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雪梅
小學語文學習知識內容繁雜,主要包括生字詞學習、詩詞學習、現代文閱讀學習、寫作學習等,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每一部分都需要學生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通過這種方式換取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但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個體潛力等個性化發展,不利于貫徹素質教育理念。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減負增效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旨在減輕學生學習壓力與負擔的情況下,提高教學效益,將課余時間還給學生,帶給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實現人本教育。但減負增效已進行數年,由于學生升學壓力一直在增加,大多方法或策略都沒有落到實處,以各種變相的方式反而加重了學生、教師甚至家長的負擔,有悖于相關教學理念踐行初衷。面對這樣的教學背景,需要教師充分運用教學藝術,針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并在長期教學中不斷優化、發展,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基礎上提高教學質量,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發展。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許多學生在減負增效過程中都忽略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反而過分追求怎樣減少課堂容量、課后習題數量等內容,其實這是一種舍本逐末的做法。倘若學生在課堂中主動求知、在課后積極探索,學習對個體而言變為一種樂趣而非壓力,而學生在求知欲的推動下,能夠實現語文綜合素養的長足發展,實現“增效”目的。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求知欲。一方面,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通過展現其中人文內涵、發掘語文學習中的樂趣等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要構建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通過詼諧幽默的語言、趣味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愛上語文教學課堂,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愛。
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需要在課后花大量時間去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課堂教學設置結構不合理,教學效率不理想。由于小學生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但難以保持長久的注意力,往往后半節課教學效率直線下降,沒有將課堂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因此,要實現減負增效,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盡可能發揮課堂教學作業,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首先,教師要抓住學生的思維特點,將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放到上半節課堂中,在學生注意力最集中、思維最活躍的時候完成主要教學目標。其次,教師要提高課堂導入教學環節質量,在課堂開始就牢牢抓住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思維,在內容講授環節中,要適當穿插互動環節、游戲環節等,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教學課堂的可參與性。最后,教師要將課堂教學開放化,將廣闊的課堂學習、思考空間留給學生,如采用小組分組合作學習模式,將原本在課后理解的知識內容放到課堂中來,集眾人之力集中解決,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火燒云》一課時,先讓學生在課前觀察一次火燒云,在課堂導入階段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序發言,講一講自己所看的火燒云是什么樣子,最后再進入課文學習。通過這種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拉近語文課文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讓課前預習變為心情放松、觀察生活的過程,再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以此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本篇課文學習中來。
三、因材施教
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每個學生都有兩種水平,其一是既有的水平,其二是通過外界的幫助與指導,學生通過學習能夠達到的水平,其中間隔即最近發展區,也就是學生潛力。受成長環境等因素影響,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都是不同的,在傳統教學中一視同仁的做法,優秀生與學困生需要完成同質同量的學習與訓練,顯然不能體現“減負”與“增效”目標,也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因此,教師必須要因材施教,結合不同學生的實際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學目標與教學策略,實現能力與目標相結合,減輕大部分學生學習壓力,提高學習質量。
例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采用分層教學法與小組合作教學相結合,按語文綜合水平將學生分為甲乙丙三等,丙等的學生初步了解作者信息,背誦全文,能夠翻譯全文、理解表達情感即可;乙等水平的學生在丙的基礎上,要能著眼于全文,找到精彩之處深入賞析;甲等學生在前兩者基礎之上,要能夠對比后文《送元二使安西》進行賞析,初步明確兩者體裁、文筆風格、表達情感有何不同等。通過這種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不攀比、不必糾結于更高層次的內容,減輕大部分學生學習壓力,同時實現教學效益提高。(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禾豐中心小學)