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廉斌?李玉東
奶牛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奶牛一般怕熱不怕冷。奶牛對夏季的高溫、高濕和冬季的寒風比較敏感。奶牛適宜的環境溫度為5~21℃(犢牛為10~24℃),最適宜的環境溫度為10~15℃(犢牛為17℃),耐受范圍為-15~26℃。氣溫低于-15℃,尤其是高于26℃時,采食量和產奶量下降,與氣溫15℃比較,氣溫高于26℃,產奶量下降25%,氣溫高于35℃,產奶量下降50%。空氣相對濕度以50%~70%為宜,夏季相對濕度超過75%,產奶量明顯下降,冬季風力達到5級以上,產奶量明顯下降。隨著奶牛養殖業的蓬勃發展,各地都在規劃或計劃興建現代化、規模化的奶牛場,但一些奶牛場倉促上馬,沒有重視前期的規劃和設計工作,沒有做充分的論證,結果牛場建起來了,運行效果很不理想,沒有達到高產高效的目的。奶牛專家提出,現代化奶牛場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的項目,運行風險比較高,奶牛場的規劃設計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尤其重要,規劃設計奶牛場要“以牛為本”,設計出合適的畜牧場。
一、選址應考慮的因素
奶牛場的選址一定要慎重,它不但關系到奶牛場本身的經營和發展,還關系到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奶牛場的選址要綜合考慮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兩方面因素:⑴自然條件因素,包括地形地勢、水源水質、土壤、氣候因素等。⑵社會條件因素,包括水電供應、土地征用、與周邊環境的協調等。
二、選址原則
地形要整齊開闊,方形最為理想,盡量避免狹長和多邊形,也要遵守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則,不應占用基本農田,盡量利用荒地建場。地勢地勢要高燥、背風向陽、地下水位2m以下,具有緩坡(坡度1%~3%,最大為6%)的北高南低,總體平坦地方。牛場地勢過低,地下水位太高,極易造成環境潮濕,影響牛的健康,同時蚊蠅也多。而地勢過高,又容易招致寒風的侵襲,同樣有害于牛的健康,且增加交通運輸困難。切不可建在低洼或低風口處,以免汛期積水,造成排水困難及冬季防寒困難。
水源、水質水源要充足,保證生產、生活取用方便。水質要良好,不含毒物,確保人畜安全和健康,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無公害食品畜禽飲用水水質標準(NY5027-2001)》的規定,達到畜禽生產要求。土質沙壤土最理想,沙土較適宜,黏土最不適。沙壤土土質松軟,抗壓性和透水性強,吸濕性、導熱性小,毛細作用弱,雨水、尿液不易積聚,雨后沒有硬結、有利于牛舍及運動場的清潔與衛生干燥,有利于防止蹄病及其他疾病的發生。
周圍土地要具備就地無害化處理糞尿、污水的足夠場地和排污條件。周邊有效種植土地面積直接決定了糞污的最終消納能力。一個1000頭奶牛場每年產生的糞污相當于100t尿素,150t過磷酸鈣,110t硫酸鉀,每年需要200~333hm2土地消納。氣候要綜合考慮當地的氣象因素,如年平均氣溫、最高溫度、最低溫度、濕度、年降雨量、主風向、風力等,以選擇有利地勢。荷斯坦奶牛比較適宜的環境溫度為5~15℃,最佳生產溫度區為10~15℃。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溫度、濕度等氣候條件差異很大,各地在建筑牛舍時要因地制宜。例如,南方的特點主要是夏季高溫、高濕,因此,南方的牛舍首先應考慮防暑降溫和減少濕度,而在北方部分地區又要注意冬季的防寒保溫。
