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諺有云: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三月春好,“兩會時間”如期開啟。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代表們共商國是、共謀大計,為我國經濟新方位下的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想和行動指南。上下同欲者勝,讓我們以兩會為新起點,攻堅克難、砥礪奮進,擼起袖子加油干,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習近平主席為全年工作劃重點
(一)改革創新
習近平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創新”,要在基礎科技領域做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突破制約產學研相結合的體制機制瓶頸。針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他強調,要加強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供給,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就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二)政治生態
習近平指出:“一個地方要實現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須有良好政治生態。”并為凈化政治生態定了三個“抓手”。
一是抓關鍵少數。要壓實壓緊管黨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督促領導干部把責任扛在肩上,領導干部要帶頭執行《準則》、《條例》,把好用權“方向盤”,系好廉潔“安全帶”。
二是抓用人導向。深入整治選人用人不正之風,堅持正確用人導向,把忠誠黨和人民事業、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凈凈的干部選拔出來。
三是抓基層。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做好抓基層、打基礎的工作,使每個基層黨組織都成為堅強的戰斗堡壘。
(三)人才工作
習近平強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識分子干事創業的體制機制,為人才工作劃出五大重點。
一是識才——各級領導干部要善于同知識分子打交道,做知識分子的摯友、諍友。
二是愛才——要為廣大知識分子工作學習創造更好條件。
三是用才——要充分信任知識分子,重要工作和重大決策要征求知識分子意見和建議。
四是容才——對來自知識分子的意見和批評,只要出發點是好的,就要熱忱歡迎,對的就積極采納。即使個別意見有偏差甚至是錯誤的,也要多一些包涵、多一些寬容。
五是聚才——借鑒運用國際通行、靈活有效的辦法,推動人才政策創新突破和細化落實,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
(四)脫貧攻堅
距2020年全部脫貧目標的實現只剩三年,針對扶貧工作,習近平強調“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不要脫離實際隨意提前,堅決制止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同時,要求扶貧干部堅守崗位。
針對一些地方出現的“脫貧又返貧”情況,習近平也開出“藥方”:“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已經摘帽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要繼續鞏固,增強‘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五)民族團結
習近平重點強調了民族團結問題,指出“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 重視民族團結,就要讓各族群眾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要“多搞一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項目,多辦一些惠民生的實事,多解決一些各族群眾牽腸掛肚的問題”。
對于做好民族團結工作,習近平提了三點要求:一要加強軍政團結、軍民團結、警民團結、兵地團結;二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高舉各民族大團結旗幟;三要持續開展好“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民族團結聯誼活動,把民族團結落實到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
(六)軍民融合
關于實現強軍目標,習近平強調,要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下更大氣力推動科技興軍,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戰斗力。他提出,要推動搞好頂層設計和戰略籌劃,推動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軍民融合,推動軍地合力培育軍事人才,并布置了三項具體任務。
一是堅決拆壁壘、破堅冰、去門檻,破除制度藩籬和利益羈絆,構建系統完備的科技軍民融合政策制度體系。
二是要弘揚軍政軍民團結的優良傳統,匯聚起科技興軍的強大力量。
三是中央和國家機關、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有關方面要強化國防意識,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改革。
政府工作報告繪制有溫度的發展藍圖
2017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進出口回穩向好,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
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今年赤字率擬按3%安排,財政赤字2.38萬億元;今年赤字率保持不變,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減稅降費,全年再減少企業稅負3500億元左右、涉企收費約2000億元。
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今年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余額預期增長均為12%左右;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促進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實體經濟,特別是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堅持匯率市場化改革方向,保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
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
(一)用改革的辦法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
扎實有效去產能。今年要再壓減鋼鐵產能5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同時,要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有效處置“僵尸企業”,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破產清算;去產能必須安置好職工,確保分流職工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因城施策去庫存。堅持住房的居住屬性,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加強房地產市場分類調控,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規范開發、銷售、中介等行為。
積極穩妥去杠桿。促進企業盤活存量資產,推進資產證券化,支持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強化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財務杠桿約束,逐步將企業負債降到合理水平。
多措并舉降成本。擴大小微企業享受減半征收所得稅優惠的范圍,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由30萬元提高到50萬元;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全面清理規范政府性基金,取消或停征中央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35項,減少政府定價的涉企經營性收費,繼續適當降低“五險一金”有關繳費比例,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用能、物流等成本。
精準加力補短板。要針對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突出問題,結合實施“十三五”規劃確定的重大項目,加大補短板力度,加快提升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創新發展、資源環境等支撐能力。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要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40萬人。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長30%以上。
(二)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持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全面實行清單管理制度,制定國務院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擴大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試點;清理取消一批生產和服務許可證;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實行多證合一,擴大“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完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
