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隨著“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以及《關于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的印發(fā),財稅改革的三大任務悉數(shù)啟動。按照《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劃定的“2016年基本完成改革重點工作和任務,2020年基本建立現(xiàn)代財政制度”的時間表,如今財稅體制改革正處于半程配速的關鍵期。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軍”,財稅改革道阻且長,下一程如何精準發(fā)力步涉深水,至關重要。
深化預算與稅制改革,強化財政可持續(xù)性
目前來看,現(xiàn)代預算管理制度的總體框架已經初步建立,改革成效最為顯著。稅收制度改革任務部分完成,其中,“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達到了一定減稅目的;消費稅對征收范圍、環(huán)節(jié)、稅率等進行了調整;資源稅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環(huán)境保護稅立法積極推進,相關征求意見稿已經公布。
預算是公共財政的基石,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是深化財稅改革的首要內容。抓住預算這一“龍頭”,就等于牽住了改革的牛鼻子。盡管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成效顯著,但仍然存在不少改進空間。
一是強化預算法規(guī)在政府決策施政中的權威作用。要把新《預算法》置于“經濟憲法”的權威位置,用法律來規(guī)范和約束政府收支行為,不斷提升政府依法理財?shù)乃健?/p>
二是把預算管理制度融入政府治理的各個領域。要讓預算管理制度伴隨財政資金,像毛細血管一樣滲透密布于政府治理的肌體。
三是推動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向下延伸落實。安排具有統(tǒng)籌調度、督查考核、試水實操、業(yè)務指導等職能的工作實體牽頭主推財稅改革,讓改革走出從文件到文件、從材料到材料、不接地氣、難以落地的困窘,以防止總在改革的理念、原則、方法上“坐而論道”,把功夫下在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能落地的成功范本和樣板上。在改革大面積落地后組織開展檢查評估,防止改革落空或走偏。
同時,加大各預算之間的財力統(tǒng)籌,將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更多地調入一般公共預算。我國政府預算體系包括四本預算,各有側重和分工。相對而言,一般公共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主要涉及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與百姓的切身利益直接相關。將資金更多地調入一般公共預算,意味著公共財政實力增強,政府可以更好地保障百姓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
預算公開透明,百姓才能了解財政的錢花到了什么地方,花得是否合理到位。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我國預算公開邁出實質性步伐,預算公開法制框架基本確立。除單獨公開“三公”經費預算外,公開范圍由一般預算拓展到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由單獨公開部門收支預算拓展到公開部門職責、機構設置、機關運行經費安排、政府采購、國有資產占用、預算績效等情況。
但預算只是一個載體,錢從哪里來要靠稅收制度改革。今年的稅制改革內容,大致有以下幾項:研究提出健全地方稅體系方案,研究推進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繼續(xù)深化資源稅改革,擴大水資源稅試點范圍;貫徹稅收法定原則,配合做好煙葉稅等稅收立法工作;起草環(huán)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條例;研究制定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tǒng)建設總體方案。
簡而言之,當前的稅制改革重點鎖定了六大稅種——屬于間接稅的增值稅、消費稅、資源稅、環(huán)境稅,屬于直接稅的個人所得稅、房地產稅,其推進路線是通過調整間接稅與直接稅的比重來實現(xiàn)稅制結構的優(yōu)化。
一是要讓稅制改革成為化解經濟運行風險的“穩(wěn)定器”。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抓緊健全地方稅體系,將有力推動解決地方主體稅種缺失、財政減收壓力劇增、影響自主發(fā)展動力的問題。改革中應盡可能將地方掌握信息比較充分、對本地資源配置影響較大、稅基相對比較穩(wěn)定的稅種劃為地方稅,使地方獲得比較穩(wěn)定、充足和可統(tǒng)籌的財稅收入來源,走出因財力捉襟見肘而影響經濟內生動力、加劇金融風險積聚的境地。
二是要讓稅制改革成為促進實體經濟發(fā)展的“助推器”。稅制改革必須聚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一方面,利用稅收調節(jié)的引導機制和杠桿作用,推動各類社會資本“脫虛向實”;另一方面,要通過稅制改革進一步減輕實體經濟的稅費負擔。
