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芳
【摘要】美國斯坦福大學的Lee Shulman教授1986年提出了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PCK)這一概念,認為它是學科知識與一般教學法知識的融合。國外PCK的研究集中在PCK的概化和發展研究以及以PCK為理論依據和視角研究教師教學實踐兩個方面。國內對PCK的研究集中在概化測量以及PCK發展兩個方面。
【關鍵詞】學科教學知識 PCK 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229-02
1.PCK的提出
1986,針對美國許多州的師資檢證過程中往往僅分學科知識(SMK)與教學知識(PK)兩部分考慮,Shulman指出沒有人問過學科知識是怎樣從教師知識轉化為教學內容的,并把各種只研究普遍教學法而不結合具體學科內容的范式稱為“缺失的范式”。Shulman指出“學科教學知識”是學科教師與學科專家、專家教師與新手教師根本區別之所在。他強調成功的教學不僅需要教師掌握學科理論知識,而且需要嫻熟的、能夠根據學生需要將學科理論知識加工、轉化為學生能夠理解的學科教學知識(PCK)。
Shulman是第一個提出學科教學知識這一概念的人,但學科知識與學科教學知識的劃分最早可以回溯到杜威。杜威指出一個科學家的學科知識不同于教師對同一學科的理解,教師必須學會將學科內容“心理學化”,并決定該以哪種媒介給與學生恰當的指導。
2.國外研究成果
盡管shulman所提出的PCK的概念不是革命性的,但是它對教師知識的研究產生了很大影響,之后出現了大量以這一概念為基礎的研究,促進了美國乃至全世界教師教育課程中學科課程與教育課程的融合。根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內容的側重點不同,目前有關學科教學知識的研究大致有兩種不同的研究方向。
第一種集中于對PCK的概化和發展研究,主要討論了:①PCK的概念、特征、結構、PCK組成成分及其與PCK的關系;②PCK發展及其方法、途徑、來源、影響因素等[1][2]。對以上兩類問題的研究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對PCK的評估與測量,實際上研究者們也發展了多種不同評估PCK的方法和技術。
對于PCK的概念研究有兩種方式。一是對Shulman定義的修改和補充二是通過研究PCK的知識成分,并將PCK視為這些成分的“混合物”。以上兩種研究方向的共識是PCK概念的核心是學科知識的轉化與表征,這一過程被不同的學者稱為“翻譯”、“轉化”、“表征”、“專業化” 、“心理化”等。
PCK的發展研究,主要是探究了教師發展過程中哪些知識和經驗影響了PCK的發展,例如Lortie (1975)和Grossman (1990)等。這些研究最主要的發現是:教師在小學和初中時的學生經歷對他們的教學觀念影響很深。
第二種,以PCK為理論依據和視角研究教師教學實踐,這一方面是上面研究者著力最多、成就最大的地方。研究者們結合不同的學科研究了PCK對教師信念、課堂實踐和對學生學習的影響。這些研究集中于各類學校科目:數學、科學、英語和歷史。
3.國內研究成果
國內學者對PCK的概念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是理解為獨立的教師知識成分如學科教學知識,并與我國學科教學傳統結合起來研究;二是突出從教學法上理解學科知識如教學內容知識,強調作為學科知識的一種特殊形式,翻譯成教學內容知識。這與國外學者對PCK是否是一種獨立知識成分的爭議有關。總的說來,目前國內關于PCK的研究很少,也有兩種不同研究方向。
第一種,PCK的概化與測量研究。對于PCK概念的研究在我國主要是對PCK概念的介紹與引進,尚未發現對PCK概念進行實證研究的報告,多為一些學術期刊論文。同時伴有思辨式的理論演義,是在shulman關于PCK的理論下對PCK的概念、特征、發展進行討論。而國內對于PCK的測量研究,僅在碩博論文等PCK實證研究報告中因研究需要而涉及,除李瓊筆者尚未發現有明確提出開發PCK測量工具的研究。
第二種,PCK發展的研究。國內有關PCK發展及相關問題的實證研究最多,主要以碩、博士畢業論文為主,傾向于研究教師PCK發展的方法、發展來源和個案的行動研究。這些實證研究絕大多數集中于對數學教師的研究 ,其他學科較少見(僅語文、英語、化學、物理、生物、體育、政治)且主要集中于對初高中教師的PCK研究。
參考文獻:
[1]徐碧美(2003).追求卓越教師專業發展案例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袁維新(2005).學科教學知識:一個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視角.外國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