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建林
摘 要:本文借鑒農業信息系統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認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框架要以滿足以農戶為主的信息主體服務需求、為農業政策制定和農業科研工作開展提供服務支持以及為農業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提供信息服務保障的農業服務體系總體要求為依據,以數據庫技術和應用網絡層為工具,圍繞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核心內容。
關鍵詞:農業;農業信息;服務平臺;農戶需求
一、引言
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要以實現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總體目標和 “四化”同步發展目標為主要任務,充分發揮農業產業信息優勢,為農業發展和“四化”建設提供信息服務。信息服務平臺設計以滿足“四化同步”發展的信息服務需求和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目標為前提,在遵循系統性、易用性、實用性、穩定性和可拓展性設計原則的基礎上,在平臺構建過程中,要科學、合理的規劃平臺結構,為系統升級預留可拓展性接口,實現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的可持續性運行。隨著用戶信息需求的不斷改變以及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目前無法實現的信息服務功能,一段時間后就有被實現的可能。因此,要在初步了解當前信息技術發展和信息需求狀況的基礎上,對其未來發展趨勢做出預測,并運用發展的眼光對平臺系統及相應接口進行設計,確保在技術成熟、需求環境都達到條件下,能夠對信息服務平臺的系統功能進行拓展。
二、平臺的設計原則
1.系統性原則。在平臺構建過程中,要對農業信息資源、平臺功能設置和數據庫建設內容之間的關系進行全面考慮,以農產品信息為核心,以提供高水平農業信息服務為主線,根據農產品信息的特性和類別,對平臺的功能模塊、欄目設置和數據庫建設進行整體規劃和系統設計,使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的運行更像一個整體,而不是簡單完成各項功能的堆砌。
2.易用性原則。在平臺構建過程中,為提高平臺的用戶使用體驗,建立穩定的客戶群體,并發展潛在用戶,要根據不同客戶群體的使用習慣和信息需求傾向,研究欄目布局,設計欄目類別、層次和風格。通過對目標用戶(政府、涉農企業、農業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農村合作組織、農民)的調研,了解用戶的信息需求、使用習慣和風格喜好,對導航條進行針對性設計,減少使用者的盲目操作,使其能夠快速的查找到所需信息,并進入相應介面享受信息服務。
3.實用性原則。在平臺構建過程中,要始終以滿足用戶的農業信息需求為目標,在向用戶提供大量農業信息的前提條件下,充分考慮用戶對信息使用的差異化行為特點,改善服務供給方法,提高所提供信息的實用性,讓這些信息不僅“找得到”,更“用得著”、“用得好”。用戶在搜索到所需農業信息后,能夠在信息服務平臺的幫助下,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甄別和分析,并選擇適合自己方式進行信息利用,在提高信息使用效率的同時,也把信息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4.穩定性原則。在平臺構建過程中,要對平臺運行環境的復雜性和平臺訪問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判,通過各類技術手段的運用,保證平臺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夠穩定運行。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所面對的是一個龐大的用戶群體,用戶的訪問方式多樣,訪問條件不一,需要不斷對后臺程序和平臺搭建工具進行優化,盡量避免功能模塊間交叉干擾問題的產生和系統崩潰現象的出現,保持平臺訪問的順暢,維持平臺運行的穩定。
三、平臺的設計目標
1.實現農業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過度分散性是網絡信息資源無法得到有效利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幫組信息主體在海量網絡信息中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信息,是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主要任務。目前,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上的信息資源雖然十分豐富,但這些農業信息多處于原始數據狀態,且缺乏科學、有效的組織。平臺的信息服務功能被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難以向用戶提供針對性強、附加值高的農業信息服務。因此,要加強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的資源組織機制建設,對農業信息資源進行整合,提高平臺的信息服務能力。信息服務平臺按照農業產品的分類,對農業信息資源進行整理,并依據農業產品產業鏈條結構對農業信息資源進行組織。通過農業產品產業鏈條理念的運用,增強農業信息之間的關聯性,使用戶在獲取農產品自身信息的同時,也可以搜索到產品從原料采集、加工、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相關的信息,并借此實現農業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
2.實現農產品市場的供求平衡。產品供求平衡是保證產品市場有序運行、產品生產者及消費者“雙贏”的基礎。由于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的不對稱,加上農業產品生產長期缺乏有效的引導,“跟風”生產現象屢見不鮮,“菜賤傷農”、“菜貴傷農”和“谷賤傷農”等現象頻繁出現。在生產端,由于無法通過有效渠道獲取農業產品需求信息,農民只能根據往年經驗決定農產品生產的數量和規模,生產決策的盲目性增加了銷售風險的不可預知性,一旦銷售環節出現問題,帶給農民的經濟打擊將非常巨大。在銷售端,盲目生產引起農產品價格的劇烈波動,價格的起伏又從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盲目性生產行為的產生。當過多的農產品供給面對不足的市場需求時,農產品價格維持在低水平,在價格因素的作用下農民會停止繼續生產該類農產品;當過大的市場需求面對不足的農產品供給時,農產品價格維持在高水平,農民會加大該類農產品的生產量。這種生產模式會加大農產品生產的市場風險,降低農民抵御生產風險的能力。通過對農業產品信息的整合,信息服務平臺能夠提供準確和全面農產品的供給信息,使農產品消費主體可以根據所需農產品的市場供給狀況調整采購計劃;同時,通過對農產品消費主體需求的整理,信息服務平臺能夠向生產端用戶提供準確的農產品需求信息,指導農民有針對性的從事農產品生產。最終,通過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構建暢通的農產品供求信息流通渠道,實現農產品市場的供需平衡,保障各市場主體的經濟利益。
3.實現農產品電子商務。電子商務作為一種在物聯網技術支撐下產生的商品交易模式,因其豐富的產品供給、靈活的交易時間、多樣的支付方式和較低的商品售價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接受。知名電子商務平臺淘寶網體現出電子商務平臺強大的發展趨勢。然而,就在其他商品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屢創銷售佳績的同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卻長期處于原地踏步狀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農業產品的特殊屬性和農民整體素質的偏低。農產品銷售最大的特點就是體驗性,消費者已經習慣“看得見、摸得著”這種體驗式的購買方式,對于網購農業產品的質量往往存在疑慮,不會輕易嘗試虛擬購物這一模式進行購買。此外,農業產品直接生產者(農民)的綜合素質不高,對網絡技術的應用能力差,無法進行網絡銷售,也限制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以農業產品信息為基礎構建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通過實名注冊、標準化控制和規范化管理等手段,對農業產品信息進行嚴格的篩選,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并對整個電子商務交易流程進行監控,解除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和供應者資質的疑慮,使消費者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認可度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應博,喬忠:《中國農業信息服務模式研究》,《管理科學文摘》2005年第9期.
[2]歐陽曉光,張菊年:《關于農業信息化的若干認識與思考》,《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1年第4期.
[3]歐釗,王玉芳,梁惠清:《互聯網條件下我國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發展研究》,《中國市場》,2009年第13期.
[4]彭曉東,苑隆寅:《我國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理論構想探討》,《農業網絡信息》2012年第4期.
[5]錢津:《中國農業必須走現代化之路》,《貴州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