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婉瑩+趙新軍



一、引言
垃圾桶是日常生活中對垃圾收集處理的一個重要載體,遍布于生產、生活的各個場所。把垃圾妥善合理地收集、處理,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營造良好的市容市貌,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程度的提升,人們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對于產品設計的認識,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觀。垃圾桶作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產品,同時也是一種文明的象征,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但垃圾桶目前還存在外觀造型單一、架構布局不合理、垃圾分類不明確、垃圾回收利用率低等問題有待解決。本文基于TRIZ理論分析公共環境中的垃圾桶的發展與演變,進而預測未來公共垃圾桶的發展趨勢,為該產品的設計生產貢獻有價值的理論資料。
二、垃圾桶的誕生和發展演變
2.1 垃圾桶的誕生
垃圾桶的發展雖然只占據人類歷史長河中很小的一部分,卻是人類智慧進步的證明。人類的文明、社會的進步自古以來就是以人們的行為作為評價標準。當幾十萬年前,人們將垃圾堆積在一起的時候,原始的垃圾收集法因此形成。
早期由于工業時代還未來臨,人們的生產技術還沒達到現在的水平,人們所產生的生活垃圾也大多可以在自然條件下很快降解。人們采用“土坑”這種方式開始收集處理生活垃圾,但人們漸漸意識到這樣的垃圾桶所存在問題:當有風的時候,里面的垃圾便會吹得到處都是,造成了很多麻煩。
2.2 垃圾桶的發展演變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我國開始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垃圾桶”,如柵欄桶、水泥桶等,雖然造型簡陋,但起到了儲存垃圾的功能。水泥桶(見圖1)構造相對簡單,到了九十年代初,水泥桶已是隨處可見,直到現在有些鄉村的公共垃圾桶仍然是水泥桶。由于水泥桶密封性太強,而且街道上的水泥垃圾桶的水泥板護欄又相對較高,人們懶得清理,結果一到夏天,蒼蠅成群,蚊子亂舞,這些都直接影響到了人們的健康生活。
九十年初期,街道上的公共垃圾桶除了水泥桶外,還有木質桶、塑料桶、不銹鋼桶等。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在垃圾桶的材料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無論是水泥桶,塑料桶,還是不銹鋼桶,都還只是不對垃圾作任何分類的單桶式垃圾桶,因此在結構上基本是大同小異。
也許是環保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九十年代中期,大街上開始出現這樣的垃圾桶(見圖2):桶里面分置兩個小桶,分別存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桶箱則用不同的顏色標示——這就是我們現在最常用的分類式垃圾桶。
分類垃圾桶可以說是垃圾桶史上的巨大飛躍,但單單的分類功能,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目前設計者在垃圾桶的外觀造型和人性化處理等各個方面花了大量的功夫。現如今,大街上的垃圾桶全都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個藝術品:垃圾桶的投口上,人們總能看到字體各異,構思巧妙的標示語;垃圾桶的顏色也逐漸趨于多樣化,甚至是垃圾桶身也從原本的長方體、圓柱形發展為了動物形狀、水果形狀等。這一個個獨具匠心、精美別致的藝術器具,儼然成為了大街上最具亮點的裝飾品。為了讓垃圾桶更具實用性,設計者們在它的構造上也作了很多改變,經過驗證:增加垃圾桶的實用性,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人們更加自覺投放垃圾。
三、基于TRIZ理論的公共垃圾桶的發展分析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材料的不斷應用,我們所產生的生活垃圾的種類也在不斷增多,人們對于垃圾桶的要求也隨之提高。
3.1 分類式公共垃圾桶
垃圾分類無疑是當代垃圾桶的一個重要的使命,隨著環保意識深入人心,人們越來越重視垃圾分類,為解決如何將垃圾合理分類的問題,設計師們想出了很多辦法。
這款新穎的分類垃圾桶(見圖3、4、5)可以通過對產品的條形碼的掃描來識別產品的材料從而做出相應的判斷。當你需要扔垃圾的時候,只要將條形碼在垃圾桶的掃描器上晃動一下,環保垃圾桶就能識別信息然后自動打開相應的垃圾桶。這款產品應用了TRIZ理論中分割原理和反饋原理。這樣便解決了我們有時不能夠明確區別垃圾而導致的分類錯誤的問題。
城市綠脈(見圖6)是一個將公共垃圾桶納入簡潔的路燈中的設計,它以鮮艷的顏色、標志來區分垃圾分類,路燈則采用太陽能充電以節約能源;同時為方便清潔人員管理和防止人員或動物翻倒垃圾桶,城市綠脈還使用磁卡感應開關。相融數十米的路燈距離,讓所有人都能輕松找到垃圾桶,在城市道路兩旁形成一個巨大的綠色脈絡。這款產品應用了TRIZ理論中的組合原理和改變顏色原理。
創意沙灘垃圾桶設計,由Ji-in Byun,Cho Jung Seok & Oh Seul Ki設計的沙灘垃圾桶(見圖7),把底部設計為尖尖的,像塊滑板,用腳一踩就可以把它插入沙灘里固定住,再套上一個塑料袋,就成了一個可移動的垃圾桶。有了它,沙灘就會變得干凈多了。這款產品應用了TRIZ理論中的曲面化原理和改變顏色原理。這樣在明確垃圾分類的同時巧妙地解決了在沙灘這樣的特殊環境,垃圾桶很難固定的問題。
3.2 多功能公共垃圾桶
