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東北迎春花的組培快繁技術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取外植體代有腋芽的莖條切段進行組織培養,附加不同量的6-BA和NAA進行分化誘導,可以獲得叢生無根苗;以附加不同濃度的NAA和IBA誘導生根,可以獲得再生植株。
關鍵詞:東北迎春花;組織培養;培養基
東北迎春花(又名黃連翹)是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木本花卉,整個生長季葉色呈金黃色,對豐富城市綠化植物的種類及色彩有重要的作用。為了快速擴大其種群數量,我們從2005年起對其開展了組培快繁技術的研究。現將其快繁技術總結如下。
一、試驗材料與方法
1.試驗材料
從生長在溫室的1年生的、生長健壯、無病植株上,選取木質比較輕的莖條,用帶有腋芽的莖條切段作為外植體。
2.研究方法
(1)外植體的表面消毒。采回的嫩莖條去葉,先整段用刷子沾適量洗衣粉或者洗潔凈認真刷洗后,剪成幾大段。然后在超靜工作臺上用70%酒精浸泡20s,再在0.1%升汞溶液浸泡12~15min,并不斷攪動,無菌水漂洗數次,最后分切為1.0cm帶莖切段,用無菌濾紙吸干表面水分進行接種。
(2)試驗用的培養基及培養條件(激素含量為mg/l)。在初代培養階段,選取MS、WPM、改良WPM為基本培養基,附加不同濃度的細胞分裂素6-BA、KT、2-ip及生長素NAA;在繼代與增殖培養階段,選取改良WPM為基本培養基,附加不同濃度的細胞分裂素6-BA、生長素NAA;在生根培養階段,選取改良WPM為基本培養基,附加不同濃度的生長素NAA、IBA、IAA。
二、結果與分析
1.初代培養階段。此階段的目的就是誘導腋芽萌發,形成無菌苗。這里我們初選用MS、WPM兩種基本培養基作為參試培養基,并附加6-BA3.0mg/l。它們的特點是MS培養基是目前應用最廣的,它的含量均較高,微量元素也較齊全,濃度較高。而WPM是專門為木本植物組織而設計的一種培養基,為中等無機鹽含量培養基,其特點是硝酸鹽含量較低,Ca含量較高 。
實驗表明,不同的培養基對東北迎春花外植體的啟動、褐變、分化反應明顯不同,MS對東北迎春花組培不適合,其啟動速度慢,褐變率高,分化率低,生長狀況極其不好,培養一段時間后甚至有死亡植株。WPM較為適宜,外植體啟動快,褐變率低,分化率高,但生長狀況一般,叢生芽形成數量不十分多,莖條也較細。我們對WPM進行一些改動,簡稱改良WPM,其啟動、分化、生長狀況都優于WPM。實驗結果見表1。
一般來說,植物的再生過程有三種方式:一是誘導形成大胚狀體;二是誘導形成大量不定芽;三是誘導形成叢生芽。
對東北迎春花,我們采用第三種途徑。此途徑不會產生變異,能保持該品種的優良特性。根據前人的研究的成果 ,我們選取不同濃度的細胞分裂素6-BA 與生長素NAA來誘導分化。能否誘導腋芽,細胞分裂素起到關鍵作用,這主要由于一定濃度細胞分裂素能有效解除頂端優勢,使腋芽不斷分化與生長。這里6-BA和KT能很好的誘導腋芽分化,其中6-BA的誘導分化速率最快。而2-ip誘導分化效果最差。
2.繼代與增殖階段。此階段的目的是在短期內獲得大量適合生根的嫩莖條。將上一階段誘導培養的叢生芽切成幾個小部分轉接到繼代與增殖培養基中。實驗表明,最初轉入增殖時,嫩莖條增加的倍數比較低,但經過多次繼代以后,倍增加大,叢壯苗明顯增加.。而不同濃度的細胞分裂素6-BA 與生長素NAA對繼代增殖影響效果是不同的。
3.生根培養階段
(1)不同濃度的生長素對試管苗生根率的影響。將繼代增殖形成的2-3cm的嫩莖條切下后轉入生根培養基中,培養5-15天讓其生根,從試驗得出,用NAA、IBA 和IAA分別誘導生根,NAA和IBA誘導生根,其生根率很相近,都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而IAA誘導生根,生根率只有百分之六七十,明顯低于前二者。
(2)不同種類的生長素對根的形態及根長的影響。附加不同種類的生長素,在相同的培養時間的條件下,誘導生根情況各不相同。
NAA誘導生根,在植株基部形成愈傷組織,繼而產生呈放射狀排列的短粗型根。從愈傷組織產生的不定根,往往與莖之間無維管束組織的直接聯系。這樣的不定根在移苗時,根易脫落,成活率極低。而分別由NAA和IAA誘導生根,植株基部不形成愈傷組織,根直接由植株基部生出,所誘導的根為細長型,并具有側根,在移苗時,根不易脫落,成活率高。綜合NAA和IBA 對生根的作用,我們將它們組合,選取二者最適宜的濃度共同誘導生根,結果平均每株生根數為6.9個,根長為1.7,根較粗壯,有側根,較少產生愈傷組織。
三、結語
1.在初代培養階段,以改良WPM作為基本培養基,以6-BA1mg/l+NAA0.05mg/l組合最適合東北迎春花外植體誘導分化。
2.在繼代與增殖培養階段,以改良WPM作為基本培養基,以6-BA3mg/l+NAA0.05mg/l組合效果最為理想。
3.在生根培養階段,以NAA0.01mg/l+IBA0.05mg/l組合生根效果最好。
4.利用細胞分裂素可以促進腋芽的快速形成,從而使嫩莖獲得增殖,這是快繁的一個重要途徑。該途徑速率較快,繁殖系數較高,遺傳性狀穩定。
作者簡介:龐九華(1963-),男,齊齊哈爾籍,大學本科,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園林規劃設計、工程施工管理與技術推廣工作。
通訊作者:劉炳友(1963-),男,大學學歷,現任齊市建華區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區林業局局長,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省級高層次農村實用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主要從事林業科研、林業技術推廣與林業工程設計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