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全
【摘要】解決留守兒童所存在的問題,學校、家庭、政府、社會各界需共同努力加以解決:一、教師要經常接近學生,關心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二、學校要加強教育管理制度;三、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為學生寄宿創造條件,并為農民工子女進城讀書提供便利;四、社會各界應積極參與,共同承擔起保護留守學生的責任和義務。
【關鍵詞】農村 留守學生 心理 教育缺失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6-0248-02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近年來,廣大農民的陳舊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經濟意識也不斷提高,他們不愿再過祖輩、父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為奔小康,追求幸福、美滿的生活,他們紛紛離開家園,遠別親人,外出打工掙錢。他們外出后,大部分家庭把上學的子女留在家里,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叔伯等照管,因而就派生了“打工族”和“留守兒童”這些新名詞,且數量有增無減。這樣,給農村學校教育帶來了新的問題,給教師提出了新的考驗。我也是千千萬萬農村教師中的一員,結合實踐,想談一些個人的感受和看法。
一“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1.溺愛放縱,教育難。家長愛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外出打工的家長,一般一年回家一次,最多二次。在家時,恨不得把全身心的愛給孩子,甚至把變味的愛也撒向孩子。孩子要錢給錢,要物買物,對他們嬌生慣養,百依百順,甚至是溺愛放縱。有些外出務工者在長期的打工生涯中慢慢形成了一種“讀不讀書都一樣”的思想。這種思想潛移默化,極易助長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的厭學情緒和“讀書無用論”的思想。
2.缺乏管護,安全難。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缺乏家庭管護,加之節假日又是孩子們的自由活動時間,這樣造成學校與家庭管理上的真空地帶,他們年紀尚幼,思想單純,自我保護能力差,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很容易出現意外事故,成為影響學生安全的一大隱患。
3.隔代管教,監護難。留守孩子一般是由爺爺、奶奶或親戚朋友臨時監護,而這樣隔代管教、監護容易出現兩個極端:一是極端溺愛。二是極端粗暴。這樣不但不能管教好留守孩子,還發生了許多不該發生的故事。
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
1.教師要經常接近學生,經常關心學生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要經常與他們談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多給學生講一些怎樣做人、以禮待人的道理,讓他們樹立信心,幫助他們構筑美好的未來。教師要經常關心學生的生活。對學生問寒問暖,讓留守學生覺得老師就像父母一樣關心自己,這樣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就會找老師幫忙,彼此間的距離就會拉得更近了。教師還要多關心留守學生的學習。不但在課內,課外更要了解、關心他們的學習情況,增強留守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的信心和熱情。
2.增強學校教育管理。學校不但要加強同家長的聯系,還要完善和加強學校教育管理制度。第一:對留守學生建立檔案袋,分類管理,老師可以通過電話、QQ、微信等形式,向家長匯報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第二:要經常與留守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交流,掌握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情況,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育疏導。第三:加強留守學生的自我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第四:學校要配備專職或兼職心理輔導教師,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及心理咨詢、心理矯正工作。
3.政府應大力支持。政府部門要發揮其應有的職能與作用,為解決農村留守學生問題添磚加瓦。第一,加大財政投入,用于建設學生宿舍、改善學生的寄宿條件。第二:把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子女教育、勞動保障及其他服務和管理經費納入正常的財政預算。第三:為農民工子女進入城市學校讀書開綠燈,鼓勵學校接納農民工子女進入學校就讀,并積極承擔起監管的責任。第四,讓進城務工農民享有與城市居民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使其子女也享有相應的權利。
4.社會各界應積極參與。社會各界應該共同承擔起保護留守學生的責任和義務,為農村留守學生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第一,在較多農民工流入的城市里建立看護中心或者一些其他專業的托管中心、課程輔導中心等。第二,整治校園周邊的環境,嚴禁網吧、游戲機廳、歌舞廳等場所開設在學校周邊,使農村留守學生不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第三,媒體應該積極宣傳,動員全社會都來關注農村留守學生的問題,共同承擔起保護農村留守學生的責任和義務。
總之,我國是農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在城市化進程迅猛發展的今天,農民進城務工的現象將繼續存在,因此,農村留守學生也將繼續增多。我們應盡一切力量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學生所存在的問題,使留守學生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