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瀛寰

一個發問,竟然能在熱點云集的“兩會”期間吸睛無數。潘剛是誰?又是什么觸發了他對中國實業的深入思考?
新春乍暖還寒,備受矚目的全國兩會如期召開。一個迥異于往年的現象,引發各界的高度關注。在振興實體經濟、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兩會熱點話題的大背景下,有關創新的議題持續升溫,新華社評論員將之形容為“代表委員們圍繞創新的思考建議激蕩在會場內外”。
一個“激蕩”,十分形象地描繪出會場內外圍繞創新議題而掀起的熱浪盛景。而讓這股熱浪再次升溫的是,今年提交兩篇議案的全國政協委員、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在接受央視、新華網等各大媒體采訪時,屢屢提出“中國的喬布斯在哪里”等一連串問題,被媒體稱之為“潘剛之問”。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問題直指創新本質,也將創新議題再次引向深入討論。
美國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的符號意義早已無須多言,代表的精神濃縮為兩點就是堅守品質、追求創新。中國的喬布斯在哪里?“潘剛之問”的實質指向引人深思。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從國際經驗來看,一個經濟體經歷了高速增長后,都會出現經濟減速換擋的過程。以日本和韓國為例,都經歷了一個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的轉變過程。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指出:新常態是一個過渡時期,高速發展到中高速發展的過渡時期,關鍵是要引領新常態。如果不能引領,變成一個長時期的速度不斷下降的話,就將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過去30年中國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兩個推動,一個是靠外貿出口的高速增長,一個是靠低成本。2008年國際經濟危機出現之后,由于國際市場的疲軟,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外貿出口的增長速度對GDP的拉動力越來越小。與此同時,國內的要素成本上升、勞動和資本的邊際產出率持續下降。
宏觀形勢如此,作為亞洲最大乳企、全球乳業8強的伊利集團的掌門人潘剛,從企業、行業的層面感受到了新常態下實體經濟面臨的挑戰。他精心調研后,提交了一份關于振興實體經濟的提案。提案中提到,當前我國實體經濟面臨創新能力不足、綜合成本持續上升、部分資本對實業的負面沖擊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
在潘剛看來,要真正實現振興實體經濟這一目標,國家還需要出“實招”。政府應當“兩法并用”,在繼續做“減法”的同時大力做“加法”,出臺支持和鼓勵企業創新的扶持政策,進一步降低實體企業成本負擔,完善資本市場的法律法規,對資本進入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設立審批制度等等,實實在在地推動實體企業健康發展。這些有的放矢的建議,體現了一個企業家的深思熟慮。
潘剛認為,振興實體的兩大“著力點”正是中央提出的“提質”和“增效”,對應在企業實踐中就是“品質”和“創新”。身為振興實體經濟一線的實業企業家們,更需要思考些什么?喬布斯是IT行業的代表,他對品質和創新近乎“偏執”的追求,“真是應該成為所有實體企業家的‘標配”。
強化創新驅動的核心、保障與支撐
從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看到,一年來,我國科技領域取得一批國際領先的重大成果,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00萬件,技術交易額超過1萬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上升到56.2%,新興產業蓬勃興起,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新動能快速成長。實踐證明,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創新,關鍵是不斷強化創新驅動。
強化創新驅動,科技創新是核心,體制機制創新是保障,創新人才是支撐。伊利集團這些年的發展,從一個側面有力證明了這一點。
數據顯示,2015年伊利營業總收入突破600億大關,蟬聯亞洲乳制品企業第一。在荷蘭合作銀行2016年度“全球乳業20強”榜單,伊利排名躍升至全球乳業8強。在潘剛的戰略目標中,伊利將在未來躋身全球乳業5強。可以說,正是追求創新,堅守品質,才有伊利今天的成績。
據媒體相關報道,潘剛在行業率先提出打造“品質企業”,致力于塑造高品質的品牌、生產高品質的產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在伊利,一包牛奶從原料到成品,質檢項目多達1000多項,其中很多標準甚至遠遠嚴于歐美國家。
潘剛又在業內率先提出“全鏈創新”和“全球織網”,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深化管理創新,建立起覆蓋上、中、下游全產業鏈的創新體系,最終與消費者和產業鏈合作伙伴共享創新價值。同時,伊利整合海內外研發資源,緊緊圍繞國際乳業研發的重點領域,從全球視角布設一張涵蓋全球領先研發機構的全球創新網絡。整合全球優勢反哺國內需求,也為中國乳業邁向全球樹立了標桿。
既有創新精神,又追求高品質,也許這就是潘剛和喬布斯的相通之處,這也正是“潘剛之問”的核心指向。
“潘剛之問”的背后是伊利的實踐經驗,這是探索轉型升級的中國實業企業可以借鑒之處。
“潘剛之問”的真義
中國的喬布斯在哪里?“潘剛之問”絕非追時髦的隨意之言,而是實業企業家發自肺腑的呼喚。追求創新、堅守品質都非易事,尤其是對已經加入全球競爭的中國企業家來說,更需要格局的提升。也許在潘剛的思想中,探索轉型升級的中國實體經濟及其企業帶頭人,都應該也必須成為乳業、制造業、汽車業等等領域的中國式喬布斯。
“企業是創新的市場主體,而企業家是企業的靈魂人物,是舵手也是旗手。”在潘剛看來,有了一批“中國的喬布斯”,就能更好更快地在振興實體經濟的一線前沿發力,也能幫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美好愿望提速變現成實實在在的市場效益。
潘剛認為,在創新方面要“雙管齊下”,一方面由政府主導,聯合各行業的龍頭企業和民間資本,在全國各地共同設立一些產業創新研發中心,重點突破那些具有行業共性的關鍵性技術;另一方面,繼續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保障企業能獲得創新投入應有的回報,從而提高企業的創新意愿和積極性。
鼓勵創新的外部環境非常重要。國家要積極營造鼓勵嘗試、寬容失敗等有利于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不應只有對創新創業成功者的贊歌,也應有對所謂的‘失敗者給予充分的尊重及敬意,在全社會塑造‘不以一時成敗論英雄、也不以一時失敗論得失的良好氛圍。”潘剛建議,要有扶持青年企業家創業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推動創業教育,來發現培養更多的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創新創業人才,也要針對創新人才的特點積極展開創業教育,培育創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