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碧蓉
岳池縣地處四川省東部丘陵區,2015年底,幅員面積1457平方公里,轄43個鄉鎮1個管委會、827個村、6255個組,耕地面積72.5萬畝(田59萬畝、土13.5萬畝),全縣總人口118.03萬,其中農業人口103.8萬人,有勞動力59.5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11470元,是四川省的丘陵大縣、人口大縣、農業大縣。因盛產水稻而享有“銀岳池”之美譽,先后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省現代農業重點縣、全省現代畜牧業深化提升縣和全省“三農”工作先進縣。
一、岳池縣在促進農業穩糧增收工作中作出的努力
近年來,岳池縣立足發展現代農業,努力促進糧食穩定、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1.全面加強產業發展。2015年,全縣糧食總產達到52.55萬噸,自2007年以來實現“九連增”。2.整體推進農村改革。全面完成全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3.大幅提升農產品質量。切實加強農業投入品的管理,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4.有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廣安市111”工程和廣(安)岳(池)大道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高標準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5.努力拓展農業功能。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建成年加工能力20萬噸大米加工廠8個、年加工蔬菜2萬噸泡菜廠4個、年加工油菜籽3萬噸植物油廠1個、冷庫烘干房35座。利用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和特色農產品,通過辦節、辦會、游園等方式,發展休閑觀光、采摘體驗、康養健身等農村旅游服務業。
二、傳統農業大縣農業穩糧增收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過程,傳統農業大縣受人多地少、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經營規模小、糧食種植比較效益低、農村勞動力缺乏、農村在家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低、現代農業發展觀念不夠、農業經營體制機制不新等綜合因素制約,給糧食穩定和農民增收帶來較大難度。主要體現以下方面:
1.人地矛盾突出。人多地少的矛盾將在較長時期內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同時,一家一戶地塊分散,不利于實施規模經營。
2.農村勞動力缺乏且文化科技素質低,現代農業發展觀念不夠。大量有文化的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當前農村在家勞動力少且文化科技素質低。
3.農業社會化服務程度不高,農業經營規模小效益低。當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不夠,農村農業經營主要還是以小規模經營為主,農業經營效益相對較低。
4.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抗自然風險能力弱。雖然國家加大投入對耕地、水利設施及農村道路等農業基礎設施進行了改善,但投入不足、改善不夠、范圍不寬,仍然存在水利設施配套不夠、耕地平整度差、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村級公路及生產便道配套不夠等問題。
5.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有待創新,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但規范運行的少,土地流轉機制尚需引導規范,現代農業經營多方利益聯結機制尚需探索完善,農業投入仍以項目投入為主,信貸等多種資金對農業經營的支持機制尚需探索完善。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不夠,農業主導產業大而不強,重生產輕深加工的現象依然存在,農產品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依然存在,以觀光休閑帶動農業增收的農業拓展功能尚需加強,以市場帶動生產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能力尚需進一步提升。
三、對傳統農業大縣農業穩糧增收的工作建議
傳統農業大縣要實現農業穩糧增收,核心就是要用現代農業發展理念來推動農業發展,即: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不斷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1.切實加強對農業發展的組織領導,為農業穩糧增收夯實組織基礎。各級各相關部門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加強對農業穩糧增收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黨委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統籌協調、各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注重選派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進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認真落實“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切實加強對農業穩糧增收工作的督促指導,確保農業穩糧增收各項工作的落實。
2.努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為農業穩糧增收奠定物質基礎。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強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優化水資源空間格局,增加水環境容量。加快灌區建設和續建配套以及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加強農村河塘清淤整治、山丘區“五小水利”、田間渠系配套、雨水集蓄利用等設施建設。大力開展節水灌溉行動,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節水灌溉技術。深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運行管護機制。二是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設資金,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將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將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納入各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內容。三是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落實和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堅決杜絕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等現象。
3.加快培育職業農民,為農業穩糧增收提供人才基礎。加快構建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
4.著力創新現代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為農業穩糧增收筑牢制度基礎。一是建立完善農業農村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功能和財政資本。
5.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為農業穩糧增收厚植發展基礎。一是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研究制定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辦法,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二是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建立健全統一開放、布局合理、競爭有序的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在搞活流通中促進農民增收。三是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強化規劃引導,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積極開發休閑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積極支持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