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占林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農村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使得農民對高新農機具的要求與日俱增。尤其是大中型拖拉機及先進農機具的大量應用,這就要求農機經營者迫切需要高質量、專業化的農機維修技術服務,確保農機的正常運作,對加快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基于農機站視角探討了農業機械化的創新思路,并結合實踐論述了農業機械化創新的大體框架配置。
關鍵詞:農機站;農業;機械化;創新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態勢的日益成型,這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挑戰。農業產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構成部分,是中國發展經濟的重要能量補給和動力源泉;同時,在各產業都獲得發展機遇并突飛猛進的當代,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也是當務之急。當前,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正處于一個較為困難的階段。首先,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促使許多農村不得不盲目的購置農業機械設備;其次,產業發展的失衡也為農業機械化普及制造了較大的障礙。因此,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開展農業機械化創新不僅是農機站的職責,更是農機站的重要使命。
一、開展農業機械化創新的總體思路
1.結合地域特征開展農業機械化創新。鑒于中國南北農業耕作方式差異較大,因此,結合地域特征開展農業機械化創新是各地農機站的重要責任。首先,農機站需結合實際情況大力推進當地的農業機械普及,滿足開展農業機械化創新的前提條件,如翻地機械、播種機械、收割機械等等。其次,利用現有條件,推進和拓寬機械合作領域,改變單一的機械功能,提升機械與機械之間的合作效能。此外,農業機械化的創新思路還集中在三個層面:一是增加單戶農業機械數量,普及單戶農業機械化耕作模式,帶動一個組、一個村形成機械化普及;二是實行合作模式,農機站通過協助或直接參的方式帶動農民成立農業機械聯合組織,建立企業制農業機械服務團隊,將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產業中單獨提取出來,并加強服務組織與農民之間的合作;三是加強與當地教育機構或企業的聯系,由農機站提供農業機械和農民需求信息,由教育機構提供知識協助,由企業提供資金協助,三者聯合建立農業機械創新小組,在現有基礎上研發和生產新一代農業機械,從而提升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農村的生產技術水平。
2.引導和鼓勵農民自主創新。只有農民才了解他們在農業生產上的真正需求,同時,也只有農民才具有創新農業機械的動力。因此,農機站應引導和鼓勵農民自主創新,自主完成農業機械化普及這項重任。在實踐中,農機站應為農民提供知識和信息援助,如建立農民圖書館,或利用互聯網系統建立農農、農站交流平臺,為農民的農業機械創新提供必要的支持。此外,農機站還應加大宣傳力度,鼓勵農民提出新一代農業機械的創新思路,對于切實可行的,農機站可聯系企業或相關部門生產樣品,資金由政府補貼一部分、農民自主提供一部分和通過宣傳向本地的企業籌集一部分。在這項工作中,宣傳和農機站的參與是重中之重。農機站要讓農民感受到他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著強大的支援后盾,有著絕對的知識力量、技術力量和經濟力量。只有這樣,才能激發農民創新農業機械科技的熱情,加快農業機械化普及速度和提升生產能力。
二、創新農業機械化踐行的框架配置
在普及農業機械化這一過程中,有兩個主體是農業機械化框架的重要支柱,即農機站和農民。然而,服務三農是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推動農業產業發展是各企業、單位的職責。因此,基于農機站視角來看,要加速推進農業機械化普及,就必須要完成創新農業機械化踐行的框架配置,以農機站為核心,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使農業機械化踐行框架的各個支撐各司其職,加強合作效能。
1.農民。在普及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農民的責任是提供他們的切實需求,同時為機械化普及提供一些必要的數據。例如,他們在未來的耕作動向,歷年農作物產量和農業機械的應用情況,等等。農機站要加強對農民的引導,充分激發農民的信心,讓農民能夠樹立起主體意識,提升他們的參與力度。
2.農機站。農機站是農業機械化戰略規劃的提出者,是普及農業機械化的參與主體和框架配置的核心支撐。因此,在工作實踐中農機站要加強自身建設,充分發揮自身職能,積極聯系社會各界,加大對農業機械化普及的宣傳力度。其工作方向和工作重點主要在于三個方面:一是加強與農民的聯系,實時掌握農民的思想動態;二是加強與社會各界的聯系,在加大與社會各界合作的同時為他們提出可行的建議和意見;三是加強自主創新,結合實際情況設計新型農業機械,切實發揮農機站的技術力量和作用。
3.以企業為核心的社會各界。在工作實踐中,農機站應首先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向企業宣傳支持農業機械化普及的重要意義。那么,宣傳內容應體現哪些方面呢?筆者認為,第一,為農業機械化創新而提供支援不僅是企業的責任,更是企業宣傳自身和提高社會影響力的重要契機。通過參與,企業首先在農民群體中樹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同時在與農民互動中也能夠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搶先占領農村市場,從而拓展自己的產品銷路。第二,農業機械的創新可為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新型農業機械投入生產后,企業可率先獲得生產權,從投入產出分析的角度來看,這為企業所帶來的的效益將會是不可估量的。而這些,都是農機站需要宣傳的重點內容。
三、結語
“十一五”末,曹縣已經基本確立了以“農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場引導”為主要特點的農機化發展新模式。當前,全縣農機市場需求十分旺盛,農牧民群眾購買和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經濟承載能力正不斷增強,對大中型、復式作業的新型農機具需求逐年增加,植保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設施農業機械、畜牧業機械等新型農機具得到廣泛應用,在法律保障和政策推動雙重作用下,農民群眾、農機化服務主體、農機經銷企業和農機市場已經成為農機化發展的中堅力量。
“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機化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將更加穩固,農機化發展體制機制將更加完善。從近幾年國家和省財政對曹縣農機化投入規律看,今年農機化投入力度仍將繼續加大,農機購置補貼的覆蓋范圍將進一步增加,部分機具補貼比例進一步提高,有利于調動群眾購買、使用農機的積極性。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的重要途徑,農機社會化服務、技術服務的提升,將大大提高農業的產出效益,加快農民的增收創收步伐。
參考文獻:
[1] 蔣歡. 國內外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究[J]. 農業科技與裝備, 2013, (3): 83-84.
[2] 王連才, 張巧玲. 關于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的建議與思考[J]. 中文信息, 2013, (7): 105.
[3] 楊玉梅. 農機推廣佳績的領跑者——訪長春市農機技術推廣總站站長 李社潮[J]. 吉林農業, 2012, (6):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