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是傳統農業大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特殊的自然環境孕育出的甘薯、魔芋、油茶、肉類和中藥材等農林產品、農副產品、中藥產品與平原地區的同種產品有時令差,而且污染少,非常有特色并且含有豐富的營養礦物質,在現在人們追求健康飲食的背景下,彭水縣的晶絲苕粉、魔芋精粉、紫蘇油、油茶、白術等綠色農產品有非常廣闊的市場。
一、彭水縣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困境
由于彭水地處武陵山區腹地,山高坡陡,呈“兩山夾一槽”的地貌特征,谷地、低階地、坡麓、巖溶洼地及小型山間盆地相間,山地多平壩少,海拔相對高度差大,山壑縱橫,地塊割裂,集中連片的土地少,土地發展空間有限,導致彭水的生態農業仍以農戶為主要經營單位,產業規模較小,生產基地大多在100畝-1000畝之間。比如保家鎮的400畝獼猴桃、200畝百合,萬足鎮200畝向日葵,三義鄉300畝中草藥,紹慶街道的1000畝生態果園等等。
同時,彭水縣在農業的安排和優良品種的選擇上,缺乏市場意識,生產安排隨意而分散,多數產業局限于原料的種植和生產,不重視產品加工、產品系列,以及產業鏈的延伸,缺乏下游的精加工和深加工系列,產品附加值較低。同時很多品質優異,特色鮮明的產品,品牌影響并不大,特色農產品外銷優勢不明顯,生產與銷售脫節,產業鏈沒有形成,很難實現產—運—貯—銷一體化,削弱了終端產品的競爭力。雖然近年來隨著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業合作社逐漸增多,也引進了一些龍頭企業,但仍然存在數量少,規模小,組織機制不健全,經營不完善,穩定性較差,輻射面窄,與農戶和基地的聯系不緊密,帶動作用不明顯,市場開拓能力不足等問題。
另外,彭水縣農業發展過程中,生產管理粗放,主要依靠傳統的種養經驗知識,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現代技術使用率不高,技術推廣機制不完善,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科研與生產脫節,導致產業基地抗干旱、洪水等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的認證以及中藥材生產管理規范(GAP)認證率不高,產業散而不大,大而不強,強而不精,缺乏市場競爭能力。
加之部分鄉鎮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現象嚴重,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農業發展基礎極其薄弱,農業現代化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
二、彭水縣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對策
新發展理念的提出,為彭水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指明了方向。要緊緊圍繞全縣三大功能區域建設,立足山區地型特點,以生態為本、特色為魂、效益為重,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以加工帶生產、以公司帶農戶、以營銷帶市場,突出特色主導產業、突出新型經營主體、突出示范引領,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走傳統農業精深耕作和適度機械化相結合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具體對策表現在三個方面:
1.著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
(1)優化品種結構。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拓寬特色農業增值空間,夯實現代化農業產業基石,突出“煙、芋、薯、畜、林”五大主導產業,加快構建以優勢特色產業為主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紅薯、烤煙、中蜂、食用菌等特色效益農業,因地制宜發展現代林業和草食牲畜。比如,紅薯產業有發展基礎,有較好的影響力,是能成長為增收致富的骨干產業,因此要依托龍頭企業和薯業協會,采取引進新品種、品種對比試驗、培育種植大戶等措施,實現規模化種植和加工精細化發展,推進薯類產業化經營,建成重慶市甘薯產業強縣和武陵山區優質薯種供給基地。
(2)打造特色品牌。實施農產品品牌創建工程,建立完善農產品品牌培育、發展和保護體系,加快申報國家名優農產品商標、地理商標、馳名商標等農產品品牌,形成“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營銷”的現代農業新格局,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市場競爭力強、知名度高的農產品品牌。建成“彭水縣名特優農產品展示中心”。比如,打造全國烤煙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全國油茶種植重點縣、全國魔芋之都、全國綠色蜂產品基地、重慶市現代草食牲畜產業化示范縣、重慶市薯業加工第一縣。
2.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1)大力發展農業規模化生產性合作社和龍頭企業。農業現代化最好的組織形式是農業特色產品的企業化組織,比如法國的葡萄酒,從葡萄的種植、采摘、加工、釀造、營銷都是由企業完成。企業對分散經營的農戶進行統一管理,統一提供種子和生產材料、統一進行技術指導,統一定單收購產品,使原來零零落落的農戶構成一個統一體,擴大產業規模,分擔農民風險,刺激生產,確保農業能夠健康、穩定的發展。
彭水要深化農村產權改革,要大力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合作,完善政策措施推動農村資產股份化、土地股權化,鼓勵農民以土地使用權、林地使用權、承包經營權入股、租賃為方式,打破行政區域界限,盤活各種資源要素,加大技術、財政、稅收、金融、保險等方面扶持力度,探索富有地方特色的產權聯結、資產運營、利益分配、民主管理等機制,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積極培育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主體。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按行業類別、產品屬性重組聯合,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力打造龍頭產品。支持有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合并等形式組建產業集團,促進農業優勢產品向優勢企業集中、優勢企業向優勢產區集聚。
