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興會
【摘要】隨著新課標的改革,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這門課程也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加以進一步的創新發展,這樣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培養出具有正確價值觀的人才。這是發展學生素養的首要前提,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從多個角度加以創新,例如組織形式、教學內容以及實施步驟等多個方面都需要加以注意,本文主要對當前的改革內容進行了相應的討論,并且提出一定的見解,希望對今后的教學起到指導性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品德 社會教學 改革 見解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066-01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教學的需要,教師急需要在改變教學方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傳統的課堂中,教師是主角,學生缺少自主發展的機會,這樣一來,學生并不能完全展現他們的才能,所以需要對這一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尤其是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過程中,這一科目原本的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個人品質以及參與到社會實踐中的能力,如果不讓學生自己主動參與其中,那么最終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新課標的改革正是本著這一目的進行的,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教學的目的,才能培養出新時期的優秀人才。
1.要在教學模式上實現創新發展
在新課標的背景下,首先就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可以肯定的是,思想品德教學在整體上獲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是在局部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小學品德教師并不是專職的,大多是兼職進行教育的,所以在時間以及精力上沒有保障,進而品德教學的實效性就存在一定的缺失。在《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中,需要為學生帶來一種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帶來一種嶄新的教學方式,這是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區分的主要依據。但是這需要一段適應的過程,因為很多教師已經形成了固有的思維模式,所以他們在課堂上仍然存在生搬硬套的現象。新課標中提倡學生積極的參與活動,尤其是要加強相互之間的溝通,如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等,但是要掌握一個度的原則。
2.實現師生民主需要循序漸進
雖然教學改革強調了課堂教學應該轉變教師與學生的地位,朝著的平等的方向發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這一過程是需要循序漸進的,不能一蹴而就,這樣很容易朝著極端的方向發展。因此筆者針對實際的經驗提出了幾點需要注意的問題。
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需要進一步強化,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課堂講解與活動是需要同時進行的。有些學生在上課時違反紀律,教師也不過多的干預,所以學生的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得到養成,課堂上的紀律也就因此得不到保證。
另外,很多教師依然不能轉變其角色,對于師生之間的溝通問題并不能實現“雙向交流”的效果。在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時,言語相對匱乏,除了是不是、好不好等與學生日常交流的必要語言模式外,基本上沒有其他的溝通方式了。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表面上覺得師生之間經常進行了交流,但是實際上并沒有意義可言。
在新課標中,同時也強調要重視“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是要重視學生的地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忽略教師,因為只有得到相互的尊重,才能實現一種民主的師生關系,保證良好的課堂效果。學生要學會尊重他人,教師應該進行重點的培養,這樣才能形成正確的學習精神,將傳統的教學觀念加以轉變,也能避免教師在課堂上不敢講話的問題。
除此之外,師生之間要想形成一種民主的關系,就應該注重進行合作式學習。但是在當前的教學改革中,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全面,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不能簡單形式化。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為了體現新課程標準精神,把合作學習變成了一種機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適,每節課都采用分組討論方式,打上“合作學習”的旗號,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3.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必然是要改革的,但是在改革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需要得到應有的重視,對于過去經驗中經常出現的一些錯誤應該得到及時的改正,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改革的效果,作為一名思想品德課的教師,要想上好每一節課程,就必須要擁有一顆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心,這樣才能將學生培養成為新時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讓他們擁有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參考文獻:
[1]朱立新.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法探究[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十卷[C].2015
[2]金正哲.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A].“決策論壇——區域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16
[3]蔣緹.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探析[A].2015年10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