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民+薛琳+聶晗明+吳梓菡
[摘 要] 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數法測算,福建省9個市域2006-2015年的全要素生產增長率變化表明,福建省TFP有顯著增長,這主要來自于技術效率和規模經濟效應因素;市域TFP的增長呈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不過地區間差距正在逐步縮小,且區域內部的收斂跡象明顯,山區的收斂速度明顯優于沿海地區。因此,區域經濟發展在滿足技術正外部性的前提下,對于相對落后的地區,必須通過學習吸收先進地區的先進技術,降低研發成本和風險,才能提高技術效率,達到經濟增長目標。
[關鍵詞] TFP;技術效率;規模效率;收斂性;區域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 F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4-0112-08
一、問題的提出
關于地區經濟高速增長背后的區域發展差異日益凸顯的探討,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眾多學者嘗試結合傳統的地區產出和要素差異,如資本存量、人力資本、R&D 投入、市場化改革、城鎮化進程、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來解釋此類差異現象的成因、變化趨勢和解決路徑,而通過引入全要素生產率(TFP)測算,探討投入要素積累和效率差異,分析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和增長收斂,近幾年才逐漸成為熱點,相關研究政策意義突出,需要繼續深入?;谝陨峡紤],本文結合Malmquist指數剖析福建整體、各市的TFP變動及其分解,探討其階段性與區域性的變化規律。
二、模型和數據
(一)Malmquist指數法
綜合生產率指數可以表示為兩者的集合平均數,并可以分解為技術進步TC、規模效率變化SEC和純技術效率變化PEC的乘積,其中,TC反映的是生產前沿面的移動對生產率變化的影響程度,即“硬”的技術進步。
(二)數據選擇及其來源
本文構建了一個2006至2015年的福建省9個市域的時序數據表,從時間跨度看,符合面板數據模型對于樣本容量的要求??疾鞎r間段內,福建省經濟始終保持在一個穩定高速增長的狀態,各市域的生產要素投入的產出效率也明顯提高。但增長質量和速度卻出現了顯著差異。TFP測算與分解過程涉及到以下3個指標,采用的所有原始數據均摘自歷年《福建統計年鑒》及各市年鑒。
1.固定資本存量數據。本文結合永續存盤法[2]核算各市域歷年不變價格的固定資本存量,即結合郝楓等人核算的福建歷史年均折舊率,Rt界定為7.6%[3],采用資本形成總額/(統一折舊率+固定資產形成總額的平均增長率)估算福建各市域基期1978年的資本存量,再核算出第t年的固定資本存量K (t),為第t年固定資本形成總額It+(1-折舊率Rt)*第t-1年固定資本存量K (t-1)。
2.勞動力數據。為全面考察就業人口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本文選取各市域歷年“全社會從業者人數”作為衡量勞動力投入數量的指標。
3.產出水平數據。本文以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反映各市域歷年的產出水平,表示為名義GDP/GDP平減指數,并統一折算為以1978年不變價格表示的實際GDP。
三、福建省TFP變化的階段性和區域性分析
本文結合DEAP2.1計量軟件,根據產出導向的CRS(規模報酬不變)模型,對福建省各市域的全要素生產率、技術效率、規模效率變化、純技術效率變化和技術進步進行了測算,同時,還將9個市域按照地理稟賦劃分為沿海、山區兩個區域,研究其在經濟增長領域所采取的不同發展模式。
(一)階段性分析
從表1可見,2006-2015年間福建各市域的全要素生產率平均增長率達0.2%,其中,技術效率增長率為0.1%,技術進步率0%,純技術效率變動增長率為-0.7%,規模效率變動增長率為0.8%,技術效率增長呈現逐步改觀的趨勢,而技術進步增長已成制約福建各市域TFP增長的關鍵因素,規模經濟效應則較為明顯,積極利用規模效益來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理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實。從圖1可以看出,期間福建各市域的TFP增長具有較大波動性,2006/2007和2014/2015為兩個波峰,2008/2009和2012/2013為兩個波谷,技術進步在2010年前后占據主導地位,而近年來技術效率開始逐步占上風,規模報酬則在2010年前后低至谷底,近年來逐步反彈上升。
(二)區域性分析
表2給出了各市域的平均TFP指數及其分解結果表明,山區地區的TFP平均增長率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各市域之間TFP指數增長存在一定的差異。期間TFP增長率最高的是廈門(18%),最低為泉州和南平(-6.8%),TFP平均增長率在4%以上的市全部處于沿海,處于山區市的TFP平均增長率全部為負,山區地區如何提升TFP成為一個亟待關注的問題。