(2)以產業化提升農業現代化。以產業化提升農業現代化,推進生態觀光農業與工業、城鎮化、旅游、健康養老等深度融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合理利用林下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在經濟林和果樹林中放養牛、羊、雞、鴨等,調整種植結構,實行經濟林主體模式、林-藥-果立體開發模式、林灌草結合模式、林果-畜禽模式、畜-沼-果庭院模式、觀光農業等模式建立高效無污染的生態農業產業帶,積極培育附加值高、價值長的生態農業產業集群。
大力發展生態、綠色、有機農業,圍繞“一區兩帶”農業布局,按照縣有示范園、鄉鎮有示范片(點)、村有示范戶的原則,積極引導優勢特色農產品向優勢區域發展,培育創意新穎、功能多樣、山地特色鮮明的集文化體驗、生態觀光、娛樂休閑于一體的摩圍山山地特色農業示范區、高谷生態農業園、平安愛情花海、巖東瓜果與油菜、太原生態養殖、善感休閑農業與鄉村農業等精品農業園區,新田—桑柘為軸線的現代農業綜合發展示范區,烏江畫廊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帶、龍射—太原特色農業示范帶等現代農業示范帶和示范基地。
以工業化支持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延伸農業發展產業鏈。以工業園區為農業產業化集聚平臺,加速培育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打造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集團,努力培育現代化農產品加工業集群。
(3)科技興農務農。科技興農務農,要高度重視信息化對發展現代農業的重大意義,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 積極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著重良種繁育、高產栽培、農業機械、農業生態和病蟲草鼠疫綜合防治等農業技術研究,探索涉農生物技術及其應用研究,建設龍頭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強化現代農業科技支撐,著力提高土地、水、勞動力等農業生產要素的綜合利用水平和質量。推行“科研單位+農業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戶+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另外,農村電子商務是一項重要的富民惠農工程,牢牢把握彭水成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這一機遇,增強農業經營者的信息觀念和信息意識,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積極開展農業物聯網、農產品電子商務和農業信息綜合服務,提升農村物流配送水平,包裝打造農產品品牌,完善“工業品下鄉入村、農產品進城入市”的雙向流通網絡,為農村發展、農民致富做貢獻。
3.改善農業配套設施、筑牢發展基礎
改善農業配套設施、筑牢發展基礎,完善現代化農業保障體系,增強現代化農業發展后勁。
(1)加大城鄉統籌力度。進一步加大城鄉統籌力度,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向農村傾斜和延伸,地方財政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增量主要用于水、電、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優化蔬菜、烤煙、魔芋、中藥材產業化布局為核心,整合涉農項目資金,統一規劃、集中成片、分布實施,推進重點農用水庫塘除險加固工程,加快三江口水利樞紐和龍虎、鳳升水庫等關鍵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加快農用“五小水利”和“鄉有庫、村有塘”工程建設,早日建成“旱能灌、澇能排”的農田水利保障體系。精心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發展項目,創新開展村企共建、村企結對奔小康、情系故里建家園等活動,不斷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2)打造專業農產品銷售市場。以打造專業市場為加速器,形成資源財富集聚效應。在農產品商品化問題上,要解決好產品的品牌、包裝、認證等方面的工作。建立健全縣、鄉、村(企業)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完善鄉鎮(街道)農產品質量檢測點。暢通產品流通渠道,大力培育農產品專業運輸大戶、農產品運銷儲藏專業戶和各類農產品中介流通組織,開辟農產品綠色流通渠道,培育大型涉農商貿流通集團。優化現有農產品營銷公共平臺,完善涉農綜合商貿圈功能,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構搭設施完備、功能齊全、輻射能力強的信息主導型農產品交易市場、農產品綜合展銷平臺,開拓網絡綜合電子交易平臺。推行“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配送中心”的一體化農產品經營模式,積極開展“農超對接”、“農企對接”、“社企對接” 、“農校對接”,切實解決農產品“銷得了”、“銷得快”、“銷得好”等問題。
(3)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構建多元化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大政策性農業保險力度,創新農業財政投入機制,推動農村加快發展。深入推廣面向農村的小額貸款,確保農業貸款數額保持較高增長;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擴大農產品保險品種,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加大龍頭企業、種糧大戶培育和支持力度,在重點行業建立扶持獎勵專項基金,采取以獎代補、超額返稅等形式,對農業科技項目進行扶持。
作者簡介:易興翠,女,中共彭水自治縣委黨校講師,管理學碩士 ,主要研究生態文明建設、景觀生態學、土地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