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國藝
摘 要:林下經濟是一種高效的林業循環經濟,在城鄉一體化大政策背景下,有望成為農民增產增收創富的新途徑。筆者通過透視中國境內的林業發展情形,提出了林下經濟八大高效種植模式,即以林業為基礎的林草、林藥、林苗、林花、林果、林菜、林油、林茶等八大模式。探討分析了在當前林下經濟發展的狀況,突出林業發展的主體地位,并對行業前景進行展望。
關鍵詞:林下高效;種植模式
一、引言
林下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充分利用森林資源和林地空間資源,通過林下種植、相關產品采集加工利用等多種手段提高林地綜合利用效率和經營效益,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森林資源保護雙贏的一種生態經濟發展模式。2012 年 7 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為林下經濟的發展,發揮了政策性的指導作用。
二、林下高效種植八大經營模式
林下經濟在中國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其生產 形式和理念也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優化和提高,大致可分為原始農林生產、傳統農林生態、農林復合經營和現代林下經濟 等四個階段。根據林下經濟種植模式大量的調查,我們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提出了八大高效種植模式。
1.林草模式——分區域在適宜地區的幼林地或郁閉度70%以上的林下,種植不同種類的優質牧草。如紫花苜蓿、紅豆草、三葉草、黑麥草、箭射豌豆等,為養殖提供優質飼料。在此模式中,草本植物可作為紐帶,使系統成為自給自足的經濟型生態系統。
2.林藥模式——林下種植中藥材,不僅有效地改善了生態,實現以種養林的良性循環,給農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根據林木遮蔭效果和藥材的喜陰特性,在林間空地上合理種植較為耐蔭的金銀 花、絞股藍、草珊瑚、鐵皮石斛、雞血藤、小葉紫珠、白芍、金 花茶、羅漢果、穿心蓮、麥冬等藥材。在未郁閉的林內行間種植中草藥,如當歸、黨參、黃芪、柴胡、板藍根、甘草、防風等。可以實現林地空間的有效利用。
3.林苗模式——是指在林下套種較珍稀的綠化苗木。苗木在幼苗階段都需要較為庇蔭的環境。在林下種植苗木可節約生產和管理成本。同時,不間斷的水肥供應還能促進上層林分的生長。比如利用林下套種南方紅豆杉等苗木。
4.林花模式——林花模式是在林下種植較耐蔭的花卉和觀賞植物,充分利用林下空地及資源的一種模式。林下蔭濕、溫涼、厚腐殖質的自然環境是大多數 蘭花和蔭生植物花卉最適宜生長的處所,如春蘭、蕙 蘭、劍蘭、兜 蘭、石 槲,花 葉 芋、鐵 線 蕨、馬 蹄 蓮、虎眼萬年青等。在上述各種植物的自然分布區林下均可培植。河南洛陽林下種植牡丹就是成功的范例。(此處最好是以南方的成功林下種植為例)
5.林果模式——以樹種改優為主,通過營造經濟林或生態經濟兼用型樹種,開展低質林分提升改造,增加農民收入。種植蘋果、梨、山杏、仁用杏、花椒、大果沙棘、文冠果等樹種。利用林下空地,根據當地地理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間種或套種適 合當地條件的水果,如在林下種植西瓜或套種李子等。
6.林菜模式——林木與蔬菜兼作種植,是一種經濟效益較高的模式。依據林間光照強弱程度的不同和各 種蔬菜、瓜類等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學的選擇在林下種植具有一定耐陰 性的作物,如大蒜、魔芋、青椒、佛手瓜、茄類等各類蔬菜和瓜類等,發展蔬菜種植。林菜立體種植,使墾后的林地土壤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增強,給林地創造了良好的通氣條件,加快了林木生長速度。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東北地區山野菜栽培面積逐年遞增,開展林下野生植物資源開發技術示范區建設,主要種植野菜有刺老芽、老蕨菜等。(此處最好是以南方的成功林下種植為例)
7.林油模式——在林木生長中期,可發展林木油料作物。油料作物屬淺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與林木爭肥爭水,且又覆蓋地表,防止水土 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種植作物一般為花生、大豆為主。林油模式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互利共生的生態效益。
8.林茶模式——以福建省武平縣為例,林茶經營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是該縣一種典型的間作模式。這種模式有利于提高茶葉產量,降低茶葉粗纖維含量,使得茶葉柔嫩清香; 有利于提升茶葉品質,防止茶樹凍害和 有關病蟲害。在雨季能攔截徑流,有利于蓄水保土,平時還能抵制雜草生長,減少養分損失。武平模式在廣大林茶生產傳統地區,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三、分析與探討
1.林下經濟的優勢。各種林下經濟模式主要通過不同時段內林下水、 熱、光、氣等空間資源的利用,來實現喬木主體與林 下經濟植物共生共存協調發展的格局。林下經濟延伸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產業生態 經濟鏈,形成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綠色 共生的循環經濟網絡,實現了物質能量流的高效閉合式循 環,最終達到“零排放”的理想目標。因此在國家城鄉一體化過程中,成為廣大林區農民創富項目、政府農村工作的重點項目以及新聞媒體的關注焦點。
2.因地因時制宜。目前各地呈現出來的林下經濟模式多種多樣,各有千秋,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下經濟的重要選擇。但不管何種模式,必須 確保上層林木健康生長,堅持林業為主,生態優先,種植效益為輔,不可倒置,否則勢必違背發展林下經濟的初衷。發展林下經濟,要保證林地不受過分干擾,土壤結構不遭破壞。除市 場因素外,南方與北方地區,東部與西部,平原與丘陵、山地,干旱、半干旱、濕潤與濕地區域因自然地理條件不同,林下經濟應區別發展,獨立試驗、選擇 適宜的模式。經濟模式的選擇甚至還要考慮人文歷史、習俗的差異。
四、前景展望
1.政府林區工作重點。當前林下經濟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有學者認為,在政府推動和市場的需求作用下,林下經濟的發展將開啟一個新的熱潮。大力、科學發展林下經濟,將是政府今后的工作重點,市場潛力無限。
2.林下經濟產業化鏈條化。要在該領域內求得更進一步的發展,還可以著眼于林下產品經營加工等方面,通過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山野菜、中藥材、果品采集等產品加工、貯藏、包裝、流通和銷售業,拉長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和綜合經濟效益。
3.防止過度開發破壞山林。在中國城鄉一體化背景條件下,希望政府在政府規劃農村經濟時,因勢利導,防止過度開發破壞森林資源,保護林區生態以及林下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兆蔚,福建省林下經濟發展初探[J]林業勘察設計.2014(2):51-54.
[2]丁國龍等,林下經濟的主要模式及優劣分析,[J]湖南林業科技. 2013,40(2):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