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梅
[摘要]重慶市是我國較早步入老齡化社會的地區,老齡化程度較其他地區也更為突出。近年來,重慶市社會化養老服務發展成果顯著,但是,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結合重慶市具體情況的基礎上,通過借鑒國內外發達地區成功的養老服務經驗,采取加強養老服務法制化建設、培育專業化的養老服務隊伍、加強政府監管等措施來完善重慶市的養老服務體系。
[關鍵詞]養老服務;社會化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3-0070-03
重慶是我國較早步入老齡化社會的地區并且老齡化程度十分嚴重。根據《重慶市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分析顯示,到2020年,重慶市全市老齡人口總數將高達675萬,占總人口19%。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使得人們對養老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目前重慶市雖已構建了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借鑒國內外較為有代表性國家或地區關于社會化養老服務建設的經驗,有助于重慶市完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
一、國外社會化養老服務的主要經驗
(一)英國:遵循“以人為本”的養老服務理念
英國是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英國65歲及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177%,較2013年高出03個百分點。為應對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英國政府高度重視發展養老服務。“以人為本”是英國養老服務發展中最突出的特征,這點不僅體現在日常服務中,還體現在養老機構的設施建設中。英國的養老機構一般規模較小,但供老年人活動的場所卻功能齊全、布置溫馨、設備優良、安全衛生,盡可能照顧到每位老人,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在日常服務中,英國養老機構充分考慮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根據每位老人的實際情況為其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服務。如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細心觀察老人的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并將觀察結果記錄在冊,餐廳再根據這些記錄依據每位老人的喜好為其提供個性化的餐食。此外,英國養老機構在為老人提供養老服務時會事先征詢每位老人的意見,遵循老人意見提供服務。在設施建設中,英國養老機構床墊的軟硬度也可以根據每位老人的具體需求進行調整。同時,英國還十分重視對養老服務的監管,建立了嚴格的監督管理體制,各地政府都有專門的組織對養老機構進行監督管理,如蘇格蘭的社會服務監察會、英格蘭的照顧質量委員會等,一般會定期或不定期地對養老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進行檢查,并將檢查結果公布出來,根據這些結果以及接受的投訴來提出修改意見,并制定政策,以此來保證老年人享有高質量的服務。
(二)美國:建立嚴格的養老服務監管機制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老齡人口就已經突破老齡化標準線,預計到2030年,美國65歲及以上老人在總人口的比重將達到30%,嚴峻的老齡化形勢必然會抑制社會經濟的增長,因此美國政府高度重視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在養老服務的實踐中,美國建立了嚴格的監管機制。在入住老人方面,美國擁有一套嚴格的審查指標體系,只有達到相關指標要求的老人才有資格入住老人院。在養老機構方面,美國實行嚴格的進入與退出機制,實行寬進嚴出的管理辦法,凡是符合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相關條件的社會力量,都有申請注冊的資格。同時,美國政府對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的監管也十分嚴格,通常采用年檢的方式,只有達到官方制定的質量標準,養老機構才能獲得計劃報銷。并且,美國政府還將通過監管獲得的大量數據、檢查結果發布到網上,一方面老年人根據這些信息挑選適合的養老機構,另一方面也間接地約束了養老服務機構,從而保證了服務質量。除此之外,美國政府也十分重視養老服務法制化和規范化的發展。自1965年以來,美國養老服務的內容陸續通過法律得以明確,從而進一步保證了養老服務提供的規范性。
(三)日本:重視養老服務專業化隊伍建設
1970年,日本就已經步入了老齡化國家行列,日本總務省發布的數據顯示,在全國總人口中,日本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了273%。據推測,到2025年,每三位日本人中就有一位65歲以上的老人,高增速和高齡化的特征致使日本大力發展養老服務。在養老服務的實踐中,日本十分重視建設專業化服務隊伍。在服務人員培養方面,日本各大高校相繼開設了與養老護理相關的專業,如日本福祉教育專門學校開設了介護福祉士專業,也就是國內的養老護理專業,讓學生通過學校的教育,掌握更多關于養老服務的知識。同時,日本實行養老護理人員持證上崗,護理人員在工作前必須接受專門的培訓,通過考試取得資格證后才能從事服務工作。日本的養老院會對考取介護福祉士資格的員工給予每個月2萬日元的額外獎勵。公司也會組織各種應試輔導性質的進修,借此鼓勵更多的人考取介護福祉士,進而提升專業化水平。同時,日本的養老服務也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根據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將養老院分為了經濟型、高級公寓型、療養型、養護型等十幾種,大致分為健康型養老院、住宅型養老院以及看戶型養老院三大類,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入住適合的養老院,真正的實行按需養老。
二、國內社會化養老服務的主要經驗
(一)上海:重視養老服務法制建設
