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軍

適時給以恰當的約束是保險市場盛大長久之道,是中國從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邁進的必由之路。
南宋詩人楊萬里有一首絕句《桂源鋪》: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
中國保險業也如一溪之水,幾十年來不擇細流,終成浩蕩澎湃之勢。
發展歷程與社會價值
隨著改革開放之后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保險市場發展迅速,保費收入從1980年的4.6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1萬億元,同比增長27.50%,保險深度4.17%,中國保險市場的規模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保險資產規模增加到2016年的15.12萬億元,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13.39萬億元;保險公司從只有人保1家發展到今天的近200家,專業保險中介機構2500多家,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
作為金融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保險業的力量已經不容小覷。保險融經濟補償、風險分散、風險管理和投資融資功能于一身,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將收攏的保險費匯聚成保險基金,然后投資到資本市場、基礎設施、其它公司股權,有力地支持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成為社會大眾風險管理和財富管理的重要工具,是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了“經濟助推器”和“社會穩定器”的作用。
而近年來安邦、陽光、中國人壽等險企在海外收購資產,縱橫捭闔,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并獲得穩定收益的亮點,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國務院發布了促進保險業發展的“新國十條”等多個文件,各級地方政府積極配合,保險業前所未有地得到社會的重視和認可,已經成為老百姓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
與此同時,2016年保險公司舉牌引起的風波和保險市場存在的其它一些問題,也讓我們注意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保險市場亦如那滔滔江河,沒有一個良好約束的市場恰如大水漫灌,于人無益而又不能久遠。適時給以恰當的約束則是保險市場盛大長久之道,是中國從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邁進的必由之路。
深化改革及主要成就
我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近些年保險業的深化改革。改革中,市場行為監管、償付能力監管和公司治理監管三支柱的監管體系被構建起來,尤其是以“償二代”為標志的償付能力監管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也將中國保險市場的監管水平提升到乃至超越了國際標準,使“放開前端、管住后端”的市場化改革得以實現。接下來,車險費率的市場化改革、壽險費率的市場化改革、保險中介市場的改革,特別是保險資金運用的制度改革相繼推出,一系列消費者保護機制的建立使保險行業的聲譽大幅提升,行業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觀。
監管制度的改革推動了保險行業的渠道創新和產品創新的持續活躍。2013年11月只做線上業務的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在線成立,2016年又有三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獲得牌照,在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保險迅速發展。2016年我國互聯網保險簽單保費2347.97億元,占到總保費收入的7.57%,而這一數字在2011年僅為總保費收入的0.22%。依托互聯網技術,保險產品創新更是層出不窮,僅眾安在線一家,就開發了84 種健康險、67 種意外險、50 種家庭企業財產險和40 種責任險。
在公司組織形式的改革方面,保監會批準籌建三家相互保險社,開啟了中國相互保險發展的探索之旅,自保公司等新型保險組織形式也處在積極的探索之中。
保險業的深化改革使保險業服務社會管理的作用也大大提升。比如,保險公司積極參與各省市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提高了經辦效率,獲得了良好的聲譽。特別是在大病保險方面,在各級政府和保險公司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實現了大病保險全覆蓋的目標,對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農業保險和出口信用保險等政策性保險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2016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417.71億元,承保主要農作物突破14.5億畝,市場規模已多年穩居世界第二位,保險業在支農惠農,助力國家脫貧攻堅戰略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食品安全責任保險等責任保險、健康保險發展迅速,保險機制有效化解了社會矛盾和糾紛,促進了社會和諧。僅2016年,保險業就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2373萬億元,賠付1.05萬億元,保險資金運用余額13.39萬億元,有力地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服務“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戰略,為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的發展,為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關鍵問題和解決對策
我國保險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積聚了一些風險,存在著一些不易解決的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粗放經營的頑疾還沒有徹底清除。突出表現在: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高,保險產品的價格偏高;保險行業聲譽仍然有待提升,社會的認同度、消費者的認同度和保險行業從業者的自我認同度還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一些關鍵環節的改革還沒有完全到位,制度性的問題仍然制約著保險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保險市場上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在綜合成本中要高出十個百分點左右,而車險等主要險種的賠付率則要低十幾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保險公司的經營效率不高,對消費者的利益重視得不夠。在數據上表現為,保險公司每年的保費收入和賠付支出相差懸殊,以體現最明顯的意外傷害保險為例,保險公司每年的賠付支出僅占到保費收入的1/4左右,被保險人和保險人的利益非常不均衡。
盡管得益于保監會在消費者保護方面的出色工作,近幾年我國保險行業的聲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我國保險業與發達國家保險行業的聲譽相比仍有著較大差距,這在各國消費者投訴的排名榜中有明顯的體現。保險業聲譽不佳與代理人隊伍的素質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制度上的原因,特別是代理人的管理制度和傭金制度,而關系整個保險行業聲譽的保險營銷制度改革至今未能獲得突破。
保險市場的退出制度建設至今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雖然近年保監會在退出制度建設上做出了一些努力,但保險公司的不死神話仍然沒有被打破。由此,一些保險公司敢于突破底線,不顧行業整體聲譽惡性競爭、欺騙誤導消費者、惜賠濫賠,乃至違法亂紀,或者在資本上做出一些令社會側目的行為,使整個行業被妖魔化,破壞了保險行業的經營環境。
保險業的這些根本問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尚可掩蓋,但在經濟增速放緩,利率持續下行的時期則會暴露無遺,成為保險業健康發展的桎梏。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可以從三個方面協同推進:
其一是法律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的新一輪修訂正在推進中,以保險法為核心的保險法律制度規范需要緊跟市場的變化與時俱進,進一步明確保險公司投資資本市場的規則,規范互聯網保險的發展,在營銷制度的改革上特別是個人代理人制度的改革方面必須破舊立新,在公司治理和關聯交易方面出臺規則明晰、獎懲有力的制度性規范,在保險市場退出制度上有質的進展。
其二是科學技術。科學技術的力量是無窮的,而今的數字化對人類社會的改變更是顛覆性的。從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每一個行業都在數字化鋪天蓋地的大網中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保險是一個依靠數據運營的行業,從精算到營銷到保險資金運用再到理賠,都需要數據信息。有了這些信息,保險就可以降低運營成本,從而大幅降低保險產品的價格,更好地回饋消費者,將保險的功能更好地發揮出來。舉個例子,眾安在線通過網絡保險節省成本,將重疾險的價格降低到行業內其它保險公司不可思議、無法企及的低點,最終推動了健康保險的變革。
其三是道德文化。作為一個靠聲譽和誠信生存的行業,良好的道德文化對保險業的推動是根本性的。如果沒有保險欺詐,就沒有那么高的交易成本;如果投保人和保險人都能彼此誠信相待,沒有欺騙誤導,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將成倍翻升。然而,道德文化的建設是短期難以見效的,保險業目前可以做的是利用技術和制度將誠信的投保人區分出來,然后給以更豐富而簡捷的服務;將不誠信的投保人分離出來,嚴格控制,課以更高費率,最終形成一個“誠信者獲得更高收益,而不誠信的投保人受損”的經營環境。
2017年是我國從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邁進的關鍵一年,由“大”到“強”,保險業面臨著機遇和挑戰。“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未來幾十年仍是保險巨流滾滾向前的黃金時期,若能興利除弊,苦練內功,行業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