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虹
栽培措施是提高玉米產量的非遺傳因素。前人對播期與作物干物質積累特性作了大量的相關研究,馬國勝等(2007)研究表明,在關中灌區夏播條件下,在6月13 日-7 月22 日之間,播期越早,玉米籽粒產量和群體干物質積累越高。適期早播,植株多穗大粒多,有利于玉米實現高產(續創業和郝建平,2007)。在7月5日-8月20日播期間,早播玉米的最大葉面積指數、光合勢、CGR和干物質較低,籽粒產量最低(李明,2005)。但播期對玉米群體生長發育的定量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利用產量性能方程(張賓,2007)為理論指導,重點研究廊坊地區播期對產量和產性性能指標的影響規律,并篩選適宜廊坊地區種植的播期,為玉米的高產研究提供科學參考。
一、材料與方法
1.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于2008、2009和2010連續三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示范園區(河北廊坊)進行。
2.試驗設計
供試玉米品種為早熟品種、中熟品種、晚熟品種。設早播、中播和晚播3個播種期及4個種植密度處理。采用裂裂區設計,播期為主區,密度為副區,品種為副副區,無重復,共36個處理小區。
3.調查內容與方法
在玉米籽粒成熟期,統計各處理小區全部株數,從中選擇3株測定株高、穗位高;隨機取30穗進行室內考種,考察穗長、穗粗、行粒數、穗行數、禿尖長,籽粒產量按籽粒含水量為14%折算。
二、結果與分析
1.播期對玉米群體產量和產量性能的影響
(1)不同播期玉米群體產量和產量性能的變化特點。早播玉米除MNAR以外的3個光合性能參數值均較高,產量構成參數GN和GW也很高,因此產量較高,平均產量為9718.96 kg hm-2,且年際間變異系數也較低,僅為6.31%。晚播玉米MLAI、D和HI均最低,GN和GW也相對較低,因此平均產量僅為9274.26 kg hm-2,且年際間變異系數較高,為10.53%。與早、晚播玉米相比,中播玉米的產量性能構成指標居于兩個播期之間,平均產量為8727.41kg.hm-2,但年際間變異系數卻高達11.44%。可見,早播玉米(5月3日)的產量最高且在年際間相對穩定,理論上是本試驗的最佳播期。
(2)播期對生育期的影響。對2008、2009和2010年的三個播期進行回歸分析。生育期回歸方程分別為:y=-3.97x+123.19 (2008);y=-4.07x+125.26 (2009);y=-3.85x+125.30 (2010); y=-3.96x+124.58(三年平均)。從方程中看出:各年度生育期長短與播種日期呈現顯著負相關,播種早則生育期增長,播種晚的生育期縮短。播種期提前或推遲一個播期(25天),三個年度生育天數的增減幅度基本一致,2008年平均增減3.97天,2009年平均增減4.07天,2010平均增減3.85天,三年平均增減近4天。
2.播種期對不同玉米品種生育期的影響
不同品種的生育期回歸方程:y=-5.29x+118.83(益農103);y=-3.75x+123.31(先玉335);y=-3.67x+124.80(鄭單958);y=-3.13x+130.70(登海661)。從方程總看出:各品種生育期長短與播種日期呈現顯著負相關,播種早則生育期增長,播種晚的生育期縮短,生育天數的增減幅度是早熟品種大于晚熟品種。播種期推遲一個播期(25天),早熟品種生育期天數平均縮短5.3天,中熟品種平均縮短3.7天,而晚熟品種則平均縮短3.1天。
根據線性方程計算益農103、先玉335、鄭單958和登海661的播種期、收獲期以及生育天數范圍。其中5月3日、5月28日和6月22日為實際播種日期,三個播期實際測量的生育天數與模擬的生育天數呈線性相關,線性方程為y=2.30+0.98x,相關系數r=0.9695。隨著播期的推遲,早、中、晚熟品種的生育天數均變短,收獲期均推遲,且早熟品種生育天數減少幅度大于晚熟品種。同時播期越早,品種間生育天數差距越小,播期越晚,差距越大。
三、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結果并結合廊坊地區多年氣溫資料(日均溫>10℃)和參考傳統農作安排,廊坊地區最佳播期為4月3日,三種熟期類型品種的收獲期分別為:益農103為8月1日,生長天數為120天;先玉335為8月5日,生長天數為125天;鄭丹958為8月6日,生長天數為126天;登海661為8月13日,生長天數為132天。根據玉米進行光合作用的最低溫度(日均溫>5℃)以及廊坊地區多年氣溫資料,夏玉米適宜收獲期為11月9日前后。適宜播期與產量的關系尚需進一步試驗研究。
參考文獻:
[1]馬國勝, 薛吉全, 路海東, 張仁和, 邰書靜, 任建宏. 播種時期與密度對關中灌區夏玉米群體生理指標的影響. 應用生態學報, 2007,18(6):1247-1253.
[2]張新,王振華,劉文成, 張前進. 高產高淀粉玉米新品種鄭單21適宜播期的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4,20(6): 99-101.
[3]張賓, 趙明, 董志強, 陳傳永, 孫銳. 作物產量“三合結構”定量方程及高產分析.作物學報, 2007, 33(10): 1674-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