在上文的階段性分析中,我們已經指出,福建省市域TFP增長的主要源泉主要來自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提升。為了具體考察福建9個市域的TFP增長差異,本文同樣依據地理位置差異,重點探討區域間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變動情況。2006-2015期間,福建沿海、山區兩個區域的平均技術效率、規模效率變化都呈現波峰-波谷-波峰的趨勢,2008-2010年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資金資源、技術潛力受到了壓制,2011-2015期間,經濟活力逐步復蘇,資金、技術需求逐步釋放,地方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大背景下的管理模式創新,為建設規模擴張和技術效率提升并軌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具體詳見表3。值得注意的是,從考察期間的TFP指數分解來看,沿海地區的技術效率變化和山區的規模效率變化對各自的TFP增長拉動貢獻較大;從變異系數的角度出發,除了山區的規模效率變化的離散程度存在逐步擴大的趨勢,其他指數都呈現離散程度逐步縮小的態勢,可以看出,雖然沿海山區間TFP增長呈現明顯的地區差異特征,但各區域內的市域也出現了趨同的走勢,具體情況詳見表4。
四、福建省區域發展的收斂檢驗
在滿足技術正外部性的前提下,相對落后地區通過吸收學習領先地區的先進技術達到降低研發成本、風險并提高技術效率的目標,這種經濟增長的結果就會出現收斂現象。本文結合σ檢驗和絕對β檢驗進一步探討福建省不同市域間TFP 指數的增長變動。
σ檢驗。σ檢驗過程主要依據各地區各年份TFP增長的標準差或變異系數來反映之間的差異和變化趨勢。從圖2可以明顯感受到,全省、沿海和山區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標準差均表現出波動下降并逐步趨同的態勢,σ收斂趨勢明顯,地區間差距在逐步縮小。
絕對β檢驗。本文引入一個收斂性回歸模型△TFPit=α+
βln TFPi0+ε [4],采用固定效應分析方法對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其中△TFPit表示為基期至t期間研究主體的TFP增長率,lnTFPi0表示為基期的TFP, ε為隨機干擾項,回歸結果中若β<0,則表明存在決定β收斂,反之則為發散。回歸分析采用stata12.0運行,得到回歸方程為:△TFPit=0.035-0.2505ln TFPi0,Adj.R2=0.442,S.E=0.032,F=15.742(0.000),常數項和t值分別為35.02和15.84,回歸系數在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說明區域內部的收斂跡象明顯。為分析不同區域間的收斂速度差異,本文根據公式λ=-(1-(1-λ)T)/T獲取收斂速度值,結果表明,沿海山區間的內部收斂速度相差較大,山區的收斂速度(21.5%)要優于沿海地區(11.2%),表明山區目前狀態和穩態之間存在較大距離,初始發展水平還比較低。
五、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采用基于DEA 模型的非參數Malmquist指數方法,測算了2006至2015年福建省9個市域的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動及其分解,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了收斂性檢驗,形成的主要結論是:
其一,在考察時期內,福建各市域的全要素生產率平均增長率呈正增長態勢,其中,技術效率增長、規模經濟效應逐步改觀,是TFP 增長的主要動力,而技術進步增長效應卻有限。
其二,沿海、山區地區的TFP平均增長率在空間上存在一定差異,山區市的TFP平均增長率全部為負,沿海市的表現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區TFP增長受到全球經濟大環境的深刻影響,雖然沿海山區間TFP增長呈現明顯的地區差異特征,但各區域內的市域也出現了趨同的趨勢。σ檢驗結果表明,全省、沿海和山區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標準差σ收斂趨勢明顯,地區間差距正在逐步縮小,絕對β檢驗表明,區域內部的收斂跡象明顯,山區的收斂速度要優于沿海地區,山區目前狀態和穩態之間仍然存在較大距離,初始發展水平還比較低。
本文研究帶來政策層面的啟示如下:
第一,為了促進福建省整體、各市域經濟的長期持續性增長,推進實施以生產率提高為特征的集約式產業增長方式是必要的政策選擇。
第二,積極推進經濟內生技術創新活動,以及通過技術外溢、技術轉移等帶來的外生技術進步以及效率改善,這些將為福建生產率長期增長注入長期動力。
第三,收斂性檢驗表明,縮小地區間TFP增長差距是能夠實現的,福建地方政府應該加大公共政策力度,進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Fare R,Zhang Z. 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1).
[2]Jiehung Yang and F.Gerard Ad-ams.Social Overhead Capital Stock Estimation and Stock Increase Effects on Productivity in Korea[J].Journa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Measurement,1995, (21).
[3]郝 楓,郝紅紅,趙慧卿.中國基準資本存量研究:基于首次經濟普查修訂數據[J].2009,(2).
[4]Barro R J,Sala -i -Martin X. Convergenc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100,(2).
[責任編輯:歐陽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