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萌?王璐?吳錫斌
摘 要:推進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是實現農業增長模式轉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本文首先從理論角度分析了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與傳統農業技術創新的區別,認為二者本質相同但在創新驅動要素、知識供給源等方面存在差異,在此基礎上理清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最后建議從促進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完善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政策機制、改革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資金投入制度等方面進行政策調整,使得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更有效地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增長。
關鍵詞: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農業經濟增長
一直以來,科學技術是農業的第一生產力,農業技術創新與推廣無疑是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進而解決好“三農”問題、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型的有效途徑。然而,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土地污染嚴重、農業資源枯竭等環境問題的出現,環境因素已經逐漸成為制約農業生產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在現實條件下,農業技術創新不得不把環境因素納入到考慮范圍。基于此,以低投入、綠色、可持續性為目標的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逐步成為農業技術創新的發展方向。
歷次興起的科技革命不斷證實,經濟增長與技術創新之間存在一種互動關系,即相互促進、互為條件的。然而,針對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而言,由于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一方面要克服諸如體制障礙、制度障礙等傳統農業技術創新具有的系統失靈問題,另一方面還要解決由于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生態失衡等變量引起的諸多新問題,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否和傳統觀念一致,還需要從理論和實證的角度進一步驗證。本文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展開研究。于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的理論研究,早在1912 年熊彼特提出創新增長理論之后已經基本成熟,伴隨著技術創新理論研究的深入,國內外學者逐步將技術創新理論引入農業領域,探討農業技術創新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Cochrand 在 1958 年提出了“技術踏車理論”,形象地比喻了商業性農業生產者在農業技術進步背景下的競爭和收益分配;萬寶瑞進一步指出推進農業技術創新,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食品生態安全、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經濟增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在實證分析方面,趙樹寬等采用 VAR 模型,引入技術標準為中間變量,實證結果表明技術創新對技術標準和經濟增長具有長期正向的促進作用,是經濟增長的源動力,而經濟增長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不明顯;王家庭運用空間計量方法和經濟計量方法實證研究了技術創新的空間溢出對我國區域工業經濟增長的推動效應;劉紅峰建立兩型(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農業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主成份法分析兩型農業科技創新評價的因子及其綜合水平,結論表明依靠科技創新促進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促進農業生產率增長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惟一正確的戰略選擇。綜上所述,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是一個長期、持續、漸進、連貫的過程,雖然國內外學者已經基本認可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對農業經濟增長的推動及促進作用,由于視角和方法主要是對二者局部問題進行探討,未能充分展示二者的相互關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學術和政策價值。本文將從理論和實證兩個角度充分論證二者的關系,以為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政策的進一步調整與改革提供參考。
農業技術創新體系是以現有工業技術為基礎,其本質是農業科研成果研制、開發并在農業中應用的全過程,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全過程。毫無疑問,傳統農業技術創新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然而,多年來我國傳統的農業技術創新追求單一的經濟效益,將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造成的資源耗竭、環境損失等問題作為一個被忽略的因素,雖然促進了農業發展和經濟增長,但也促使傳統農業技術創新沿著不斷加重環境惡化和資源枯竭的路徑發展。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是在遵循傳統農業技術創新的效率、效益和適用性創新原則基礎上,以環境、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為目標,強調環境和資源變量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性,通過農業技術研發、推廣、轉化、應用來配置創新資源以實現價值增值和獲取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的過程。
(1)促進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既然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對農業經濟增長具有長期正向的促進作用,那么把環境友好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成為現實的農業生產力則是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因此,首先應該解決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中技術供給者與技術需求者的信息不對稱和能力不對稱問題,然后進一步通過改善政府、環境治理部門、技術研發部門等組織關系和構建配套的合作協調機制為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創造良好的氛圍,同時引入農業科技產業化組織方式,使主體之間通過合同契約關系形成利益均沾、共擔風險的利益共同體,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
(2)完善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政策機制。顯然,如果缺乏有效地環境政策,農業企業、農業協會、農戶等很少有激勵去使用環境友好農業技術或者去研發未來更好使用的技術。因此,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一方面要克服環境和生態變量外部性引起的農業環境治理和農業資源利用等問題,另一方面要突破舊的體制障礙,適應新的知識創新需求,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農業技術創新政策在政策手段上不斷完善。通過各種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市場激勵等配套實施,健全農業技術創新的保障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監督反饋機制,進而促進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系統內部各主體要素之間、功能要素之間互動、合作和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盡快向環境友好方向轉化。
(3)改革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制度。雖然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能夠為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支持,然而,在我國目前的財政體制下,國家對農業科技投入近年在比重上增長緩慢甚至下降。由于資源、生態、環境收益的外部性問題,要實現激勵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組織和農業的對環境友好技術采納行為,前期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因此,與傳統的農業技術創新資金投入體制相比,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需要更大幅度的資金投入和更有效的投入方式,即改革原有的環境友好農業技術資金投入方式,開拓投入渠道,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國家、集體、企業、個體和單位自籌相結合的多元投資結構,以更好地推動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Jaffe A B,Pamler K.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 APlane Data Study[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7,79(4):18 - 26.
[2]Bruce D A. Social Contract for Biotechnology: Shared Visions forRisky Technologie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Ethics ,2002,15 (3):279 - 289.
[3]Jay S S,Vimal C P. Efficient Soil Microorganisms: A New Dimen-sion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11,140 ( 7 ): 339 –353.
作者簡介:薛萌 ,男,學歷:本科,單位:寧陽縣農業局,職稱:助理農藝師, 研究方向:農學。
王璐,男,學歷:本科,單位:寧陽縣農業局,職稱:助理農藝師 ,研究方向:植物保護。
吳錫斌,男,學歷:本科 ,單位:寧陽縣農業局,職稱:助理農藝師, 研究方向: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