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興
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運作以來,為提高農民收人發揮了積極作用。實踐中較為理性的運作雖然規避了發展中的風險,但也反映出問題:合作社企業化運作、合作社與農民聯系不夠緊密、依賴政府補貼等。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現狀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運作中要遵循固有原則:成員以農民為主體;以服務成員為宗旨,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人社自愿,退社自由;成員地位平等,實行民主管理;盈余主要按照成員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交易量(額)比例返還。當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確實出現了很多與這些原則相背離的情況,與《合作社法》要求不符。根據有關部門的調研結果、統計數據,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3個現象。
第一個現象:合作社企業化(公司化)運作。這樣的合作社多是由某一個大戶(出資額占絕對比例)或者是幾個核心成員牽頭組織,其他的就是一般會員。這些一般會員不參與合作社的管理,對重大事項并沒有投票權(實際上重大事項的決定沒有經過開會的程序),只是按照與合作社簽訂的合同提供產品,大戶或者是核心成員以合作社的名義提供農資、技術咨詢等服務,并完成后面的營銷等工作。當然,這樣的合作社也可以有年底分紅,但更多的是為了加強與這些會員的聯系,為了下一步的合作。但更多的利潤必然會由大戶(絕對出資額)的人或者核心成員獲得。如果合作社按照這樣的方式運作,那就很難有民主參與和民主管理,合作社的重要決定就由出資額占絕對比例的人來做出,就像公司的決策是由老板或者經理做出的,一般員工只是掙工資,并沒有決策權。同樣,在這樣的情況下,合作社也難以按照《合作社法》要求的那樣來分配盈余。
第二個現象:合作社與農民聯系不夠緊密。合作社主要由大戶或者少數幾個人來牽頭,合作社分為核心成員和一般會員,基地也會分為核心基地和一般基地。如果生意做得好,就有可能輻射到一般會員;如果生意不好,那就只管核心成員和核心基地了,一般會員生產的農產品那就仍然實行自產自銷。有個別極端的情況是:空殼社。這樣的合作社實際上就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沒有選舉,也沒有民主決策。但成立這樣的合作社,也有便利,體現在規模、信譽、業務拓展等方面。比如,生意來了,如果是對方需要的量比較大,一家或者核心的幾家提供不了,那就去找會員,也不收取差價,就是自己賣多少,一般會員的價格也是多少,因為合作社基本沒有運營成本,非常簡單,每一筆基本可以做到當場清賬。
第三個現象:合作社依賴政府補貼。當前,有些合作社難以通過自身力量拓展市場,形成有效的贏利模式,要維持運轉,就要靠政府的補貼。有些合作社社員很多,名義上的產量也很大,但實際上,通過合作社銷售的產品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絕大多數產品是由農戶自行銷售。有些合作社開展了質量監督等工作,但實際上也是對少部分的銷售產品進行監督檢查,因為合作社本身的利潤來源不穩定,如果沒有政府等相關部門的補貼支持,類似工作難以持續開展。
我們需要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加以引導和支持,使合作社的發展更加規范,更加符合農民的利益。
二、結論和建議
當前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并不表示合作社的發展方向不正確,而是表示要不斷加大對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增強其市場競爭力。
1.提高現金補貼,數額要能夠抵消合作社日常運行成本中高于一般中小企業的部分。
2.對合作社實行更大力度的稅收優惠,落實金融、土地等政策措施。
3.對合作社的市場實行保護,限制部分商業資本進人相關領域,讓合作社享有部分市場的壟斷權力,比如限制部分商業資本進人農產品初加工、農產品運輸等行業,把這些行業留給合作社來完成,促進合作社延伸產業鏈,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環節發展。
4.加強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相關知識、法律的宣傳,讓更多的農戶了解合作社法和自身的權利,增強規范合作社運行的內部力量。收益增加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通過宣傳,讓農戶深刻理解合作社“民辦、民管、民受益”的性質,通過政府的合理引導將農戶推到合作社主導者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