繼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落實和完善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政策;簡化增值稅稅率結構,今年由四檔稅率簡并至三檔;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快制定收入劃分總體方案,健全地方稅體系,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行為;深入推進政府預決算公開,倒逼沉淀資金盤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抓好金融體制改革。促進金融機構突出主業、下沉重心,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防止脫實向虛。鼓勵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國有大型銀行要率先做到;發揮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作用,強化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功能;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完善主板市場基礎性制度,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拓寬保險資金支持實體經濟渠道;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筑牢金融風險“防火墻”。
加快推進國企國資改革。今年要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革;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
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凡法律法規未明確禁入的行業和領域,都要允許各類市場主體平等進入;凡向外資開放的行業和領域,都要向民間資本開放。
加強產權保護制度建設。要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障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權,激勵人們創業創新創富,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
大力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配套改革;穩步推動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部取消藥品加成;深入推進教育、文化和事業單位等改革。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資源環境監測預警機制,開展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出臺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三)進一步釋放國內需求潛力
促進消費穩定增長。一要加快發展服務消費。支持社會力量提供教育、養老、醫療等服務;完善旅游設施和服務,大力發展鄉村、休閑、全域旅游;擴大數字家庭、在線教育等信息消費;促進電商、快遞進社區進農村。二要增加高品質產品消費。三要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嚴肅查處假冒偽劣、虛假廣告、價格欺詐等行為。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引導資金更多投向補短板、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的領域。深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完善相關價格、稅費等優惠政策。
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推動國家級新區、開發區、產業園區等創新發展;支持資源枯竭、生態嚴重退化等地區經濟轉型發展;推進海洋經濟示范區建設,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今年實現進城落戶1300萬人以上,加快居住證制度全覆蓋;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發展;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再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啟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三年行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四)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切實落實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落實股權期權和分紅等激勵政策,落實科研經費和項目管理制度改革;開展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試點,完善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體系;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實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
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支持和引導分享經濟發展;年內全部取消手機國內長途和漫游費,大幅降低中小企業互聯網專線接入資費,降低國際長途電話費。
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完善制造強國建設政策體系。
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建一批“雙創”示范基地,鼓勵大企業和科研院所、高校設立專業化眾創空間,加強對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支持,打造面向大眾的“雙創”全程服務體系。
全面提升質量水平。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五)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拓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互促共進,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六)積極主動擴大對外開放
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快陸上經濟走廊和海上合作支點建設,構建沿線大通關合作機制。
推進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中國將堅定不移推動全球經濟合作,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主渠道地位,積極參與多邊貿易談判。
(七)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
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別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明顯下降。一要加快解決燃煤污染問題,二要全面推進污染源治理,三要強化機動車尾氣治理,四要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五要嚴格環境執法和督查問責。
強化水、土壤污染防治。今年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別下降2%。抓好重點流域區域水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
推進生態保護和建設。抓緊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構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長城。
(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完善就業政策,加大就業培訓力度,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
辦好公平優質教育。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兩免一補”政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深化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制定實施《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在全國推進醫保信息聯網,實現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繼續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
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確保按時足額發放;穩步提高優撫、社會救助標準,實施好臨時救助制度;鍥而不舍解決好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
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創作,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檔案等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