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元焦
摘 要:仔豬腹瀉問題如不能有效解決,將導致養殖戶受到極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制約養豬業的發展。本文結合實踐經驗,從仔豬腹瀉病因及癥狀入手,針對性地提出相關防治措施,為有效防止仔豬腹瀉的問題提供依據,以供參考。
關鍵詞:仔豬;腹瀉;病因;防治
在養豬業生產中,仔豬腹瀉的發生率很高,由于引起本病的發生病因復雜,常表現為仔豬體質下降、免疫功能減退、對疫病的抵抗力減弱、極易交叉混合感染,從而引起仔豬大量死亡,給養豬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現通過采取綜合防治的措施,為養殖戶應對仔豬腹瀉問題提供技術幫助,以保證養豬業工作的正常運行。
一、引發仔豬腹瀉的原因
1.生理性原因。仔豬在消化.免疫機能和體溫調節等生理方面具有與其他階段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仔豬營養需要和飼養條件的獨特性和重要性,同時,這些特點也是引起仔豬早期斷乳腹瀉的根本原因。
(1)胃酸分泌不足及消化功能不健全。
①胃腸酸性低。出生仔豬胃酸分泌量低,且缺乏游離鹽酸,一般從20天開始才有少量游離鹽酸出現,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仔豬至少在2~3月齡時鹽酸分泌才接近成年豬水平。仔豬斷乳后中斷了乳酸來源,而此時仔豬本身胃組織還處在發育階段,使飼料中的各種營養成分的消化率降低,仔豬生長和飼料利用率下降。同時,胃酸分泌不足還會導致腸內滲透性紊亂而發生腹瀉。
②消化道和消化腺發育不完善。生仔豬的消化器官雖然已經形成,但其重量和容積都比較小。3~4周齡的仔豬胃黏膜的體積重量和胰腺體積重量均未達到發育成熟期,尤其是在斷乳后,仔豬胃排空速度快,缺乏反射性胃液分泌,因此食糜中的營養物質不能很好地得到消化.吸收,而以腹瀉的形式排出。
③酶系統發育不完善。仔豬出生時胃內僅有凝乳酶,乳糖酶活性很高,分泌量在2~3周齡達到高峰,以后漸降,4~5周齡降到低限,初生仔豬初生時碳水化合物分解酶的活性很低。
(2)缺乏先天免疫力。仔豬出生時沒有先天免疫力,自身也不能產生抗體。只有吃到初乳以后,靠初乳把母體的抗體傳遞給仔豬,以后過渡到自體產生抗體而獲得免疫力。母豬初乳中含有7°的乳蛋白,占干物質的34°。且主要是免疫球蛋白,仔豬只有生后從初乳中獲得免疫抗體,10日齡自身才開始產生抗體,且數量很少,對病原微生物沒有較大作用。在第3~4周是仔豬抗病能力最弱的時期,斷乳應激可降低循環抗體水平,導致腹瀉等疾病發生。
2.病原原因。母原抗體在仔豬出生后第3周已降到最低,從而降低了仔豬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同時仔豬身身的免疫系統要在第4~5周才能健全并發揮作用,而出生3~4周后正值仔豬斷乳初期,由于循環抗體水平下降,細胞免疫受抑制,一些病原微生物乘虛而入,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常見有致病性大腸桿菌及沙門氏菌感染引起的腹瀉。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主要有輪狀病毒感染、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
3.飼料性原因
(1)飼料中植物蛋白水平過高。日糧豆粕中的大豆球蛋白是引起腹瀉的抗原物質,大豆球蛋白刺激仔豬的免疫反應時會造成腸道細胞損傷及有關消化酶水平下降,腸絨毛萎縮、吸收不良和腹瀉。