1979年,上海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8152萬,占全市總人口的比重為72%,首次突破老齡化標準線,上海市是我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也是率先開始探索養老服務的地區。在養老服務的實踐中,上海市重視對養老服務工作的法制建設,1998年,上海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和其他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結合上海市的具體情況,制定了《上海市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從立法層面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從而促進養老事業的健康發展。2013年,上海市率先開始編制市、區縣兩級養老設施布局專項規劃,在結合上海市未來老年人口數量預測情況的基礎上,制定了養老床位建設長期規劃。2014年,上海發布了《上海市養老機構條例》,該條例是我國第一部地方性的養老機構法規,條例中對上海市養老機構的設立、規劃建設與扶持優惠等進行了明確說明。2015年,上海市研究編制了《養老護理人員隊伍建設(專項)規劃》,從招錄使用、職業發展、薪酬激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舉措 [1] 。
(二)北京:實現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
北京市于1990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其老齡化速度快、程度高、空巢化與高齡化并存的趨勢加劇了社會對養老服務的需求。自2000年以來,北京市一直開展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工作。2005年,北京市制定了《養老服務機構老年人健康評估服務規范》,對養老服務機構健康評估服務的基本要求、評估規范等內容進行了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北京市養老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權益。2008年,北京市出臺了《養老服務機構服務質量規范》,對養老服務機構的服務內容、服務質量做出了規定。2014年,北京市發布了《養老機構社會工作服務規范》,對養老機構的服務內容、方法以及操作流程進行了規范。截至2015年,北京市共出臺了9項關于養老服務的地方標準,養老服務的標準化建設使北京市的養老服務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三)南京:政府加大對養老服務的扶持力度
南京市是繼上海、北京、天津之后,第四個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城市。南京市為應對老年人口高基數、高增速、高齡化、高風險及高需求的特點,積極建立并推動具有南京特色的社會化養老服務。在養老服務實踐中,南京市重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稅收收費方面,南京市共制定了11項優惠標準,對符合相關規定的社會福利機構實行稅收減免的優惠政策。在政府資助方面,對城區新建的福利機構給予每張床位4000元的一次性資助,對郊區新建的福利機構給予3000元的資助,對縣里新建的福利機構給予2000元的資助。在培訓用工方面,對持有南京市《再就業優惠證》并到福利機構工作的人員,在參加養老護理等相關職業技能培訓時給予一定的補貼 [2] 。
三、國內外社會化養老服務對重慶市的啟示
(一)加強養老服務法制化建設
法律具有強制性、規范性以及穩定性的特征,養老服務的有序發展離不開法律的保駕護航。重慶市政府應在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制定出具體的實施細則,細化到具體的操作環節。同時,將長期處于政策層面的文件上升到法律層面,確保社會化養老服務的具體實踐都有切實可行的法律保障,使之有章可循、有序發展。例如,在服務層面,可借鑒北京做法,出臺養老服務合同范本,養老服務供需雙方在事前簽訂服務協議,明確雙方的法律責任與義務。
(二)加強培育專業化的養老服務隊伍
2014年,重慶市具有專業資格的養老護理師不到200人,這類專業人員的缺口達到30%~40%,專業服務人員的缺乏難以滿足當前老年人多元化的養老需求 [3] 。為此,重慶市應加強養老服務隊伍建設。首先,重慶市擁有西部最大的職教城,政府應支持各高校開設護理、心理以及社會學等相關專業,注重護理康復、老年服務管理、心理咨詢等專業人才的培養;其次,在城鄉就業培訓中,增加對養老服務人員技能培訓的項目,凡是按規定進行了養老護理職業培訓的,可發放相應的補貼作為嘉獎;第三,加強相關的技能認證,鼓勵從事養老服務工作人員參與學習,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進行技術等級評定,逐步在養老服務業實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持證上崗。
(三)加強政府監管
政府的嚴格監管是社會化養老服務有序發展的關鍵,重慶市政府應嚴格按照民政部出臺的《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老年人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建設標準》《老年養護院建設標準》等國家和行業標準對養老服務市場進行嚴格的把關,按照《重慶市養老機構管理服務標準(試行)》的規定對養老服務市場進行審查監督,將不符合規定的養老服務機構剔除淘汰,確保養老服務市場的良性運行 [4] 。
(四)提供多層次的養老服務
根據重慶市2015年1%的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在重慶全市常住人口中,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達到1217%。由于經濟水平、生活環境、身體狀況等因素存在差異性,老人的養老需求也是有區別的。因此,首先,養老機構應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以滿足不同經濟水平老人的養老需求。其次,養老機構應分為療養型、養護型等不同的種類,以滿足老年人不同程度的護理需求。第三,根據老人的實際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實現按需養老、按需護理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錢蓓,陳青.高齡老人醫療護理試點向全市推廣[N].文匯報,2015-11-19(002).
[2]張璇,陸穎琰.政府扶持民辦養老機構政策執行效果評價——基于江蘇省S市的審計調查實證研究[J].審計與理財,2014(10):30-32.
[3]羅婷婷.重慶市機構養老服務建設中的政府職能分析[J].消費導刊,2015(9):29-30.
[4]唐振興.對發展中國養老服務業的思考[J].老齡科學研究,2014(4):2-13.
(責任編輯:郭麗春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