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奇
摘 要:本文主要從環境,營養,疫病防疫,糞便衛生四個方面論述了生態養豬的特點及相互關系,對提高養豬的經濟效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生態;養豬;技術
養豬業是我國農業中的優勢產業,不僅滿足了人民的消費的需求,而且為農民增收、農村勞動力就業、糧食轉化、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生態養豬是集約化養豬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形成的又一個亮點,是養豬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一、生態養豬特點
生態養豬指人工將豬群放入生態環境中遠離城鄉,居民,進行大規模,集約化的飼養方式。其經營方式是專業化、商業化的,生產規模通常以年產一萬頭商品豬為一條生產線,它需要依靠畜牧行業的支持,飼養標準化,采用全價配合飼料,實行機械化和半機械化操作,使其與傳統養豬截然不同。
二、生態養豬環境
1.動物與其賴以生存的內外環境協調一致,才能正常的生產發育和繁殖后代.人工控制環境并實行全進全出式的流水式的生產方式,比傳統養豬有很大提高,從而取得最佳的生態平衡。
2.養豬生產包括配種、妊娠、分娩、哺育、育成和育肥等環節組成一條生產流水線,實施“全進全出”,使前一批豬與后一批豬之間沒有接觸,生物安全得到很好的提高。
3.在生態養豬生產中母豬一般采用單體限喂飼養,限位欄為金屬結構,每頭所占豬欄面積為1.26平方米。
(1)集約化養豬場一般將臨產母豬集中在分娩舍,集中分娩有利于做好接產工作和哺乳仔豬的護理,且可以節約勞動力,分娩欄為金屬結構,中間部分為哺乳母豬限位區,兩側為仔豬的活動區,分娩欄設計為每頭占地3.74平方米,仔豬活動區一側常設保溫箱,下面電熱保溫板,上掛紅外線燈泡或在仔豬的地下安裝水管由鍋爐或電熱水器(60℃)管道中循環流動以達到保溫的目的,母豬適宜15—20℃,初生仔豬1—7日齡適宜溫度為32—28℃,8—30日齡為28—25℃。
(2)豬斷奶后轉入保育豬舍,常見為金屬結構高床,全漏縫地板的保育欄,保育欄的育成豬每頭占有豬欄0.3平方米。
(3)重達20kg時轉入生長豬舍,此時每頭占用豬欄面積0.5平方米,體重達60kg轉如育肥豬舍,養至95—100kg出售,3—5周齡的早期斷奶仔豬舍溫保持在20—25℃,相對濕度50%-80%,低溫高濕易早產生長緩慢,引起腹瀉造成損失,中豬及育肥豬適宜溫度為18-20℃,濕度為75%-80%,濕度達90%以上豬增重減慢,飼料利用率低。因此,良好的控制溫、濕度是養豬中關鍵的一步。
三、生態豬的營養
1.生態豬追求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品質好的豬肉,研究環境(飼料庫)—豬(基因庫)——肉產品(產品庫)三基因物質和能量的轉換和平衡滿足豬不同階段的營養需要,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最佳生態環境為目的。
2.出于追求生產快。出欄率高以減輕每一頭商品豬所負擔的欄舍折舊費,它在飼料利用上主要以玉米、豆粕、小麥麩等精料為主,不在使用粗糧,由于飼養頭數多,一般也不用青飼料。除了礦物質,維生素,氨基酸,脂肪及油和蛋白質及含蛋營養物質等營養類飼料添加劑,通常還要加入生產促進劑,用于完善飼料營養全價性,提高飼料利用率,改善飼料適口性,保健防病,促進生產和減少飼料加工及貯藏中養分損失。
3.環境需求:由于豬群密集,熱應激和通風不良的影響和臨床疾病率增加。使豬對諸多維生素C等具有抗應激作用的藥物需求量增加。
4. 仔豬早期斷奶的需要,提高斷奶能提高母豬的繁殖力,提高豬舍的利用率,降低生產一頭育成豬的產欄設備的分攤成本。一般集約化豬場多實行21—28天斷奶,從而提高了仔豬對營養的需求,日糧中帶添加乳清粉,噴霧血漿蛋白粉卵磷脂棕櫚油及菌體蛋白粉等。
5.飼料加工的影響:飼料加工調制的工藝常影響維生素的活性。在混合粉料中制顆粒過程中,加熱就會破壞維生素的活性,VA,VB,V6,VK3和葉酸與微量元素添加劑直接混合時,其效價會降低,氯化膽堿與多種維生素之間都有被堿性較強的膽堿所破壞的可能,飼料貯存也可使維生素損失,因此在預混中往往比飼養標準成倍增加維生素的用量,以補充在飼料加工,貯藏時損失的部分。
四、豬疫病生態
1. 目前豬疫病的現狀
(1)豬的疾病主要有三大傳染?。ㄘi瘟、豬丹毒、豬肺疫)常見的還有豬氣喘病,仔豬白痢,蛔蟲病,肝片吸蟲病,食鹽中毒,亞硝酸鹽中毒等十多種。
(2)毒株變異而出現非典型疫病。
(3)耐藥性菌株增加:這與長期使用抗菌藥物的飼料添加劑有關,使很多細菌產生耐藥性常使防治失敗。
(4)條件性病原引起的疾病增多:如大腸桿菌引起的水腫病,紅白痢較為普遍。
(5)多病因混合感染。
(6)飼養方式和環境條件對某些疾病的影響。如使用限位飼養引起營養缺乏癥,漏縫地板建造不合理引起的肢蹄病、關節炎等。
2. 解決措施
(1)樹立自繁自養的觀點,自行培育后備豬,盡量減少引進豬種。
(2) 樹立預防為主的觀點,由被動轉為主動免疫,采取“全進全出”制,做好隔離、飼養、消毒、免疫接種等。
(3)樹立群體保健觀點。
(4)樹立豬病發生的多病因觀點。
(5)樹立系統論的觀點,養豬生產是一個大系統疾病的發生常與營養飼料繁殖技術,管理方法,生產責任制等多因素有關,要杜絕疫病發生就要養豬生產系統中找出薄弱環節。治療僅是應急措施不能根治,執行獸醫措施必須考慮經濟效益及人力的安排是否合理。
(6)定期做好疫病檢測預報。
五、養豬糞便生態
1.常見問題
(1) 由于飼養豬的頭數多,糞便集中,而農田使用卻有季節性,以至于需求過剩,致使大量糞便堆積,造成浪費和污染環境。
(2) 豬采食飼料類型不同(青料型或精料型),飼喂方法(干喂或濕喂)清糞方法(水沖洗或干分收集),季節不同(冬季或夏季)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豬排糞量有很大出入。
2.解決方法
(1)糞便可進行生物法發酵,可建立沼氣池,利用沼氣液渣養魚,養蚯蚓喂雞,利用沼液、沼渣制有機復合肥,培育重要花卉,達到變廢為寶的目的。
(2) 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是關系人類生存的大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國家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不僅關系到環境保護,也關系到生態平衡,農業良性循環,發展持續農業,綠色食品等。
六、結語
本文僅從生態養豬生產中常見的環境、營養、疾病、糞便出現的生態問題做一些淺談,有關養豬的生態系統,生態育種(通過控制環境條件培育出適合集約化飼養的豬種),環境因素對豬的健康生產力、繁殖力、肉制品的影響,養豬與大氣污染的生態關系(豬舍產生的控制,豬舍周圍空氣污染指數的測定),養豬與其他生物(主要是細菌、病毒、寄生蟲、蚊蠅和老鼠等)的生態關系,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