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劉祥林


[摘要]稀土是我國的重要戰略資源,基于對我國稀土生產、貿易和儲備現狀分析,指出目前存在資源過度開發,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缺乏定價權,稀土出口走私嚴重,缺乏明確的戰略儲備規劃和頂層設計等問題,提出完善稀土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稀土應用技術研發,提高稀土產品附加值,提升我國稀土議價權,構建合理的稀土儲備戰略等發展對策。
[關鍵詞]稀土生產;稀土貿易;稀土儲備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3-0057-04
一、中國稀土生產、貿易及儲備現狀
(一)生產現狀
稀土在軍事領域擁有重要意義,中國稀土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第一位,且相對短缺的中重稀土生產規模位居世界首位。2011年,中國稀土礦產量13萬噸,占全球稀土礦產量97%左右。2016年,我國稀土行業總產能超20萬噸(REO),遠遠大于每年約12萬噸的世界總需求,產能明顯過剩。
可以看出2015年美國的稀土礦產儲量達1300萬噸,這還僅僅是現已探明的,該儲量已經達到全球的13%,然而美國幾乎不怎么開采國內的稀土礦,就算開采,對于其現有儲量來說都是鳳毛麟角。針對我國稀土產業發展現狀,我國相關部門,工信部、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以及海關總署等都將重視稀土產業發展提到了新高度,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目的是讓我國稀土資源在開采、生產、出口等重要環節得到嚴格規范管理和控制。2011年,我國稀土礦指令開采指標是938萬噸,實際產量達13萬噸,超采率385%,數據依然不容樂觀,但是較2010年和2009年都有很大改觀。這說明,我國專項整治成效顯著,但是現狀依然嚴峻,需要相關部門的不懈努力。
(二)貿易現狀
近10多年來,由于我國控制稀土出口力度加大,我國稀土冶煉分離產品出口由2001年的6萬噸逐步下降到2012年的163萬噸,出口量總體呈下降趨勢,年均下降1119%。尤其是2010年和2011年,與2001年出口量相比大幅下滑。稀土永磁材料出口量從2001年3975噸增長到2011年16400噸,年均增長1523%(見表2)。
不過,由于2011年稀土產品價格暴漲,我國稀土冶煉分離產品出口價格是2001年的3471倍,年均增長4256%;同期稀土永磁材料、稀土金屬、稀土氧化物和稀土鹽類出口價格分別年均增長1556%、3647%、3723%、4277%。
稀土價格暴漲以及中國稀土配額制引起歐美和日本等稀土資源進口國的極度不滿,甚至為了中國能敞開低價稀土市場,威脅將中國上訴至WTO。
(三)儲備現狀
中國稀土戰略儲備事宜已醞釀多年。直到2011年,“國家戰略儲備”這一概念第一次被上升到國家層面和公眾見面。國家稀土戰略儲備制度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能有效保護稀土資源,保障我國稀土資源安全,并能在國際稀土價格定價上有話語權,讓稀土資源市場在供求關系上規范運作。國家戰略儲備體系是多維度的,必須多主體,多戰略相結合,國務院表示,我國稀土戰略體系包括國家儲備與企業(商業)儲備、實物儲備和資源(地)儲備相結合的方式在內的兩種戰略儲備。
自該戰略啟動起來,稀土行業經歷了兩次國家收儲和一次收儲流標。2015年5月中國WTO敗訴至2017年初,國家層面啟動了新一輪收儲。這一輪稀土儲備,商儲先行,國儲緊隨其后。因此,2016年3月30日國家發改委召開收儲會議,會議主要是討論并決定六大稀土集團的收儲計劃和目標,以此完成商業收儲,會議決定商業收儲分三批進行,每次的目標分別為1300噸、1600噸、2600噸,共計5500噸。但是,2016年6月7日召開的第一次稀土國儲招標會結果卻讓人意外,9個品種全部流標。當時結果引起熱烈討論,專業人士表示,招標價格與稀土集團預期相差較大是出現流標的主要原因。國儲局愿意在低價上進行收儲,但是企業卻無意支付。
二、中國稀土生產、貿易與儲備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資源過度開發,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上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并不是世界稀土產出大國,當時是美國壟斷了全球稀土資源的供給。而在此之后,中國未意識到稀土資源的重要性和戰略性,甚至以稀土出口作為獲取外匯的主要來源,依托豐富的資源優勢迅速以低廉的價格占領全球市場,2003年我國稀土資源供給占全球總產量的90%。