公共垃圾桶作為一個公共設施,除了自身的功能之外,如果可以兼具公共性那就再好不過了。作為公共設施,能夠為人們提供有用的信息就是其特點之一。
Techno-Pods(見圖8、9、10)是Renew Solutions公司為了解決倫敦日益加劇的廢報紙回收問題而開發出來的一款非常強大的垃圾桶設計,或者可以叫它報紙回收站。Techno Pods不但可以幫助政府樹立良好的形象還為市民提供許多非常便利的服務。垃圾箱兩側的LED屏幕能夠不斷滾動播報當日的新聞事件、告知天氣情況、顯示地鐵延時信息還有公共自行車可使用數量等重要的公共信息,成為城市中另一個不可缺少的傳媒載體。這款產品應用了TRIZ理論中的組合原理,在做好一個垃圾桶的本分的同時也充當了一個優秀的公共設施。
3.3 垃圾自處理公共垃圾桶
垃圾桶通常作為垃圾收集的載體,但單單的收集并不能夠叫做一個優秀的垃圾桶,如何能夠將這些垃圾充分的利用和分解才能夠真正消滅垃圾。
這款花卉垃圾桶(見圖11、圖12、圖13、圖14、圖15)給予人們一個快捷的回收利用通道。人們要做到就是將垃圾按照分類投入垃圾桶,然后垃圾桶就會將不同垃圾壓縮、分解,給垃圾桶邊的花卉提供肥料,并將其他無法立即利用的垃圾傾倒至底部,由清潔工回收,統一處理。這款產品應用了TRIZ理論中的變有害為有利原理,將垃圾分解從而減少占地空間并且利用垃圾所產生的能量美化環境為城市增添了一份生機。
3.4 萬花筒垃圾桶
垃圾不落地體現了人們文明素質的提升,如何讓人們更加主動投放垃圾,這是越來越多設計師思考的問題。
做到垃圾不落地對國人來說貌似是一件難事,其實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對你對他對大家都是有好處的。這個萬花垃圾桶(見圖16),原理和小時候玩的萬花筒是一樣的,它把你扔進去的垃圾瞬間變身,讓垃圾也披上美美的“衣服”,從外部可以看到多彩的圖案。這款產品應用了TRIZ理論中的反饋原理,讓人們在扔垃圾的時候能得到視覺上的享受,激發人們進行投放垃圾這一動作。
四、預測未來公共垃圾桶的發展趨勢
想要準確的定位公共垃圾桶的發展趨勢,首先要了解垃圾處理行業的未來趨勢。中國垃圾處理行業起步晚,但通過近年來的發展,中國垃圾處理產業初具規模,垃圾處理市場容量有了顯著增加,市場滲透率迅速提高,進入環衛行業的企業數量也在迅猛增加。
垃圾處理的整個流程是比較復雜的(見圖17),城市垃圾屬于圖中的最上端的"市政垃圾",需要通過統一的收集以便后續的分類和處理。通過這張圖我們可以發現,想要減少垃圾的污染,我們可以從最大程度地對垃圾進行資源回收以及減少垃圾焚燒時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熱能的轉化效率這兩方面入手。
通過對垃圾產業未來趨勢的分析,公共垃圾桶在順應這一趨勢下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
1. 公共垃圾桶的數量減少。全民的環保意識日益提高,待人們的意識和觀念達到這樣的程度:不在公共場所扔垃圾,而會隨身自備垃圾袋等暫時存放垃圾,等回居住處統一處理。這樣會大大地減少了很多的公共資源,節省了大量的勞動力,這一現象并非不可實現,日本等國已經這樣做了很多年。
2. 公共垃圾桶的多功能性。作為新一代公共設施,在外觀造型上要有所突破,與環境要呼應并且要注重與人的交互。公共垃圾桶不可能全然消失,在一些特殊場所仍需保留。這些垃圾桶在兼具垃圾桶的基本功能的同時,更要有其他的功能,與其他公共設施進行組合,從而減少公共空間。
3. 公共垃圾桶的智能化。所謂智能化具體包括垃圾分類、垃圾回收處理等。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誕生,所產生生活垃圾的種類也日益繁多,與其讓人們能夠準確對垃圾進行分類,不如交給人工智能,準確識別垃圾材料,自行進行分類,對于不同垃圾自行采取不同的垃圾處理方式。科技融入生活,這樣也減少了人的負荷。
五、結論
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公共垃圾桶的發展和演變體現了諸多TRIZ理論的應用,從其變遷可以看到我國人民環保意識的不斷深化,人們對于舒適整潔的生存環境、高質量生活品質的不斷追求,以及我國社會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
公共垃圾桶的存在是為了方便人們生活,它的出現和發展是歷史的必然。古往今來,有太多產品曇花一現,隨著時代的發展成為了歷史進程的見證者。公共垃圾桶已經陪伴人們幾十年,就目前來看,短期之內,它仍然會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其的設計和研究也不會停止,垃圾桶的存在和發展是為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整潔和美好,愿在不久的將來環保意識將融入每個人的血液,不再需要在垃圾桶的身上大費工夫。
責編/劉紅偉
參考文獻
[1]趙新軍.技術創新理論(TRIZ)及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2]垃圾桶的變遷—百度文庫,http://wenku.baidu.com/link?url=fyURowODzgYmomg2DLQRSZfLcecagAo3Av4s8sgPBwuQjcksMThwAsw0TG3kmOXNW1CO9iAfgoVIpdVgqSFoG7p6xGYQ6u8qcI2CIQW3sdq
[3]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078271
[4]新浪新聞,http://news.sina.com.cn/green/roll/2016-11-25/doc-ifxyawmm3320021.shtml
[5]圖片來源,http://huaban.com/;http://e.cjn.cn/cjrb/html/2011-08/25/content_4878159.htm;http://b2b.hc360.com/viewPics/supplyself_pics/617982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