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榮
【摘要】作為我歷史老師上好課必須具備一下幾個方面:前提是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核心是不斷提高教學能力;練就扎實的語言功底是必備條件。本文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歷史教師 教學能力 語言功底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6-0045-01
就我個人的理解我們教師的價值就體現在上課上,課上的好了就會得到學生的認可,我們教師的價值和教育功能才能體現出來。作為我們歷史老師來說上好課必須具備這樣幾個方面:前提是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核心是不斷提高教學能力;練就扎實的語言功底是必備條件。
一、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是前提。
學習不是學生的專項,我們老師更應該學習,不僅要學習基礎知識,還要學習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歷史本身是很有趣的,也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還有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可以說是無所不有。但歷史和歷史課卻是兩碼事。歷史教育滲透了國家意志,政治色彩濃厚。歷史教科書語言呆板,過于成人化,缺少故事性。這就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學生們喜歡歷史,但不喜歡上歷史課。要解決上述困惑,關鍵在于教師的授課,要提升課堂的高度。作為歷史老師的我們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要博覽群書,只有這樣我們的課才能上的全面透徹,才能體現歷史課包羅萬象的特色,才能使我們的學生增加學習興趣和愛好;要掌握史學研究動態和教改信息,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富有創造性,學生也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我們歷史教師的一席之地。
二、不斷提高教學能力是核心。
而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主要表現為:嚴密的教學設計能力、靈活的組織教學能力、熟練的駕馭課堂能力。要達到以上能力要求,首先我們要在備課上下功夫。而要備好一節課,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1.備教材
首先我們要全面掌握課本知識對課本上的歷史知識既要有宏觀上的準確把握, 又要有微觀上的透徹理解。對課本了然于心之后要做的是設計教學目標和突出重難點。只有對課本了然于心設計的教學目標才能具體而明確。才能對重點難點知識,準確的把握。
2.備教法
只有我們全面熟練的掌握了課本知識,才能對教材進行整合、取舍,才能知道哪些知識需要詳講,哪些知識略講,哪些知識需要補充,哪里適合質疑,哪里該啟發,哪里得總結,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數,而且必須有一個通盤的計劃和安排。
3.備學法
備課中必須要以學生活動為主線,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能力水平的問題,讓他們或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來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智力和能力的同步發展。總之,嚴密的課堂教學設計,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
教師組織教學和駕馭課堂的能力,主要表現教與學二者的協調統一上。學生有疑問需要老師去解釋,碰到困難需要老師去解決。學生活動偏離了教學目標,需要老師去引上正軌。然而有很多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往往是教師始料不及的,這就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歷史教師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教育能力。所以我們只能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教學實踐,不斷總結,不斷修正,才能使課堂教學組織得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三、練就扎實的語言功底是必備條件。
歷史老師要講是歷史,是要通過講,把一幅幅歷史畫面展示給學生。這就要求我們有較強的語言功力。教師引人入勝的講述,能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受。所以我們語言一定要生動,陳詞必須要精煉,才能使學生深深感受到中國語言文字所特有的韻味和美感,才能對我們所講的歷史知識感興趣。只有在“講”字上下功夫,我們才能給學生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我特別欣賞這句話:不付出就想收獲,那是背天道的癡心妄想。付出就能收獲,那是天對我的格外垂恩。通過這么多年的教學,作為歷史教師給我最大的體會是一個字“勤”,勤觀察、勤積累、勤思考、勤動筆、手、腦、嘴并用。學生要記只有我們更要記,學生要背我們更要背,學生要思考我們更要思考。只有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積累、反思、總結,才能在體會中不斷地領悟、提高。還應當保持一種始終如一的自我反思和深切的憂患意識。我相信,只要長期不懈的這樣做,我們就一定會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安秀麗.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學歷史教師[J].中學教學參考,2015(22).
[2]王艷芬.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J].祖國:教育版, 2014(4).
[3]王丙毅.改變教學思路做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3(8).
[4]劉克明.新課改背景下歷史教學素養的提高——以2011年江蘇省初中歷史教學基本功大賽為例[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2(4).
[5]馬寧.主題概念下的高考歷史命題走向及其教學策略——以2011年高考江蘇歷史卷主觀題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