當前,中國以23%的稀土資源承擔了世界90%以上的市場供應。事實證明,超強度的開采帶給中國稀土資源安全的挑戰。中國稀土資源保有儲量和保障年限在半個多世紀的開采中不斷降低,很多礦山資源枯竭,礦區資源衰減速遞不斷加快。其中典型的有,包頭稀土礦礦區主要資源開采量達2/3,南方離子型稀土礦采儲與20年前相比下降了35%,且由于南方離子型稀土自身多處于偏遠山區,分布不集中,具有高成本監管和高難度開采的特點,導致在開采中資源破壞嚴重,而且資源回收率低,開采回收率低于50%,另外包頭稀土礦也同樣存在相似問題,選用率僅為10%。
更為嚴重的是,稀土的無節制開采不僅僅帶來資源浪費,還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究其原因,主要是開采技術落后、保護意識缺失以及監管不力等,而且,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治理需要長時間和高成本,這帶給稀土產區的壓力是巨大的。
稀土資源較之其他產業的發展,具有開采簡單、賺錢速度快的優勢,成為了政府追求GDP高政績的不二選擇,政府監管不力是造成生態嚴重破壞的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
(二)缺乏定價權,稀土出口走私嚴重
中國稀土價格在 2011 年之前始終在低位徘徊,這與價格定律是相違背的,稀土資源是具有價值的物品,但是其價格卻長期遠低于其價值。價格由價值決定,但是價格的影響因素卻很多,導致我國稀土價格低迷的主要原因是國家沒有對稀土產業進行有效管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存在較多稀土經營主體,導致市場上供求失衡,國家市場監管機構的缺位造成低價競銷,稀土市場的混亂,我國在國際稀土銷售上喪失定價權,而且導致國內外價格不一致,從而被控訴稀土傾銷。深入分析,實質上是我國稀土資源低價出售,真正受益的還是境外資本。近年來,通過各方努力,稀土價格有所提高,但是價格的穩定性不高,這說明稀土價格更多的是別的國家在說話,我國的話語權仍然有限。
我國在稀土價格上缺少話語權還有很大一個原因是我國稀土走私現象嚴重,雖然稀土走私已經被我國海關列為重點治理項目,但是稀土走私仍然嚴重影響著我國稀土產業的發展。相關數據顯示,2011—2014年,國外海關統計的從中國進口稀土量,比中國海關統計的出口量分別高出35%、59%和36%,2015年更是高出12倍。事實說明,我國在打擊稀土走私方面還需要下大力氣,以確保稀土產業規范有序發展。
(三)缺乏明確的戰略儲備規劃和頂層設計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需要國家的正確引導和統一統籌規劃,但是我國的稀土資源一直以來缺少明確的戰略儲備計劃和頂層設計。稀土資源的充分利用、稀土產業的健康發展、稀土產業科技創新的開展都是關于稀土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另外,政策法規的開展實施也是另一個重要方面。我國曾經出臺一些具體政策法規,但是在內容和適用性上都有缺點,同時,貫徹落實效果不佳。儲備是防范風險的有效手段,也是重要的宏觀調控方式,同樣,稀土資源戰略儲備就是保障我國稀土資源安全的有效方式,能幫助我國在稀土市場增加話語權。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國目前戰略儲備體系不完善,很多具體細節指標缺位,導致在實施過程中,管理和監管不到位。其中,稀土資源的粗放式開采和無序化開發是制約我國稀土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國應該在制定戰略計劃時突出重點,找到突破口,設計出適合我國稀土資源戰略儲備計劃的頂層規劃。
三、中國稀土產業發展對策建議
(一)完善稀土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結構升級
我國稀土產業一直以來都在走犧牲生態環境和礦產資源尋求發展的老路,稀土產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要求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升級,帶動資源產業和地區經濟增長。通過產業整合來提高稀土產業集中度,鼓勵國有稀土企業間兼并重組,從而建立一批大型的具有獨立研制開發能力、能整合上中下游產業鏈的綜合性礦業集團。國家相關部門需貫徹執行國家對于稀土產業的各項規定,通過提高稀土產業的準入門檻、對稀土開采量進行限額和提高稀土企業的環境影響評價標準來整頓和淘汰不合規的稀土開采企業,鼓勵稀土企業向生產高附加值的稀土產品轉型升級。
