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民
摘 要: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以生產標準化及互聯網+經營農業的創新模式,對于實現農村脫貧致富,發展農村經濟,形成產業鏈,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農業標準化;農業
我國是個傳統的農業大國,正是有了漫長的種植、養殖史,才有了華夏5000年文明史生生不息、熠熠生輝。作為立國之本的農業,長期得到了國家高層的重視,但根據農業的自身特點,難有現代工業一樣明顯的爆炸式增長。為了民族生存興旺的使命,視為現代農業一環的農業標準化愈加體現了它的重要性。
一、農業標準化具有的特點
具有對象有生命、區域性、復雜性、文字標準與實物標準共存等特點。
1.農業標準化的主要對象是有生命的。農業技術是在不易控制的自然環境中,通過動植物的生命過程來實現的。
2.農業標準化的區域性。農產品因地區不同,其品質差異很大,同一技術在不同區域效果不同。
3.農業標準化的復雜性。表現在制(修)訂標準的周期長,要考慮的相關因素較多。
4.文字標準和實物標準共存。文字標準來源于實踐,是客觀實物的文字表達。但是,文字標準較抽象,由于人們的理解能力或認識程度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二、我國農業標準化發展狀況
我國農業標準化工作伴隨著新中國成立就開始了,大致經歷了建國初期的起步階段、20世紀60年代的普及階段、“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停滯階段、80年代的恢復和發展階段和進入20世紀末快速發展階段。
目前,我國農業主管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部門都設置了標準化管理機構,農業標準化工作主要以建立健全農業標準化體系和建設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性、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為重點,取得了明顯成效。
1.農業標準化體系基本形成。目前,我國已發布農業國家標準1500多項,農業行業標準近2000項,各省市制定的農業地方標準7000項,覆蓋了糧食、棉花、油料、禽畜產品、水產品、水果、蔬菜、林業、烤煙等各類產品,貫穿產前、前中、產后的全過程,涉及農業基礎管理、農業產品質量和安全、動植物保護、檢疫和檢驗、農林機械與設備等各個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個以國家標準為主體,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相互配套,包括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農業標準體系。
2.農業標準化管理體制進一步加強。國家農業主管部門設有專門分管農業質量標準化的機構(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部門都設有標準化管理機構。
3.農業質量監督體系從無到有。從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加強了農業質量監督體系建設,目前已有國家級產品質檢中心10多個,部級質檢中心180多個,各省、市、縣都建有檢測機構,形成了遍布全國的檢驗檢測體系。
4.農業標準化法規逐步建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標準化法》、《計量法》及有關的法律法規,結合農業的特點,制訂了法規和部門規章。
5.產品質量認證開始起步。參照國際上質量認證的通行作法,組建了中國水產品質量認證中心和中國農機產品質量認證中心。
6.農業標準化推廣工作大大加強,農業標準化受到社會重視。農業標準化推廣工作進一步加強,先期第一批117個國家級示范區已通過了驗收,大大提高了政府和群眾對農業標準化的認識,不少地方政府撥專項經費支持農業標準化工作,出臺了法規性文件來規范農業標準化工作,標準化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 原產地特色農產品也從制訂標準開始,逐漸受到了開發性的保護。
三、我國標準化發展存在問題
總的看來,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尚處在試點和起步發展階段,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遠遠滿足不了農業市場化和現代化的要求。當前制約我國農業標準化建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問題主要有:
1.對農業標準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感覺標準化條條框框多又難于立竿見影出成效。
2.缺乏統一規劃協調,眾多環節一線勞動者的寶貴實踐經驗,難以梳理整合成規范性文件。
3.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檢測標準未與國際接軌,特別是部分農產品的質量分級標準缺乏公正、客觀、科學的依據,標準的制定與實施、推廣嚴重脫節,存在著重制定標準輕實施的現象。
4.農業標準體系不夠健全,監測機構和法規體系不完善,認證不規范,執行不嚴格。
5.檢測技術落后,對農產品的農藥殘留、獸藥殘留以及種子、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質量的檢測,多數還停留在感官評判階段,標準化工作監督檢查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四、我國農業標準化發展對策
1.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做好引導,確保標準化工作順利開展。把農村田園作為主戰場,引導知識豐富的農技及相關專業人才到農村大顯身手,與種植、養殖各類能手聯合科研攻關,從品種選育、栽培種植、養殖繁育、節點管理的經驗做法,通過理論加實踐,形成科學規范、實用高效的技術標準系列。建議利用好網絡、自媒體如微信平臺,建立特色種植養殖微信群,從專家學者到農民牧民隨時隨地心手相接,交流農業技術,共享農業樂趣,使農業標準化集中爆發。
2.做好農業標準化的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以農業園區為主要依托,對成熟農業標準快速推廣和效果驗證,讓現代農業的效益呈現出來。
結合農業觀光、采摘、休閑、娛樂,將農業標準化的成果放大拉長。在洛陽孟津這方面做的非常好,現有500畝以上農業園區15個,先期以供應市區的綠色放心菜、放心肉、蛋基地為起點,發掘開發了孟津梨、黃河鯉魚地方傳統農產品,適時進行了原產地保護,又擴大特色水果種植如:精品小西瓜、草莓、葡萄、大櫻桃、梨、棗等,乳品加工廠嘗試開發養殖觀光項目,讓游客到田園參觀奶牛、羊、豬、馬、駝鳥等,形成了各類“梨花節”、“桃花節”、“草莓節”、“西瓜節”等各種農業觀光節會,讓現代農業的田園生活帶給游客久違的休閑體驗。讓農業標準化在游客的玩樂和購物中自然綻放。“來孟津耍吧”的新農村旅游觀光項目早已名聲鵲起,正與農業標準化相得益彰。
3.以保證食品安全為抓手,突出綠色農產品的標準化工作。從綠色農產品的品種選育、到田園種植管理、營養成份和農藥殘留檢測,各環節的操作要有標準化引領。
4.利用好“互聯網+”和“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機遇,加強農產品原產地保護意識,抓緊傳統特色種質資源搶救性開發,用農業標準化打造特色農產品的“金字招牌”,通過“互聯網+”開展訂單式生產、“農村淘寶”網上銷售、二維碼產品保真驗證,新農村種養觀光旅游體驗等多種渠道,讓農業標準化如虎添翼,使農產品價值翻倍。農業標準化大有可為,無數的金色田園正在中華大地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