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
減持股份雖然是上市公司股東的基本權利,但如果其減持行為影響到其他投資者的利益,影響到市場的秩序,那么進行規范亦是應有之義。
今年“兩會”期間,證監會副主席姜洋在全國政協經濟組駐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正在研究進一步規范大股東減持。大股東減持特別是“清倉式”的減持行為,早已引起市場的質疑與詬病,要求進行規范的聲音亦不絕于耳。監管部門研究規范大股東減持行為,既順應了市場要求,亦是其本身的職責所在。
近年來,上市公司大股東以及董監高等重要股東的減持堪稱兇猛。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減持套現金額高達3609億元,亦成為繼新股IPO、上市公司再融資之后又一“抽血機器”。今年以來,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的減持同樣猛于虎。比如從今年初至3月7日,滬深兩市共有354家上市公司重要股東通過二級市場進行減持,涉及股份數量達到32.2億股,減持套現市值約362.8億元。其中,減持套現金額超過1億元的上市公司有85家。而像世紀游輪、山東鋼鐵、同力水泥等重要股東減持套現金額均超過10億元,分別套現38.028億元、17.997億元和14.503億元。考慮到今后將有越來越多的限售股解禁,重要股東減持金額或超過去年和前年。
在重要股東的減持中,“清倉式”減持最受關注,影響也最大。由于持股數量較多,重要股東的“清倉式”減持行為,不僅會讓股價承壓,波及到其他投資者的利益,也表明其對于上市公司缺乏應有的信心,最終會影響到投資者的持股心態。而且,“清倉式”減持行為,往往不會顧及到股價的穩定,更不會顧及到投資者的利益,會造成多輸的格局。
為了規范上市公司相關股東的減持行為,監管部門先后發布了《上市公司高管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變動管理規則》、《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等規章制度。但從實際效果看,并沒有達到“規范”的目的,相反,重要股東減持呈現愈演愈烈的態勢。
比如,某些上市公司為配合重要股東減持,往往先發布利好消息刺激股價上漲,然后再披露重要股東的減持計劃,高送轉+減持模式應運而生。還有某些上市公司通過假重組的方式推高股價,在重要股東減持后宣布重組終止。重要股東賺得盆滿缽滿,而留給市場的只有“一地雞毛”。
目前監管部門對于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的“清倉式”減持,往往只是下發關注函的方式進行監管。由于沒有威懾力,結果可想而知。筆者以為,基于A股的現實環境,對于重要股東的“清倉式”減持行為,僅僅依靠目前的規章制度,或者只是下發關注函,不可能達到“規范”的目的,而應該通過一系列政策的“組合拳”,才可達到預期的效果。
減持股份雖然是上市公司股東的基本權利,但如果其減持行為影響到其他投資者的利益,影響到市場的秩序,那么進行規范亦是應有之義。根據《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重要股東雖然不能通過二級市場以集中競價的方式實施“清倉式”減持,但大宗交易的通道卻是暢通的。要規范“清倉式”減持行為,筆者以為還需要堵住大宗交易這一通道。如監管部門可規定,重要股東通過大宗交易減持股份的,6個月內減持比例不得超過其持股的30%。那么一年內其減持股份將不超過60%,“清倉式”減持的通道被堵住,對市場產生的負面效應將降低。
其次,基于某些上市公司的股東一邊提議高送轉,一邊忙于減持股份的現實,監管部門可規定,重要股東提議高送轉的,其半年內通過二級市場或大宗交易方式減持的股份,不得超過其所持股份的10%。該規定實際上可以防止像2015年海潤光伏前三大股東一邊提議高送轉一邊減持股份鬧劇的重演,也能防止上市公司利用監管漏洞實施利益輸送現象的出現。
此外,鑒于高送轉+重要股東減持模式的盛行,特別是某些業績虧損或垃圾上市公司也頻頻推出高送轉以掩護重要股東的減持。監管部門可推出兩項措施進行防范。一是上市公司每年實施的送轉比例,不得高于其業績增長比例,并且應禁止業績虧損的上市公司實施高送轉。二是建立窗口期制度。在上市公司披露高送轉預案及實施完成后的6個月時間內,禁止重要股東減持股份。
上述措施一方面能禁止重要股東的“清倉式”減持,另一方面也能防止利益輸送現象的發生,實乃“一箭雙雕”之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