與此同時,加快稀土資源開發權的市場化改革,讓稀土開發權的獲取能夠反映并傳遞市場的供求關系。過去對稀土濫采,不僅加速了稀土資源的流失,對環境的破壞也給生態帶來了巨大災害。而一味加強配額限制,已經行不通。通過資源稅改革,用“從價計征”替代原來的“從量計征”,按照市場上的要價來征收,從本質上去刺激稀土產業良性發展。加強對稀土開采企業的環境治理監管,迫使企業重視對稀土的開采、冶煉、加工等環節的環境治理,對于稀土出口企業,要求其稀土出口產品的價格能夠反映稀土開采、加工等環節的環境保護成本??傊?,要促進稀土產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二)加快稀土應用技術研發,提高稀土產品附加值
提高稀土資源和產品價值、延長稀土產品的價值鏈,我國需在以下三個方面重點突破:第一,增加對稀土含稀元器件、新材料等方面的科研投入,打破國外在稀土行業的專利壟斷,研發核心專利技術,從而增加稀土產品出口附加值;第二,圍繞稀土高科技產品延伸稀土產業鏈,發展稀土產業集群,著重研發高密度、高產業關聯度、高科技含量和高資本投入強度的高科技稀土產品;第三,研發稀土深加工技術,加大對于提高稀土材料精細度和純度方面的投入,提高稀土產品的價值含量和檔次。
(三)提升我國稀土議價權
稀土產品國際定價權是個系統性的問題,我們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首先,我國應加快稀土產業整合進程,提高產業集中度。其次,逐步降低企業稀土供給水平,降低其對稀土資源和產品的依存度,加強外資進入管控,提高稀土行業的準入門檻。第三,擴大國內對稀土資源的市場需求,逐漸形成國內穩定的需求水平。第四,建立完善的稀土資源戰略儲備制度,提高我國企業對稀土資源的議價能力,建立稀土資源期貨市場以及國際定價機制。
另外,可以通過國內稀土企業間建立出口聯盟來提高國際議價能力,這需要提升我國稀土產業集中度,避免因短期逐利而產生不良競爭行為。同時企業應加強稀土產品的研發力度,逐步提升產品附加值。
(四)構建合理的稀土儲備戰略
1儲備形式。稀土資源的儲備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稀土產地儲備,另一種是稀土產品儲備。稀土產品儲備有兩種行為,一種是企業行為,一種是國家行為。因此,稀土原材料生產企業需要對稀土原材料進行儲備來保證企業的正常經營,會根據企業本身生產需要和市場情況來進行稀土原材料儲備。國家為保證資源安全和經濟發展安全也需要對稀土資源產品進行儲備。稀土產地儲備則主要由國土資源部來開展,稀土產地一經發掘暫時先由國家管理及儲備,日后有需要再進行有序開發。應將產地儲備方式與稀土產品收購儲備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鼓勵國內稀土企業自行建立稀土產品儲備機制,從而形成國家稀土產地儲備與企業稀土產品儲備相結合的戰略儲備體系。
2儲備規模。我國稀土資源儲備需滿足國家稀土行業健康發展的需要并確保國家安全,綜合考慮國內礦情、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正常時期稀土礦產品市場需求以及非常時期稀土礦產品需求等因素,來確定科學合理的稀土礦產品儲備規模。
3儲備布局。稀土礦產儲備要與稀土產業布局相結合,根據目前已發現稀土礦產資源的分布情況,結合稀土礦產品消費地分布、國家土地功能區劃分、稀土工業發展規劃及稀土礦產資源規劃,建議稀土資源儲備布局:南方與北方相結合,從稀土產品研發入手,加強稀土產品深加工,同時做好空間布局,國家相關部門及時劃定稀土礦資源限采區和禁采區。
4運行方式。建立合理有效的稀土礦產資源運行機制,首先是收儲,當市場上的稀土礦產量出現大幅增加即供大于求、稀土礦產品價格偏低時,國家層的稀土儲備機構有必要通過從市場適當收儲稀土礦產資源來調控稀土市場。其次是釋儲,當在稀土礦產資源限采要求下出現供不應求、市場上稀土礦產資源價格畸高,對稀土產業經濟造成不良影響時,根據具體情況,經國家相關部門批準,可以動用稀土礦產資源儲備。最后是輪儲,根據目前新增的稀土礦產地,以優化調整稀土資源儲備的空間布局、質量和結構為目的,在保持當前稀土礦產資源儲備總量規模的前提下,釋放部分已儲備的、限采或禁采的稀土礦產地用于商業性開發,同時收儲新開發的稀土礦產地進行輪換,保持稀土礦產資源較合理的空間布局。
[參考文獻]
[1]杜鳳蓮,王媛. 戰略性資源關稅的替代性政策研究——以稀土出口為例[J].經濟科學,2015(3).
[2]趙紀東,張志強,鄭軍衛.美國稀土產業現狀及政策選擇[J].黃金科學技術,2015(3).
[3]王玉平.中國礦產資源儲備戰略研究[J].中國礦業,1998(6).
[4]陳毓川.建立我國戰略性礦產資源儲備制度和體系[J].國土資源,2002(1).
[5]任寶忠,余良暉.稀土資源儲備刻不容緩[J].地球學報,2011(4).
(責任編輯:顧曉濱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