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彤
【摘要】我國的音樂經歷了較長時期的發展,而在發展過程中也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如西方交響樂。對于中國音樂的發展,西方交響樂無疑起到了有效的推動作用,本文針對西方交響樂在我國音樂發展過程中的影響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西方交響樂 音樂 影響
【中圖分類號】G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6-0256-01
交響樂的發源地在西方,而我國還沒有形成交響樂以前,交響樂就已經成為了西方音樂表達的重要方式。上世紀初,交響樂成功引入中國,對中國音樂形成沖擊的同時,也實現了很好的融入與結合。當前中國的交響樂形成與發展可以說受到西方交響樂影響極大,而在逐漸的發展與促進下,中國音樂在借鑒與融合的同時,也對自身的特色造成推動和改進。
一、交響樂的中國化進程
交響樂是將很多樂器合成一起演奏的音樂,其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十八世紀中后期,即當時的巴洛克與古典浪漫風格時期,發展至今,交響樂儼然成為了一種具有國家性意義的音樂,也代表了一個國家的音樂水準。在交響樂中包括協奏曲、交響曲、序曲、交響詩以及樂隊組曲五種形式,其涉及到的樂器包括弦樂器、木管樂器、擊樂器、銅管樂器,而大提琴是交響樂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樂器之一。大提琴具有渾厚豐滿的音色,為15世紀的低音維奧爾琴轉變,以熱烈且豐富音色聞名。在交響樂中,大提琴扮演重要的角色,既可以加入低音陣營,如同沉重的嘆息一般發出低音,又可以出現在輝煌歌頌的旋律中,表達熱烈的旋律,最擅長的則為抒情,深沉而復雜的感情由大提琴所抒發,因而得有“音樂貴婦”之稱,這些獨有的特色讓其在交響樂中擔任了其他樂器無可比擬的作用,大提琴的加入也對我國音樂產生較大影響。
可以說中國交響樂是完全由西方發明并引進中國的經典音樂體裁,在剛傳入中國之時到今日的融合與發展,其本身哲理性與容納性以及豐富的情調感得到了很多中國音樂人的認可,而交響樂本身的審美展現需求也得以更廣泛實現[1]。時至今日,西方交響樂在中國的演繹已經越來越深入,而中國化問題也逐漸凸顯。
二、西方交響樂對我國音樂的影響
1.推動中國交響樂的形成
我國是一個有著典型文化特色的國家。在音樂方面,古代音樂最初呈現的方式是宮廷式的演奏形式,一直到西方音樂傳入到中國以后,中國的宮廷式音樂單一化才被打破。即兩個世紀以前,當時主要的西方音樂有新式軍樂、宗教歌詠以及各種學堂樂歌,實際上在融入中國之時并不算是純粹的西方交響樂,而是很多以聲樂為主的音樂作品。上世紀初,我國面臨著朝代的落寞,而民國正值發展期,聚焦地以上海為主,中國交響樂逐漸誕生。1922年,當時的交響樂樂隊為上海工部局交響樂隊,完全參照西方交響樂的特點與方式,西方主義色彩濃厚,所以當時應該成為中國交響樂形成之時。
2.促進中國交響樂的進步
上世紀初,交響樂成為我國音樂新的一種呈現形式,而此時的交響樂正處于萌芽階段,大多為借鑒甚至搬移,但中國交響樂的發展正被逐漸推動。我國的第一首管弦樂曲是《新霓裳羽衣舞》,但嚴格來說這個樂曲只是普通的管弦樂而并非交響樂。隨后不久,抗日戰爭全面打響,一些西方留學的中國學生將西方的交響樂再次引入中國,并在模仿與借鑒中逐漸實現與中國國情內容上的融合,比較著名的是《義勇軍進行曲》,如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激勵著熱情高漲的國民。中國交響樂從整體看來依舊是以小型的管弦樂器為主,在小型管弦樂的發展促進中國交響樂進步,其發展的范圍與主體范圍較小,但卻展現了較多的中國元素,這為后續中國交響樂的發展奠定基礎[2]。
3.引領具有特色的中國交響樂形成
真正具有特色的中國交響樂形成要追溯到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社會環境的逐漸自由與開放,為中國交響樂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環境氛圍,鑒于環境的優勢,中國交響樂也得到了快速穩定地發展。當時比較有代表性的交響樂推動城市主要集中在天津、廣州、福建等,中國市場的開放將越來越多西方音樂文化更深層次地引入我國并逐漸實現覆蓋,同時也出現了有名的交響樂作曲家,通過對西方交響樂演奏技巧、樂器、創作等研究,再結合我國的音樂文化特色,真正將中國特色的交響樂創作出來。這個純粹西方交響樂的探索時間較短,事實上只有少數作曲家通過借鑒而探索,隨后,交響樂探索時期便已過去。時至今日,西方交響樂對中國音樂的影響,從最初的全面沖擊,再到借鑒、融合、形成特色而逐漸退出,憑借中國音樂作曲人與學者的探索與努力,使得如今的中國交響樂無論是演奏、樂隊、指揮還是創作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隨著音樂各大愛好者群體的增多,市場的擴大,中國交響樂正向著標準、正規及完整的世界舞臺而努力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交響樂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西方交響樂提供了巨大的促進與推動作用。可以說,中國交響樂的形成離不開西方交響樂的基礎支撐,也經歷了漫長的引進、借鑒和發展過程,盡管如此,依舊不能否認,中國交響樂在真正成為正規的標準模板前,整體的音樂水平并不高。但在全球文化交流發展的浪潮中,西方交響樂也逐漸往進入多種特色的新嘗試探索中,中國元素會越來越多,中國交響樂則可借助先機,強化對自我特色的挖掘及應用,促進中國交響樂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曉琳.淺談大提琴在交響樂中如何正確的運用情感[J].北方文學,2014,12(21):102.
[2]郭麗君.淺談西方交響樂對我國音樂的影響[J].音樂時空,2013,14(0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