納的房地產稅,都需要不菲的持房成本,因此,美國人不囤房,也不炒房,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從美國房產稅征繳方法來看,其課稅對象是房地產總價值(地產價值+房產價值),每年征繳一次。在每年征繳房地產稅時,地稅局都必須對該房屋的地價和房價進行重新評估。美國地價與房價一般變動規律是:地價總體上是上漲的,但房價卻因折舊而下降。
反觀中國稅制,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個人輕稅負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因此,中國稅制的主要特點之一:重企業稅,輕個人稅。在中國,個人稅種只有個人所得稅,我們沒有開征股票類、房產類資本利得稅,也沒有開征房產稅,更沒有開征遺產稅、財產贈與稅,因此,我們試圖通過開征單一的房產稅來打壓房價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也是不管用的。
道理很簡單,房產稅屬于間接稅,它可以轉嫁給實際消費者,即租客。在中國,如果開征房產稅,則一定會推高租房成本或房租水平,這將使大批以租房為主的人群遭受更大的購房壓力,最后可能形成“租房不如買房”的政策效果。因此,在中國開征房產稅的結果,可能不是打壓房價,而是加劇囤房行為,進而繼續推升房價和房租。
由此可見,如果我們只是單純地開征房產稅,而不再設置房產類資本利得稅(當然,也可并入個人所得稅征繳)、財產贈與稅、遺產稅,則無濟于事,人們照常會炒房、囤房,房價照常會剛性上漲。因為保持13%左右高增長M2,仍會助推房價“水漲船高”。
眾所周知,20世紀80年代,中國富人的標桿就是“萬元戶”,它是私有經濟首次松綁的結果;90年代,中國富人的標桿就是“楊百萬”,它是債市和股市全面放開的結果;2000年后,中國富人的標桿變成了“千萬不算富”,而且有一部分中等收入以上的城鎮家庭都擁有了兩套住房,這是房地產大開發、資產泡沫化的結果。社會財富觀的這一深刻變化過程,首先是改革開放、國民收入大幅提高的結果,同時,它也是快速工業化、房地產大開發,以及積極的貨幣政策一起驅動GDP狂奔的必然結果。
尤其是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出現的中國“資產荒”,一方面反映了國民收入提高帶來的巨大理財需求,以及百姓“理財無門”、“保值困難”的焦慮及尷尬;另一方面,4萬億救市計劃推出,老百姓只能被動地選擇炒房、囤房,它將“囤房保值”與“囤房養老”結合起來。
事實上,中國囤房增值的黃金期是1998年至2010年期間,凡是在這期間所購商品房,其房價漲幅至少已翻番,有的甚至上漲三、五倍以上。但從2011年開始,中國房價漲幅相對放緩,但囤房保值的功能卻依然有效,它足以對沖通貨膨脹及貨幣購買力下降的風險,并可阻止家庭財富縮水。以高校教授為例,除了自住房,如果一輩子不囤房,則十多年前的50萬元存款,到今天也就是50萬元+存款利息。但若在十年前將50萬元通過按揭貸款換購兩套商品房,那么,十年前的50萬元,今天可能變成了500萬元,這就是囤房的財富效應。
另外,在創業界曾流行一則心酸的笑話:十年前,深圳某打工者將一套自住商品房賣掉后,自己去創業打拼,而且創業成功,創業十年后,他決定賣掉企業,他用賣掉企業的錢,剛好買回了十年前賣出的那套舊房子。這或許是傳說,無法核實,但它卻讓人們得出了創業不如囤房的錯誤結論。
近幾年,A股市場還出現了另一種傳奇。據說,一些瀕臨退市的A股公司,在主業繼續虧損的情況下,只要拋售幾套公司持有的商品房或門面,就可以扭虧為盈,進而規避退市風險。尤其是在北京和上海擁有N套商品房的上市公司,一套房的價值可能上千萬,只要公司一直有房賣,就可以死不退市。
由此可見,這種社會囤房的財富效應早已深深地烙在了老百姓心田,不會輕易改變,除非房價暴跌下來。然而,如果真的房價暴跌,它將會引發一場危害遠大于股災的社會動蕩,全體中等收入以上的城鎮家庭將面臨一場財富浩劫與災難,國民經濟將受到巨大沖擊。例如,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日本,以及90年代末期的我國香港地區。
因此,當今中國房價調控的最佳方式和對策,就是“以時間換空間”,讓房價長期滯漲,而不是短期暴跌。不過,只要貨幣存量(M2)的增速保持在13%左右、不跌破10%的增速,那么,中國房價就絕不會低頭。但是,投資者務必記住:當M2增速跌落至10%以下,并成為新常態時,則房價必定會回頭,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不會讓房價暴跌,但隨著M2收緊、貨幣購買力不斷提升,則樓市泡沫就會慢慢化解,房價就會自動平復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