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各省市紛紛出臺建筑產業化扶持政策,重點支持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呼吁在一切有條件的地方全面推行裝配式建筑,摒棄傳統粗放落后的建筑生產方式,追求質量、高效、集約,發展綠色建筑。本文分析了裝配式建筑的優勢和特點,介紹了裝配式建筑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剖析了當前裝配式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裝配式建筑;工業化;建筑施工
近幾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建筑行業得到了空前發展,傳統人海戰術式的建筑生產組織方式,因為其對人工勞動嚴重依賴、簡單重復勞動多、科技含量低,使得建筑施工行業作業效率普遍低下、原材料消耗大、環境污染等問題愈發嚴重,這種現場施工、現場砌筑、人隨項目走的習慣性做法已經不符合當今世界節能減碳、綠色環保的發展要求。裝配式建筑卻不同,施工中用到的部件、構件如墻體、屋面、陽臺、樓梯等基本在工廠中完成,然后運到項目工地進行總裝,建筑工地上不必有太多的工人和設備,人力物力上可減少四處奔波。裝配式建筑是指工廠預制、現場裝配而成的建筑,簡單的說就是“拼積木”,是一種工業化的生產方式。與傳統建造方式相比,裝配式建筑建造速度快,受氣候條件制約小,節約勞動力并可提高建筑質量。其特點就是搭積木式造房子,流水線上生產房子。裝配式建筑講究的是工業標準化的建筑理念,最終將傳統建筑模式升華為制造業的管理模式。2013年以來,我國各省市紛紛出臺建筑產業化扶持政策,全方位重點支持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因此研究裝配式建筑在我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裝配式建筑的優勢
近年來,我國積極探索發展裝配式建筑,裝配式建筑代表新一輪建筑業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既是建造方式的重大變革,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舉措,有利于節約資源能源、提升勞動生產效率和質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進建筑業與信息化工業化深度融合、培育新產業新動能。具體而言,裝配式建筑具有以下優點:
1.減少建筑垃圾:取消外架,取消了室內、外墻抹灰工序,鋼筋由工廠統一配送,樓板底模取消,減少施工、裝修垃圾約80%。
2.降低霧霾:減少揚塵污染,降低能源消耗,還祖國藍天。
3.降低勞動強度:PC構件在工廠預制,構件運輸至施工現場后通過大型起重機械吊裝就位。操作工人只需進行扶板就位,臨時固定等工作。
4.提高質量:門窗洞預留尺寸在工廠已完成,尺寸偏差完全可控,室內門需預留的木磚、砼塊在工廠也完成,定位精確,表面平整。
5.防火效果好:保溫板夾在兩層混凝土板之間,且每塊墻板之間有有效的防火分隔,可以達到系統防火A級,避免大面積火災隱患。
6.外墻裝飾效果好:取消了內外粉刷,墻面均為混凝土墻面,避免開裂,空鼓、裂縫等墻體質量通病,同時平整度良好,可預先涂刷涂料或施工外飾面層或采用藝術混凝土作為飾面層,避免外飾面施工過程中的交叉污損風險。
二、裝配式建筑在我國的發展
裝配式建筑的核心就是綠色、節能、環保。其實,我國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并非最近幾年才啟動。早在1986年,我國就開始推行建筑節能,當時,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引進了生態建筑、綠色建筑、節能環保建筑、可持續建筑、低碳或零碳建筑等概念,極大地推進了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工作。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當時建設部《關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若干意見》,把深圳、沈陽、紹興等7個城市確定為國家裝配式建筑試點城市。2015年12月20日~21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這是繼1978年后首次召開最高規格的城市會議,高效綠色發展成為了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核心。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印發,提出要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國務院辦公廳不久前印發的《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提出,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為重點推進地區,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其他城市為積極推進地區,其余城市為鼓勵推進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和現代木結構建筑。“十二五”期間,全國有13個建筑(住宅)產業現代化綜合試點城市(包括兩個產業化園區),培育了57家裝配式建筑基地企業。試點城市和基地企業完成的裝配式建筑面積占全國總量的85%以上,為裝配式建筑的發展提供了政策和項目支持,培育了市場,促進了產業鏈的形成和集聚,發揮了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全國已有30多個省市出臺了針對裝配式建筑及建筑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和相關配套措施,不少地方更是對建筑產業化的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
三、當前裝配式建筑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發展裝配式建筑可以收獲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但當前裝配式建筑在我國的應用還不到5%。究其原因,“成本關”、“人才關”和“成熟技術標準體系關”,是我國大規模推進裝配式建筑還需跨越的三道關。
1.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不斷提高裝配式建筑技術。我國裝配式建筑市場規模不大、配套不完善、施工隊伍對技術掌握不夠成熟以及設計和生產等環節上的不協調是造成目前我國裝配式建筑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目前,裝配式建筑混凝土結構比“現澆”成本每平方米要高200元至500元。高成本是短期和市場發展初期的現象,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成本會持平甚至下降。因此,對裝配式建筑的性價比,要逐步建立信心,畢竟裝配式走的是工業化、信息化的道路,隨著技術的成熟、產業化的形成,特別是達到一定規模后,成本肯定會降下來。對一個企業來說,工程量達到一定規模,有規范科學有序的管理,有一支比較嫻熟的職工隊伍,再加上配套的機具和材料,就能克服生產過程調整增加的一些成本因素,因此它不會轉嫁到工程上。其實,現在有些國家的裝配式建筑成本,已經大大低于傳統建造方式,成本優勢明顯。
2.加快培養新型人才隊伍。任何精湛的技術和完善的標準,不能沒有人才支撐。由于裝配式建筑從設計、生產到施工組裝根本改變了過去的建造方式,培養新型人才隊伍是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裝配式建筑的發展,需補人才“短板”,要通過政府項目的帶頭示范,通過法律法規、財稅政策和重點科技專項支持,扶持全產業鏈龍頭企業,充分發揮產業政策作用,以此實現產業良性發展。
3.完善住宅產業化的標準制定。利用工業化的方式建造裝配式建筑,重要的是要打造標準的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只有標準體系建好后,才能具備快速復制的條件。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制定全國統一的住宅產業化項目質量驗收標準和部品部件檢驗標準。
參考文獻:
[1]賴明. 建筑產業化是建筑工業化發展的必然趨勢[J].建筑,2014(5):8.
[2]蔡強,趙詣豐.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發展與前景[J].現代經濟信息,2015(5):393.
[3]蔣勤儉.國內外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發展綜述[J].建筑技術,2010,41(12):1074-1077.
作者簡介:周逸凡(1995-),男,湖北宜昌人,土木工程專業,湖北工程學院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