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紅巖
【摘要】批評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教師要掌握批評的技巧,選擇恰當的時機、適宜的地點、正確的方式、激勵的言語、因人而異地進行批評,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否則適得其反。
【關鍵詞】學生 批評 藝術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204-02
在現代教育中,出現了這樣的一種現狀,就是社會及家長都希望老師對學生多鼓勵,以增加其自信心;少批評甚至是不批評以減少其自卑感,即使批評也要用一些婉轉的隱晦的詞語來表達。對學生的鼓勵實際上是一種贊賞教育,但是長期以來由于某些原因,我們過分的去追逐這種贊賞教育,并沒有意識到如果這種贊賞教育缺少它的另一面——批評教育,那么它就是“隔靴搔癢”,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實際上,完整的教育應該是既有贊賞也有批評,是兩者的平衡,我們不能走向兩個極端和誤區。在追求贊賞教育的同時,我們也要適當的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在教育孩子時,批評比表揚還要高深,因為批評一定要講究方法,這是一門藝術,你用得好,它比表揚的效果還有用。”那么,在教育過程教師應該如何對學生進行批評呢?
1.選擇恰當的時機
對學生進行批評,時機是非常重要的。時機不同,效果就會不同。有些事情,批評的時機易于事情結束之后或者正在進行中,比如,有的學生損害公共財物或者亂扔果皮紙屑,類似這樣的事情,教師一旦發現就應該立即制止,進行批評;有些事情,批評的時機易于事情弄清楚之后,比如,兩個學生打架,這時,教師就不能盲目的去指責某一方,而是先把他們勸開,各自冷靜之后,再分別找他們談話,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有針對性的去化解矛盾。教師要善于把握恰當的時機,才能較好的達到教育的目的。
2.選擇適宜的地點
我們都知道,表揚可以大張旗鼓,但是批評決不能在公開場合,即使是不點名的批評也是不妥當的。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尊心,都不愿意老師在公開場合批評自己,這會讓他覺得自己很沒面子,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來,甚至會產生抵觸心理,所以老師如果在教室、操場、食堂等集體活動的場所對學生進行公開批評,往往起不到教育效果,而且還會讓學生很反感,加重學生的錯誤行為。同時,批評也不能在家長面前進行,這樣不僅會讓學生會感到非常羞愧,也會讓家長感到難堪。對于學生的批評最好是單獨進行,切記隨意公開批評。
3.選擇正確的方式
教師在批評過程中雖然出于好心,但是往往方式不當,效果適得其反。有的教師發泄式的批評,面對犯錯誤的學生大聲埋怨指責,甚至動用暴力和刻薄的語言羞辱學生;有的教師批評不公正,雖然犯的是同一錯誤,但是對不同的學生處理的結果卻不一樣,不能一視同仁;有的教師批評太籠統,指責不明確,不是針對某件事或某個人,而是泛泛化,這樣會使學生茫然失措,不知所云;有的教師經常批評學生,尤其班主任,為了達到學生成績提高的目的,動輒滔滔不絕說學生這不對、那不對,使學生厭煩至極;有的教師批評不分場合,隨意性很大,無論是公開的場合還是不公開的場合,只要看到學生犯錯就無所顧忌的大肆批評,不留情面。教師的這種些消極的批評方式使批評失去了應用的功能,有害無益,不僅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還無益于問題的解決。
4.選擇激勵的言語
教師批評學生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以完善其人格,是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和理解,而不是去傷害。但是人們都有這樣一種心理,認為批評都是貶義,所以一聽到別人的批評心里就很不舒服、很不情愿、甚至會怨恨批評者。所以教師在批評時一定要注意運用語言藝術,盡量避免讓學生心理產生不舒服的感覺,不要用一些否定言語,如“不應該”“不能”“不好”等等,也不要用一些絕對化的言語,如“總是”“從來”“根本”等等,要多用些激勵性的、具有進步導向的語言,如“如果……較好”“你很聰明,如果……就更好了”等等,讓學生意識到這是老師的關愛和期望,從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評并積極改正。
另外,批評也要因人而異。每個學生的性格是不一樣的,教師要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批評。比如對待易于沖動的學生,教師應該待其平靜后,再進行開導;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一定要先了解其心理特點,走進他的心理,然后再有針對性的進行疏導。
總之,批評是一門藝術,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內容。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掌握和提升批評藝術,讓學生在如沐春風中接受批評、不斷成長。
參考文獻:
[1]曹愛香.淺談教師對學生批評的藝術[J].快樂閱讀.2016(08):108
[2]朱慧.小學管理中“批評教育”的策略研究 [D].蘇州大學.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