(2)飼料中脂肪含量過高。脂肪的消化水解速度緩慢,加之在仔豬時期,胰脂肪水解酶的分泌遠遠不足,對脂肪水解的能力很低。當飼料中脂肪含量過高,特別是動物性脂肪含量過高,很容易引起斷乳仔豬腹瀉的發生。
(3)飼料中缺乏某些維生素或礦物質缺乏。仔豬生長過程中對維生素、礦物質需要量雖然不多,但是必不可少,煙酸和維生素B12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代謝過程中重要的輔酶,缺乏會導致消化不良而腹瀉;維生素E和C的缺乏,可引起仔豬肝臟壞死等等。
4.應激原因
(1) 斷乳仔豬的心理應激。仔豬的心理成熟年齡較晚,因此仔豬具有強烈的戀母性。斷乳時將仔豬與母豬分開,仔豬失去了母豬的扶養和保護,由依附母豬生活變成了仔豬獨自生活,必然對仔豬產生強烈的影響。因為仔豬原來已經形成的定時吃乳的條件反射突然停止了,這種戀母性反應是影響仔豬消化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原因。
(2)調換圈舍以及混群應激。仔豬斷乳后調由原來的欄舍轉入保育間,與其他仔豬混群生活,生活方式的突然改變,導致仔豬產生應激反應,也可引發仔豬腹瀉。
5.環境原因。仔豬從分娩舍轉到保育舍,環境溫度發生了較大的改變。當舍內溫度晝夜溫差超過10℃時,可導致腹瀉率上升25℃~30℃。濕度過大也可使腹瀉發生率升高。據試驗證明,舍內溫度在26℃~28℃,相對濕度65℃~75℃。是最適宜于仔豬生長發育的壞境,可有效降低腹瀉發病率。另外,衛生條件狀況也是影響斷乳仔豬腹瀉的重要因素。
6.豬品種本身的原因。有的品種豬本身對某種腹瀉性疾病具有易感性和免疫缺陷,使仔豬對這類疾病沒有足夠的抵抗力,易發生腹瀉。
二、仔豬早期斷乳腹瀉的癥狀
斷乳仔豬腹瀉主要發生在斷乳后1~2周,第七天達到高峰。急性感染癥狀表現為營養狀況良好的豬突然死亡,死前沒有任何癥狀或有短暫病史。病死豬尸體發紺,小腸臌氣、水腫和充血。慢性病癥狀表現為食欲減退、飲欲增強、精神差、被毛粗亂、糞便呈粥樣或呈水樣,顏色呈黃綠色或淡灰色,內夾雜有未消化的食物,直腸檢查體溫正常,耳部發紺,腹瀉時尾部肌肉震顫;后期患豬脫水、精神萎頓,食欲減少或廢絕,如治療不及時,仔豬就會因脫水而很快死亡。死后剖檢見全身脫水,小腸脹滿。
三、仔豬腹瀉的防治措施
1.預防措施
(1)加強飼養營養。飼養密度不宜過大,不能過于擁擠,料槽要保持衛生。防止發出突然的響聲或噪音過大。飼養人員要固定,盡量避免外來人員進入舍內,且進出欄舍要消毒。
(2)早期補料。一般在仔豬7日齡開始用乳豬料誘食,使仔豬在斷乳前胃腸消化系統能適應植物性飼料,渭腸道消化機能得到加強,從而減少營養性應激對仔豬的影響。
(3)逐步斷乳。即在斷乳前1~5天,逐步減少哺乳次數,逐日增加補料次數。
(4)維持相對穩定的原環境。采取移母留仔的方法,即斷乳后,仔豬在原舍飼養到60天,這期間維持“三不變、三過渡”,即維持原飼養管理程序、原飼料、原環境不變;維持飼料、飼喂制度、操作制度逐漸過渡。
(5)控制仔豬采食量及保持食槽清潔。斷乳后5天內要控制仔豬采食量,以喂7~8成飽為宜,食槽要保持清潔,不留飼料,以防斷乳仔豬吃食變質飼料引起腹瀉。
(6)供給充足清潔的飲水。經常清洗水槽,并經常更換清潔的飲水,斷乳后7天內在飲水中適當加入抗生素和水溶性電解質.葡萄糖等,可以調節仔豬的胃功能,增加抵抗力。
(7)給斷乳仔豬提供適宜的環境。冬季應使用保溫箱或給仔豬舍加熱,夏季要用水簾或風扇等降溫,濕度保持在60℃,保持舍內空氣新鮮,防止賊風侵襲。
(8)飼喂適宜的飼料。要求飼喂全價料仔豬料,粗蛋白含量在18左右,斷乳前后3~5天,飼料中加入麥芽、山楂、神曲或黃芪多糖等。
(9)選用優良品種,增強仔豬對腹瀉病的抵抗力。
