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明清時,古典小說達到高峰。其中,官場小說是重要部分。官場小說的濫觴,和當時官場生態有著密切關系,甚至可以說,脫離了小說去了解明清官場,會是一大損失。那些可笑可悲可嘆可惡的文學人物,埋藏于數百年的歷史煙云中,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也成為民族性格中低劣的一部分。
儒林亂象:
論范進與貪官的“親屬”關系
小說是現實的鏡子,《儒林外史》是諷刺現實的作品,人物形象在現實中能找到一些原型。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中,記載了一名秀才中舉后,喜極發狂、大笑不止求醫。黃士俊三十四歲時進京趕考,到岳父家借盤纏,岳父看他寒酸,門都不讓進,兩個鴨蛋把他打發了,好心的仆人看他可憐,湊錢給他。后來黃士俊高中頭名狀元。
兩人都有范進的影子,但又都有不同??梢哉f,他們是現實中的“范進”,但不等于作品中的“范進”。
可憐的讀書人一旦考中了進士,便可以名正言順地踏入仕途。原本可憐的讀書人一旦做了官,有些人很快會成為貪官污吏?!度辶滞馐贰分械臏詈屯趸菥褪莾蓚€典型的例子。
書中這樣描繪湯知縣:“次日早堂,頭一起帶進來的是一個偷雞的雞賊,知縣怒道:‘你這奴才,在我手里犯過幾次,總不改業,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過朱筆來,在他臉上寫了‘偷雞賊三個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雞,頭向后,尾向前,捆在他頭上,枷了出去。才出得縣門,那雞屁股里喇的一聲,屙出一泡稀屎來,從額顱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兩邊看的人多笑。第二起叫將老師父上來,大罵一頓‘大膽狗奴,重責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臉和頸子箍得緊緊的,只剩兩個眼睛,在縣前示眾。天氣又熱,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嗚呼死了?!?/p>
南昌太守王惠,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通例,一到任,衙門里就滿是“戥子聲,算盤聲,銀子聲,衙役百姓一個個被他打得魂飛魄散,合城的人,無一個不知道太守的厲害,睡夢里也是怕的?!?/p>
這些官吏憑借科舉得意,升官發財,作威作福,貪狠、蠻橫成了他們的共同特征。科舉選拔出了大量平民人才,卻也成為他們翻身的唯一出路。為了當官之后的安逸甚至跋扈,多少年的寒窗都能忍下來。
清末流弊:
“劣幣驅逐良幣”
魯迅認為的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
《官場現形記》最早在《世界繁華報》連載,是近代以來第一部在報刊連載并轟動的長篇章回小說。其內容主要由30多個相對獨立的故事串聯起來,涉及到上至皇帝,下至大小官吏等。
《官場現形記》寫的多是現實有的人物,只是改名換姓。胡適曾在為此書所做的序言中討論過:“我們不能不承認,《官場現形記》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當日官場的實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華中堂影射榮祿,黑大叔影射李蓮英,周中堂影射翁同龢等?!?/p>
由于《官場現形記》在晚清官場上盛行,寫的大多是真人真事,所以關于此書的消息很快傳到慈禧的耳中。慈禧太后讀完此書后很生氣,把清末政令倒行、法紀松弛歸罪于官員的腐敗與不爭氣。據說慈禧太后還把《官場現形記》當成貪腐官員的黑名單,按圖索驥,抓人辦人。
攝政王載灃曾下令兩廣總督端方派人刺殺作者,取締連載作品的報社。李寶嘉不斷收到恐嚇信,乃至子彈和砒霜等警告物,后來在英法租界的庇護下躲過了劫難。
清朝道光九年己丑科二甲進士張集馨(1800年-1878年),著有一本自敘年譜《道咸宦海見聞錄》,時間從一歲(1800年)始,至六十一歲(1860年)止。
張集馨生活的時代,已是清王朝乃至整個中國封建社會風雨飄搖的時代,而其官僚體系經年累月也弊端叢生。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盡管清朝滅亡是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但這些處處存在、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和陋習,亦是從內部蛀蝕清朝肌體、使其背離民心而一朝覆亡的重要原因。
為數眾多的貪官污吏形成了一個緊密的利益場,互相傾軋的同時又一致對外,對廉能的官吏設法排擠打擊,產生一種強大的擠出效應。1859年,他赴任福建布政使,人還沒到,閩浙總督慶端就對別人說:“福建安能容得此等闊藩司,他心目中如何看得起我等督撫,俟其到閩,察看后再令接印?!睆埣安⒉惶亓ⅹ毿?,只是“不受賄屬、不通請托”而已,但卻屢屢成為少數派和權力核心的對立面,上司不支持,同僚不結交,下屬躲著走。
“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是清朝官場整體腐朽的體現,難怪張氏無力地慨嘆:“余欲力持公道,無奈孤掌難鳴,且群小構成一局,正人君子亦不能出其范圍,余又不能獨當一面,徒覺掣肘耳!”為求自保,只好“諸事模棱”,當起了“差不多先生”,坐看吏治一日一日壞下去。
2015年,此書以《我在大清官場30年》之名出版。
千古文人君子夢
回到《儒林外傳》,開宗明義第一回,作者用飽含詩意的筆,寫了一個堪為士子典范的人物——王冕。吳敬梓明白點出,這是為了“隱括全文”“敷陳大義”。按照傳統的教導,士子應該替統治者行“仁政”,在適當范圍內顧念人民利益,重視人民意見。因此,每當統治者堅決與人民為敵的時代,也就是所謂“無道之世”,有些潔身自好的士子就退隱不出,過他們“安貧樂道”的生活,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因此,王冕這個典型,概括了高明的賢士的傳統精神。但同時又添上了新的特點,因為王冕是外民族統治的元朝人,他的退隱,除了表現反對一般“無道”統治的精神而外,又含有反對外民族統治的意義。吳敬梓寫推翻元朝、復興民族的朱洪武,寫“大明”建國,都帶著明顯的稱頌口氣。王冕對朱洪武本懷著好感,后來從八股取士的制度看到明朝也不是有道之世,才堅決的逃到會稽山中。
宦海茫茫,能有幾個王冕,參透這個浮沉的世界?
王冕是烏托邦人物的典型代表,另一部小說《鏡花緣》則創造了一個烏托邦的世界。人類一直有幻想烏托邦的傳統,老子的“小國寡民”,陶淵明的桃花源皆是例證?!剁R花緣》中,李汝珍創造了一個“君子國”,這是一個“好讓不爭”的“禮樂之邦”,城門上寫著“惟善為寶”四個大字。
在君子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人人都以禮相待,事事都誠信為之。店家賣商品,直怕多收了顧客的銀兩,而顧客購物直怕少付了店家錢。所以,經常會發生顧客要多給錢而店家要少收錢的啼笑皆非的事情。
書中人物碰到了君子國的兩位宰相,分別名叫吳之和與吳之祥,乃兩兄弟,是西周時期吳國第一任國王吳太伯之后。這兩個童顏鶴發的老者,批評了中土社會人情的很多問題。先是中土的喪葬之禮,太注重形式。又說中土過于講究排場,請客吃飯太鋪張,尤其是紅白喜事,不知暴殄了多少天物。
君子國不過是一種想象,“千古文人君子夢”,時至今日,此夢依然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