周圍飼料資源尤其是粗飼料資源要豐富,且盡量避免周圍有同等規模的飼養場,避免競爭飼料資源。牛場每天都有大量的牛奶、飼料、糞便進出。因此,牛場的位置應選擇在距離飼料生產基地和放牧地較近的地方。場區距鐵路、高速公路、交通干線不小于1000m;距一般道路不小于500m;距其他畜牧場、獸醫機構、畜禽屠宰廠不小于2000m;距居民區不小于3000m,并且應位于居民區及公共建筑群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處。
供電充足、可靠。現代化奶牛場機械擠奶、牛奶冷卻、飼料加工、飼喂以及清糞等都需要用到大量電力。養殖規模場地的面積應符合養殖的規模,根據我們規劃、建設牛場的經驗,選址時可按每頭成母牛70~80m2估算所需占地面積。禁止在國家和地方法律規定的水源保護區、旅游區、自然保護區、自然環境污染嚴重的區域內建設奶牛生產區。
三、場區的規劃
牛場場區規劃應本著因地制宜和科學飼養的要求,合理布局,統籌安排。一般牛場按功能分為四個區:即生產區、糞尿污水處理和病畜管理區、管理區、職工生活區。分區規劃首先從人畜保健的角度出發,使區間建立最佳生產聯糸和環境衛生防疫條件,考慮地勢和主風方向進行合理分區。
職工生活區職工生活區(包括居民點),應在全場上風和地勢較高的地段,依次為生產管理區、飼養生產區。這樣配置使牛場產生的不良氣味、噪音、糞便和污水,不致因風向與地表徑流而污染居民生活環境,以及人畜共患疾病的相互影響。管理區包括經營管理、產品加工銷售有關的建筑物。在規劃管理區時,應有效利用原有的道路和輸電線路,充分考慮飼料和生產資料的供應、產品的銷售等。在牛場,有加工項目時,應獨立組成加工生產區,不應設在飼料生產區內。汽車庫應設在管理區。除飼料以外,其他倉庫也應設在管理區。管理區與生產區應加以隔離,保證50m以上距離,外來人員只能在管理區活動,場外運輸輛牲嚴禁進入生產區。飼養生產區是牛場的核心,對生產區的布局應給予全面細致的考慮。牛場經營如果是單一或專業化生產,對飼料、牛舍以及附屬設施也就比較單一。在飼養過程,應根據牛的生理特點,對肉牛進行分舍飼養,并按群設運動場。與飼料運輸有關的建筑物,原則上應規劃在地勢較高處,并應保證防疫衛生安全。糞尿污水外理、病畜管理區設在生產區下風地勢低外,與生產區保持300m衛生間距。病牛區應便于隔離,單獨通道,便于消毒,便于污物外理,防止污水糞尿廢棄物蔓延污染環境。
四、牛舍設計與建設
修建牛舍的目的是為了給牛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保證牛的健康和生產的正常運行。用較少的飼料、資金、能源和勞力,獲得更多的畜產品和較高的經濟效益。為此設計牛舍應掌握以下原則:為奶牛創造適宜的環境一個適宜的環境可以充分發揮奶牛的生產潛力,提高飼料利用率。一般來說,奶牛的生產能力20%取決于品種,40%~50%取決于飼料,20%~30%取決于環境。不適宜的環境溫度可以使奶牛的生產力下降10%~30%。此外,即使喂給全價飼料,如果沒有適宜的環境,飼料也不能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畜產品,從而降低飼料利用率。由此可見,修建奶牛舍,必須使其符合奶牛對各種環境條件的要求,包括溫度、濕度、通風、光照,以及空氣中二氧化碳、氨、硫化氫的含量,為奶牛創造適宜的環境。要符合生產工藝要求奶牛場的生產工藝包括奶牛群的組成和周轉方式、運送草料、飼喂、飲水、清糞等,也包括測量、稱重、采精輸精、防治疾病、生產護理等技術措施。修建奶牛舍必須與本場生產工藝相結合,否則,必將給生產造成不便,甚至使生產無法進行。嚴格衛生防疫,防止疫病傳播流行性疫病會對奶牛場造成嚴重的威脅,造成慘重的經濟損失。通過修建規范化奶牛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