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備
[摘要]在企業異質性貿易理論分析框架基礎上,利用2000—2006年中國制造業企業層面的微觀數據,實證分析進出口貿易對工資收入水平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企業的出口或進口行為都顯著地提高了員工的工資收入,然而企業的雙向進出口行為對員工的收入水平卻存在顯著的抑制作用。通過改變核心變量的定義以及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企業性質的分樣本進行了穩健性檢驗,回歸結果與基準回歸一致。
[關鍵詞]進出口;工資;收入效應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3-0121-04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飛速發展,進出口貿易總額由1990年的1154億美元增至2015年的39586億美元,年均增速189%。貿易在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也極大提升企業績效并增進就業。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表明,貿易會提高一國出口部門密集使用要素的實際報酬。貿易產品代替生產要素在國家間自由流動,從而導致國際要素價格的均等化趨勢。
早期國外文獻大多基于新古典貿易理論框架,從國家或行業層面對不同國家的貿易收入效應展開經驗研究,證實貿易能提高一國出口部門的工資收入水平(Pavcnik,2000; Isgut,2001)。隨著研究的深入,企業異質性模型將貿易福利分析的理論框架擴展到微觀層面。一些文獻利用微觀企業數據研究后發現,出口企業比非出口企業平均工資水平更高(Bernard et al, 2007)。與此同時,國內相關研究也日益豐富。部分文獻對于出口貿易的工資溢價研究存在差異(包群等,2011;史青,2013)。一些文獻的實證研究表明,高質量中間投入品的進口通過貿易二元邊際會顯著提升企業績效及工資水平。事實上,就貿易的福利影響而言,進口比出口更為重要(Martins and Opromolla,2009;錢學鋒和李賽賽,2013)。
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我們利用2000—2006年中國制造業企業層面的微觀數據探究了企業的進出口貿易行為對員工工資的影響,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中國的貿易福利內涵,為開放條件下收入分配政策的調整或改善提供參考。
二、數據來源與變量選取
(一)數據來源及處理
本文數據來自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和中國海關進出口數據庫(2000—2006),對數據進行適當篩選和處理。關于中國工業企業數據的處理,我們在任意年份根據相同企業名稱和代碼進行識別,將出口交貨值大于零的企業定義為出口企業,否則為非出口企業。考慮到存在企業的進入和退出,我們選擇2000—2006年樣本期間持續存在企業進行分析,篩選出持續在位企業樣本56142家。與此同時,考慮到樣本數據中關鍵變量的遺漏缺失或異常值,我們對任意年份應付工資總額和應付福利費總額、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企業成立時間、企業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等數據缺失、零值或小于零的企業樣本進行剔除,最終得到53658家企業樣本。類似地,本文利用2000—2006年海關進出口數據庫對持續進口企業進行識別,獲得包括企業進口金額、進口數量以及進口來源地等信息,在剔除進口額缺失或小于零異常樣本后,得到35879家企業樣本。最后,分別按照企業名稱和年份以及企業郵編與電話號碼后七位兩種方法將工業企業數據庫和海關出口數據庫進行匹配,得到2000—2006年間持續出口、持續進口、持續進出口以及國內市場持續在位企業樣本。
(二)模型設定與變量選取
根據貿易實際,本文對企業的進口、出口和雙向進出口行為進行識別和定義,以期考察不同的貿易方式對企業工資收入水平的影響。基準回歸模型設置如下:
lnincomeit = α + β1exdumit + β2imdumit +β3eximdumit+Zit + εit
其中,incomeit為被解釋變量,代表企業i在t時期的員工收入水平,由企業應付工資總額比上企業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并取對數形式。exdumit、imdumit和eximdumit作為主要解釋變量,以分析不同貿易行為對企業員工平均工資收入的影響,分別為出口虛擬變量、進口虛擬變量和進出口虛擬變量。出口虛擬變量根據企業在任意年份的出口交貨值定義,若大于0,則exdumit=1,否則為0。同樣,若樣本年份企業進口額大于0,則進口虛擬變量imdumit=1,反之則等于0。進一步,如果企業出口交貨值和進口額都大于0,則進出口虛擬變量imexdum=1。Zit為控制變量,本文還分別控制了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lnTFP)、經營年限(lnage)、企業規模(lnscale)、資本密度(lnkl)和財務狀況(lnfinance)等其他可能影響企業工資水平的因素。εit為隨機誤差項。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使用的全要素生產率測度為索羅殘差法。此外,本文企業經營年限(lnage)為樣本年份與企業注冊年份差值的對數形式,企業規模(lnscale)由企業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計算并取對數,企業的資本密度(lnkl)為企業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比上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比值的對數形式,企業的財務狀況(lnfinance)定義為企業負債合計與資產合計比值的對數。
三、回歸結果分析
(一)基準回歸
本文分別采取混合OLS以及固定效應(FE)和隨機效應(RE)模型對樣本數據進行估計,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企業的進出口行為對員工的收入水平具有顯著影響,且三種估計方法得到的回歸結果顯著且一致。在此基礎上,進行關于變量內生性的Hauseman檢驗,結果顯示存在固定效應,因而本文重點關注固定效應回歸結果并對其展開分析。其中,進口虛擬變量(imdum)、出口虛擬變量(exdum)和進出口虛擬變量(imexdum)的估計系數分別為04726、00799和-00624,且都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這表明企業的進口或者出口行為都提高員工的工資收入水平,但企業的雙向進出口行為卻抑制了工資收入水平的提升。此外,全要素生產率(lnTFP)、企業經營年限(lnage)、企業資本密度(lnkl)回歸系數分別為02722、03617、00607,都顯著為正,這表明生產率越高的企業其員工收入水平越高,企業經營年限與資本密度與工資收入水平呈顯著正向關系。同時,企業財務狀況變量(lnfinance)的回歸系數為-00094,這表明企業的財務狀況越好,企業內部員工的平均工資收入越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企業規模(lnscale)對員工平均工資呈負向影響,這一結果與本文預期存在偏差。然而,聯系中國的實際,出口企業多以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企業為主,企業所雇用員工人數越多平均工資水平越被拉低。