(10)免疫接種。根據本場疾病發生情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驅蟲程序以及藥物預防等嚴格的制度。母豬配種前40天、31天、24天、16天分別注射細小病毒、偽狂犬病疫苗各2次;母豬臨產前40天、20天各注射一次大腸桿菌多價苗。通過母乳中產生的抗體來影響仔豬,使仔豬獲得良好的被動免疫。
(11) 消毒滅害。定期消毒,每周帶豬消毒一次。門口消毒池中始終有生石灰或消毒液。同時要做好圈舍環境衛生工作,經常開展滅鼠、滅蚊、滅蠅工作。
(12) 預防腹瀉。實踐證明,新生仔豬口服鏈霉素或慶大霉素2次,可預防細菌性腹瀉。
2.治療原則及治療方法
(1)斷乳仔豬腹瀉的治療原則。抗菌消炎,強心補液,三整腸健胃,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
(2)斷乳仔豬腹瀉的治療方法。
①抗菌(毒)消炎。A.5~25kg仔豬,以恩若沙星注射液5ml溶解氨芐青霉素0.5g混合一次量肌肉注射,日2次,連用3天。
在100ml水中加20g “百利安”,充分搖勻,每頭仔豬灌服50ml,每天1~3次,連用1~3天。
群體投藥、白頭翁、白芨、穿心連、大青葉、茜草、炒山楂、秦皮、半邊蓮、黃芩各等份,粉碎拌入飼料中,以每頭仔豬6g~10g計算用藥量,早晚各投藥一次。也可以重癥腸炎靈重癥腸炎靈拌料或灌服。
慶大霉素4萬單位,復合維生素B2ml混合肌肉注射,1天2次。
同窩中有1頭豬發病必須全群、全窩給藥防治,治療時最好能聯合用藥,這樣既能提高療效,又能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
②補液。對于腹瀉時間較長或已出現脫水癥狀的仔豬,可用口服補液鹽讓豬自由飲水,可服補鹽液的配制、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氯化鉀1.5g、葡萄糖20g,加溫水1kg,混合即成;也可腹腔注射復方氯化鈉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200ml~300ml。或10°葡萄糖鹽水10ml、地塞米松2ml、10°維生素C2ml和適量抗生素,每天2次,連用3天。無飲欲的病豬可灌服,每頭用量為40ml~80ml,每日6-8次,夜間也灌服1~2次。對嚴重腹瀉的仔豬,以5°的葡萄糖、0.9°Nacl注射液靜脈推注或滴注。
3.理腸健胃。先用清瘟止痢的中草藥配合敏感抗生素清理腸道內的有害菌群及其毒素,再添加益生素等,以促進腸道微生態的平衡,建立良好的內環境。阿托品是M-膽堿受體阻斷藥,它能抑制胃腸道平滑肌的強烈痙攣,從而減少下痢次數,延長常規抗菌藥物在體內的停留時間而提高其治療作用。
4.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黃芪多糖具有明顯的免疫調節作用,能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提高機體對抗原的免疫應答能力,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對于各種藥物及不同的應激模式下的免疫功能降低,均具有明顯的免疫增強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由于引起仔豬腹瀉的病因及癥狀都不相同,只有在生產中詳細掌握仔豬各種腹瀉病的病因、癥狀、流行特點,及時對癥下藥,并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才能取得好的防治效果,有效地解決仔豬腹瀉問題。
參考文獻:
[1]吳猛鋼.常見引起仔豬腹瀉的病原學特點[J];福建畜牧獸醫.2013(05).
[2]田沖、歐陽金旭、羅碧毅、熊濤、錢平.仔豬病毒性腹瀉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