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小燕
小蠶共育是一種集體化經營,實行專用蠶室、蠶具、專人飼養的“三專”制度,3齡餉食后分給蠶戶飼養大蠶的一種養蠶法。小蠶共育有利于消毒防病和小蠶護理,有效防止蠶病發生,蠶體強健好養,可達到穩產高產,小蠶共育也可節省勞力、房屋、燃料及消毒藥品等,從而降低養蠶成本,增加蠶農收入。
一、蠶室蠶具的準備
共育小蠶要有條件較好的共育室。一般要求共育室能保溫保濕,光線均勻,空氣流通,水泥地面,有天花板,便于消毒和清洗。平均每共育10盒蠶種需蠶房面積10-15㎡,蠶箔80個,以及相配套的蠶架等蠶具。還需要約5公斤漂白粉、1盒蠶安、1包“防病一號”防僵粉、石灰20公斤等蠶藥。
二、抓好共育室及蠶具的消毒
要使共育的小蠶不感染病源,蠶體強健,必須做好共育室及蠶具的消毒。一般在養蠶前1周左右(5-7天)進行消毒。消毒前首先應清理好蠶室環境,鏟除周圍雜草,疏通水溝,共育室內更應打掃干凈。然后“兩消一洗”即先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對蠶室、蠶具及周圍環境進行消毒,一般保持濕潤幾小時后即可進行清洗,待室內及蠶具晾干后再進行消毒。養蠶前最后1次消毒一定要做到全面徹底。消毒后要避免蠶室、蠶具再次污染,并將蠶箔等用具晾干,待養蠶時使用。
三、蠶種補催青
蠶種領回后,蠶種一般處于轉青期(已5胚子),要使發育整齊,蟻體強健,這要求共育戶做好補催青工作,提高一日孵化率。轉青卵宜掌握在溫度25.5℃、溫差在1.0~1.5℃條件下進行黑暗保護,并注意補濕。
四、收蟻
收蟻當天于早晨5-6點將包好的蠶種攤開在消好毒的蠶箔上,并開燈感光,100瓦燈泡與蠶種斜線距離。用網收法,即在卵面上鋪一張小蠶網,把切成細條狀的桑葉撒在網上。8-9點即可收蟻,最遲不要超過10點。每簸蠶頭數平衡,收蟻葉要適熟,老嫩一直。給桑前必須先用防僵粉(或一把漂白粉兌七把石灰)對蠶體進行消毒,再給桑。
五、防干育
小蠶要采用防干育,1-2齡蠶要全覆蓋防干育,3齡只蓋不墊半防干育,以確保小蠶發育一致,體質強健,每次給桑前提前半小時揭開防干紙換氣,給桑后,再蓋上。
六、采葉時間
正常天氣,一般在早上和傍晚采葉,中午不采葉。早上要等露水干后再采(忌采露水葉);下午5點后采;中午一般不采桑葉,采回的桑葉易凋萎。如遇陰天,中午也可采。遇干旱天氣,早上多采,下午少采。采回的桑葉要放到專門的儲桑室,防止水份流失,遇陰雨天氣,應爭取在雨前多采,盡量不要采雨水葉。
七、各齡蠶用葉標準
收蟻當天用綠中帶黃葉(即第2~3位葉,手觸柔軟).1齡蠶用葉:嫩綠色(即第3~4位葉手觸柔軟);2齡蠶用葉:深綠色(即第4~5位葉,手觸柔軟);3齡蠶用葉:濃綠色,(即5~8位葉,稍軟)。
八、溫濕度調節
小蠶需要在高溫多濕的環境下才能迅速地生產發育,多濕環境也可以使桑葉保持新鮮,從而減少給桑次數,節省桑葉和勞力。特別是收蟻當天對高溫多濕的條件要求更為嚴格。因此,在飼養過程中要隨時注意溫濕度的調節,力爭保溫保濕。一般1~2齡26.7~27.8℃,干濕差1~1.5℃左右,3齡25~26℃,干濕差以2℃為好。各齡眠中相應降低1℃,干濕差增加1℃,保持眠中干燥舒適環境,使蠶感溫均勻,發育齊一。
九、做好眠起處理
眠起處理是養蠶過程中比較重要的技術操作,一般可分為:眠前處理、眠中保護和餉食處理三個時期。入眠前把蠶沙除盡,約有1%至2%的眠蠶應加網除沙,有80%的蠶停食,應適時加眠網,及時提青、撒焦糠、止桑。待有90%的蠶眠起,即應消毒、加網、給桑、起除,避免殘桑脫皮物污染桑葉,誘發蠶病。
十、均勻分箔
為使分蠶時公平合理,養蠶過程的分箔一定要均勻。除收蟻時按盒或裝盒分簸飼養外,每次分簸也要力求做到均勻一致,一般每簸蠶加2張網,把蠶均勻地一分為二。
十一、消毒防病
一是養蠶人員進入蠶室要洗手、換鞋,采葉、給桑前要洗手,除沙后要洗手。二是禁止使用未消毒的蠶具,工具要專室專用。養蠶過程換出的蠶簸、蠶網、薄膜要經消毒后再使用。三是除共育員外,謝絕其他人員進入蠶房,防止病原被帶入室內。四是養蠶過程發現病蠶、弱蠶、特小蠶以及遲眠蠶要嚴格淘汰。淘汰的病弱蠶必須投入石灰缸中后進行深入埋或燒毀處理,不能用來喂家禽等。蠶沙要集中堆放,用作肥料。五是每批共育結束,小蠶全部發完后,要對蠶室進行打掃清理,然后進行消毒,為共育下一批蠶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