三是讓稅制改革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調節(jié)器”。讓稅制改革與金融、土地、投資、立法等多種手段協(xié)調發(fā)力,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個人所得稅改革應當將分類稅制改為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把基礎扣除與專項扣除結合起來,可考慮將養(yǎng)老、二孩、房貸利息等家庭負擔納入抵扣,調高、穩(wěn)中、補低,使不同群體的承受能力與稅收負擔基本匹配,尤其是發(fā)揮個稅改革對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作用。
精準調整央地關系,突破利益藩籬
作為深化財稅改革的三大任務之一,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相對滯后。當前,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的調整,亟待精確落地。那么,央地財政關系應當如何調整?相關專家認為,中央和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是今年財稅改革的重心。
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關系到政府執(zhí)政和施政能力的提升,影響著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效率,是財稅改革中難啃的“硬骨頭”。
一是要亮家底、建清單。采取編制部門按照職能查、財政部門順著資金查、政府所屬部門翻開家底查的“三結合”方式,把分散在不同層級政府部門的事權底數(shù)摸排到位,以“一個部門一本臺賬、一項權力一份清單”的方式,把各項事權“一攬子”擺到改革的“聚光燈”和“放大鏡”之下。
二是要統(tǒng)起來、分出來。打破部門利益、地方利益對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干擾,按照“權、責、利、效”相統(tǒng)一的原則尋求最大公約數(shù),適宜上收的主動上收,適宜下劃的堅決下劃,適宜共擔的合理共擔,適宜交給市場的盡快剝離,尤其要避免“擱置爭議”或共同事權無限擴大造成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回到原點。
三是要靠法治、促規(guī)范。針對多年來各個職能部門以紅頭文件劃分事權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積極推動政府間財政關系法治化進程,讓行政權力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內運行。
四是要牽一發(fā)、動全身。將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與教育、社會保障、醫(yī)療衛(wèi)生、養(yǎng)老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密結合,積極推動行政體制改革和相關部門職能調整,加快研究制定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總體方案,進一步完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理順不同層級政府間的財政分配關系。
減稅降費,降低宏觀稅負
減稅降費仍是今年財政政策的主基調。大力實施減稅降費政策,進一步減輕企業(yè)負擔,有利于發(fā)揮減稅政策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積極效應。具體措施包括:繼續(xù)落實并完善“營改增”試點政策,擴大減稅效應;落實好其他已出臺的減稅降費政策,研究實施新的減稅措施。同時,進一步清理規(guī)范基金和收費,再取消、調整和規(guī)范一批行政事業(yè)性收費項目;公開中央和各地收費目錄清單。
減稅方面,“營改增”將繼續(xù)擔當重任。專家預計,今年營改增減稅規(guī)模將進一步擴大,有可能達到7000億元。因為,去年“營改增”全面推開是在5月份,時間只有8個月。2017年則是一整年,四大行業(yè)減稅存在翹尾因素,不動產納入抵扣也有翹尾因素。兩個“尾巴”一翹,全年減稅5000億元就打不住了。
稅制改革是減稅的一個重要途徑,今年個稅改革有望破題。如果前幾年大家談個稅主要是從收入角度看,現(xiàn)在則更注重公平性,應該從家庭支出負擔角度考慮,因此“增加專項扣除項目”就成了近兩年討論個稅改革時的高頻熱詞。專項扣除的可能性、扣除項目的設計以及扣除額度的核算方式等,都成為個稅改革的焦點。
相關學者建議,在修訂個人所得稅法的基礎上,應研究決定專項扣除可能的方向。具體講,就是通過建立“基本扣除+專項扣除”機制,適當增加專項扣除,進一步降低中低收入者稅收負擔。比如在現(xiàn)行3500元和三險一金基礎上,2016年已在31個城市試點商業(yè)健康保險扣除政策。下一步,根據(jù)社會配套條件和征管機制的完善程度,可適當增加專項附加扣除項目,比如,再教育支出、贍養(yǎng)撫養(yǎng)支出、首套房貸利息等支出,以此降低中低收入群體稅負。
此外,降低社保繳費率被認為是必要措施。據(jù)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所做的企業(yè)家問卷調查顯示,72%的企業(yè)認為經營中遇到首要困難并不是稅費,而是五險一金。相關學者認為,在降成本工作中,實行全國社保統(tǒng)籌、降低社保繳費率應該是最優(yōu)先的選擇項。據(jù)悉,目前全國社保統(tǒng)籌已經進入研究立項階段,最快今年上半年會出臺相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