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玉潔
摘要: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應用中醫“治未病”理論調理老年人群特殊體質,防治老年病,對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緩解老齡化社會壓力有著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老齡化;治未病理論;應用;指導意義
中醫“治未病”理論是國醫國粹的重要學術思想之一。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加速來臨之時,探討“治未病”理論的應用,對延緩衰老、防治老年病,緩解老齡化社會壓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緊迫
人口老齡化[1]是指當一個國家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超過10%,或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超過7%,即標志著這個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2009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2.5%,說明我國已經步入老齡社會。根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2],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7.17%;到2050年,老齡化進程進一步加速,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同時,伴隨經濟社會發展和獨生子女一代造成的社會壓力、經濟壓力等因素影響,對老年人特別是失能老年人照護問題日益凸顯。
2 中醫“治未病”理論的內涵
“治未病”理論首見于《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明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矣”。此后歷經數代名醫的傳承與發展,經過不斷地實踐檢驗,中醫“治未病”思想發展成為以疾病未生、疾病未成、疾病未傳、疾病未復為研究對象,涵蓋未病養生、未雨綢繆;欲病施治、防微杜漸;已病早治、防止傳變;瘥后調攝,防其復發四個層面的中醫藥學的核心理論之一。
3 “治未病”理論在老年病防治中的應用
年齡是影響體質的重要因素之一。《靈樞·天年》明確闡述了人體的衰老過程“……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可見,隨著年齡增長,機體表現出臟腑虛損、氣血不足、陰陽失調等多種特征,從而形成老年人特殊的體質類型。針對老年人群特殊體質進行調理是中醫“治未病”理論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也是防治老年病的關鍵。
3.1老年人群體質特點
3.1.1臟腑虛損 虛損是老年人群共性的特征體質之一,表現為臟腑經絡功能減退,氣血津液虧虛不足,其中尤以腎虛為主要影響因素。一方面,腎藏精,為先天之本。腎藏之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腎精虧虛,機體功能逐步減退,衰老必然發生。另一方面,腎為元氣之根。元氣具有激發、推動臟腑組織器官功能活動的作用,是維系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若腎氣不足,元氣虛衰,生命活動失常,人體必然衰老,正如《醫學正傳·醫學或問》所述“腎元盛則壽延,腎元衰則壽夭”。
3.1.2痰瘀邪實 痰濁、瘀血是老年人群體質另一主要特征。痰是臟腑功能失調,體內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年老腎虛,腎不主水,津液運化不利,濕聚成痰。瘀是指血液運行不暢,停滯于經脈臟腑的病理狀態。王清任《醫林改錯》:“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為瘀。”自古又有“痰挾瘀血,遂成窠囊”,“瘀血既久,化為痰水”之說[3],可見痰濁 、瘀血相兼為患,又與腎虛互為因果,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3.2應用“治未病”理論調理老年人群體質 歷代都有依據“治未病”理論調理老年人體質的記載,如《備急千金要方》的天門冬方、枸杞根方;《壽親養老新書》的二黃方等都是延年益壽的秘方良藥。此外,也可以根據老年人群體質特點,應用養性保生之道來“未雨綢繆”,達到預防老年疾病的目的。
3.2.1合理膳食,補益精元 中醫認為藥食同源,古有“藥補不如食補”之說,合理膳食不僅補充人體必須的營養物質,還能夠補腎填精,延緩衰老。
3.2.1.1選擇食物時,要做到五味調和。《黃帝內經》指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故老年人在飲食方面要咸淡適中,五味調和,謹記《素問·五臟生成篇》所述“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胼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做到“食無定味,適者為珍”。
3.2.1.2搭配營養膳食,要顧及“五色補臟”之說。《素問·五臟生成篇》“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其中,黑色食物與腎經相關,老年人適當食用黑色食物,具有補益腎精,養血充髓之效。
3.2.1.3年老之人,臟腑功能減退,飲食上提倡:清淡、溫熱、熟軟,要遵循《素問·臟氣法時論》提供的膳食食譜“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氣”。
3.2.2適度運動,化瘀通絡 老年人臟腑功能衰退,血行瘀滯,脈絡不通,通過適度、適宜的運動可以調整和增強機體功能,恰如《呂氏春秋》所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闡明了動則身健,不動則身衰的道理。
3.2.2.1運動適度 《千金要方》指出“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堪耳。”強調運動健體一定要掌握運動量,循序漸進。切勿操之過急,過度疲累,否則就如《素問·宣明五氣》所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量變引起質變,對機體造成傷害。
3.2.2.2方法適宜 祖國醫學中顧護正氣,調達氣機,暢通血脈的運動養生方法種類繁多,比如導引就是由意念引導動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運氣的一種健身方法;再比如五禽戲是三國時期由華佗所創編,分為虎戲、鹿戲、熊戲、猿戲和鳥戲,應用此法不僅能夠提高心肺功能,還能調節血脂,減少心血管疾病的誘發因素[4],達到強生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3.2.3情志條達,祛痰降濁 情志是指怒、喜、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素問·舉痛論》點明“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可見情志變化影響機體氣機升降出入。特別是老年人群,在衰老過程中,精氣漸衰,加之情志影響,氣機不利,津液運行不暢,痰濁內生,誘發疾病。相反若精神愉悅,心情舒暢,氣血調達則有利于健康長壽。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提:“恬談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可見,通過調養精神情志,提高自我控制力,可以增強正氣抗邪能力。老年人要真正做到“少思、少念、少笑、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樂、少愁、少好、少惡、少事、少機”,方可“保和全真”,預防疾病。
4 結語
人口老齡化的出現,使老年病發病率不斷提高,失能老年人口迅速增長,失能風險日趨增加。“治未病”理論是中醫學先進和超前的學術思想,在理論認知和實踐經驗中巨大優勢,使其成為老年人養生保健的主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治未病”理論應用的逐漸深入,中醫“治未病”理論在延緩衰老、防治老年病方面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鄧沂,馬波,汪榮斌.老齡化背景下安徽省中醫養老產業發展對策的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5,12(29):8-11.
[2]代民濤.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醫食材養生研究[D].浙江:浙江中醫藥大學,2015:3.
[3]劉祥斌.論老年多痰多瘀[J].光明中醫,2010,25(4):556.
[4]汝雷,張斌.健身氣功五禽戲對老年人血脂及生理機能影響的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7(2):75.
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