關于基準回歸結果的經濟學分析,根據企業異質性貿易理論,高生產率企業才能通過自我選擇效應進入出口市場,市場存在基于生產率水平的選擇機制。相對于內銷企業,出口企業或進口企業具有更高的生產率水平,獲得更高的利潤,企業和員工之間利潤共享機制使員工得到比國內企業更高的工資。然而,對于進出口企業而言,由于需要支付進口產品和出口產品的雙重貿易成本,因此這種雙向的進出口行為可能會抑制員工的平均工資水平。另外,考慮到樣本中并未剔除大量“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企業以及專門從事貿易中介的中間商,這可能會造成潛在的樣本選擇估計偏誤。更重要的是,中國過去數十年間實施的出口導向型貿易發展戰略導致進口長期從屬于出口,即通過進口高質量的原材料、中間產品以及制造裝備來提升出口產品競爭力。這一貿易現實暗含著,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進出口企業為控制雙向貿易成本,可能通過擠壓員工的工資來彌補上漲的生產成本。總體而言,模型分析結果與現有研究基本一致。
(二)穩健性檢驗
為進一步驗證基準回歸結果,本文采取三種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重新定義被解釋變量、考慮企業所處的行業和區位因素以及企業性質的影響,選擇進行固定效應估計。
考慮到員工的工資水平受勞動合同的限制在短期內不會有明顯的變化,員工收入除了工資之外,還包括獎金、津貼及其它福利,故本文利用企業的應付工資總額與應付福利費總額之和與企業平均從業人員比值的對數來代表企業工資收入水平,以避免因被解釋變量選取所導致的回歸偏誤。重新定義的被解釋變量回歸結果依然穩健。
本文將全國31個行政區域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區位,將40個工業行業劃分為10個非制造業和30個制造業兩類。考慮到對外貿易中制造業所占的主導地位,本文選取食品、機械、交通、電子等28個行業樣本,并按照行業要素密集度劃分為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三大類。在對分區位和分行業子樣本進行固定效應回歸后發現,企業的出口和進口行為對工資收入存在顯著正向影響,而進出口行為則依然對平均工資收入具有負向抑制效應,其它控制變量回歸結果同樣穩健。不同經濟性質的企業在經營目標、利潤分配、激勵機制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并且享受的政策也存在不同。具體而言,中國國內市場始終面臨國有偏向型與出口偏向型政策扭曲,國有企業相比私營企業享受國家的政策傾斜與資源優勢,但國有企業的低效率往往使資源配置偏離最優水平。相比之下,私營或外資企業在市場競爭激勵下擁有更高的生產技術與運營效率。基于此,本文利用國有企業、私營企業、港澳臺外資企業以及其它外資企業的分樣本對基準回歸展開穩健性檢驗。如表3所示,在四類企業中,企業的出口或進口行為對員工的收入水平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進出口行為則呈顯著負向影響,這一結果表明貿易的工資溢價效應在不同經濟性質企業樣本中顯著。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國際貿易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本文利用2000—2006年中國制造業微觀企業數據實證檢驗了進出口貿易行為對企業員工平均工資的影響。通過改變核心變量的定義以及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企業性質的分樣本進行了穩健性檢驗,回歸結果與基準回歸一致。實證結果表明:1.企業單向的進口和出口行為分別提升員工收入水平47%和7%,異質性企業貿易存在正向的工資溢價效應,且進口工資溢價大于出口,但雙向進出口行為對企業平均工資存在顯著抑制作用;2.不同地區企業貿易的工資溢價水平存在差異,東部地區企業的進出口行為對員工工資收入影響明顯大于中部和西部;3.行業要素稟賦結構差異會影響貿易的收入效應,資本密集型行業的進口工資溢價更大,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出口對員工收入提升更多,而雙向進出口貿易對技術密集型行業平均工資水平的抑制作用較小。4.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工資溢價存在差異,私營企業的進出口相比國有企業對員工工資收入影響更大。本文研究表明,進出口貿易對于提升勞動者收入水平存在重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聯系中國的貿易實際,在過去數十年所形成的,加工貿易為主的低價競爭出口模式和貿易格局使得企業只能通過低工資成本優勢參與國際競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貿易的工資溢出效應。因此,在政策層面應積極推動貿易結構的優化升級,通過技術創新合理引導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進一步完善勞動者的收入利益分配格局,切實增進國內勞動者的貿易福利。
[參考文獻]
[1]包群,邵敏,侯維忠.出口改善了員工收入嗎[J].經濟研究,2011(9):41-53.
[2]錢學鋒,李賽賽.進口的工資溢出:邊際分解與作用渠道[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3):42-50.
[3]史青.企業出口對其工資影響的在分析——基于廣義傾向得分法的經驗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3(3):3-21.
[4]Bernard, A. B., J. B. Jensen, S. J. Redding, and P. K. Schott, Fir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7, 21 (3):105-130.
[5]Isgut, A. Whats Different about Export? Evidence from Colombian Manufacturing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1, 37(5): 57-82.
[6]Martins P S, Opromolla L D. Exports, Imports and Wages: Evidence from Matched Firm-Worker-Product Panels[R]. IZA Discussion Paper, 2009.
[7]Pavcnic, N. What Explains Skill Upgrading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0, 71(2):311-328.
(責任編輯:郭麗春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